一、务农与弃农的关系。时下,农民愿意“务农”的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纷纷“走四方”,打工创业,各奔“钱”程,有的甚至举家迁往了城镇和外地。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继续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民,一是有“三农”情节的老年人,“仍放不下那二亩薄地”。二是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务农与弃农的关系呢?我们既不能像改革开放前一样,把农民“固化”在“广阔天地”,也不可能只发展城市而消灭农村。应在鼓励更多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定居的同时,进一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安居乐业,并吸引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创业和休闲居住,以增强农村的活力。
二、温饱与环保的关系。现在,“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即使是扶贫对象,也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进军“全面小康”。时下,“环保”却成了问题。原因之一是,前些年,一些地方为了提升收入和gdp,不顾一切招商引资,不管污染不污染,“捡到篮里都是菜”。甚至认为,“宁可毒死,不能穷死”,为了政绩,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原因之二是,农业生产简单化,基本是机械化,加上化肥、农药和良种,使用有机肥的越来越少,“地越种越薄”,农业的源污染越来越重。原因之三是,治理不善,一些地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真实写照。实践证明,环保和温饱并非“对立”的关系,只有重视并解决环保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温饱”,跳出“温饱陷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关系到生产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当下,农产品的数量已实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质量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呢?我们不可能一味地强调质量而忽视产量,因为它会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农民的收益,“农民是不会干的”。从科学上分析,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会有很多,其中肥料和农药影响尤甚。但是,我们也不能期待不施用化肥农药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时下,化肥因为作用机理的不同,负面消息较少,主要是农药广受诟病。我们能做的是,加强科学用药的培训和指导,推广统防统治、专业防治,探索生物防治等。
四、口袋与脑袋的关系。农民对于“知识创造财富,脑袋决定口袋”的道理曾深信不疑。然而当下,“重口袋轻脑袋”的观念已侵蚀到广大地区。在现实中存在“没考上大学不贫困,考上大学即贫困”的现象。一是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仍然很高;二是一些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有的即使就业了,“微薄的工资在城市解决生存都难,更谈不上买房和发展了”。另一方面,农村的一些暴发户,初中没毕业照样活得“风光无限”。鉴于此,我们首先应从舆论上引导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大力褒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其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逐步实施职业准入制度,“让读书人更有钱”,从可能变为现实。再次,在农村推进“两个强化”,一是强化基础教育,二是强化职业教育,让农民学以致用。
五、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理论上讲,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离不开个体。同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集体,需要集体的呵护。这是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辩证法。但是,时下,农民个体与村集体的关系,似乎越来越松散了。村民由过去生产队时的“一遍钟出门望,两遍钟慢慢晃”,到现在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村民与村干部的关系变成了“挣钱发财不靠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事情就找你,出了问题还告你”。村干部感叹:“农村的钉子精神少了,钉子户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虽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却增加了基层的执政成本,对我们在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者为连云港市委农工办副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连云港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