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文孟君:乡创与工匠文化

[ 作者:文孟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王惠敏 ]

在创新创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新战略下,乡村,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广大空间。

时下,乡创业已如火如荼在各地开展,乡村的创新创业,乡创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也吸引了社会各方资本的投入,一批高素质、有经验的乡村创客,进驻乡村开始实现自己的乡创梦想。

基于乡村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特点,在乡创过程中,应当注重蕴含在乡村的“工匠精神”的弘扬,使自己的乡创项目能够“匠心独运”,独具“匠品”。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不惜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不懈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旨在永久、流芳百世。

乡村慢生活与工匠的“慢工出细活”

乡村生活是“慢”的:

这里的道路是乡村小道,这里的房屋布局开阔、高低适中、宽敞明亮,房前屋后草地环绕、绿树成荫,水塘水道调节着村庄的呼吸。

这里的植物和农作物,“一岁一枯荣”,循着自然生长的规律。

乡村的时间,是充裕的,可以慢慢地做着手工,一遍遍地抻拉着手擀面。

乡村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生活着,把“时间”还给自然,与自然同生,与自然同眠。

乡村的“慢生活”,是不讲求“快”的时间观念的,这里的一切与“快”的速度和节奏无缘。

乡村的“慢生活”,也不追求效率和效益,这里没有工业化的流水线,这里只尊崇手工艺:慢工出细活,唯一取代了量产。

可以说,乡村,是天然的“工匠”宜居地,在乡村的慢生活中,工匠的“活”,慢慢做。所以说:“酱好,是熬出来的。”

乡村的这种慢生活,是乡村工匠“慢工出细活”的最佳制作空间,在不慌不忙的时间流逝中,一点一点的琢磨自己的“匠品”。恰如绍兴酒“女儿红”的酿造,那是历经了这家主人生女、嫁女间的漫漫悠长岁月。

一位叫木村秋则的日本果农,下决心不用化肥和农药,栽种苹果树,坚持二十年无农药栽培苹果。从他开始尝试做实验开始,到他在整个果园里看到7朵苹果花、最终采摘到两颗苹果,就足足用了10年。

这十年里,他穷困潦倒,数次坚持不下去,惟一的稻田也被拿去抵债。他不得不数次到城市里打工。

他的故事被写成一本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还被拍成电影《奇迹苹果》。

“一个切成两半的苹果,放了两年都不腐烂,只如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这就是木村的奇迹苹果,不施农药、不用肥料,却广受日本人的青睐,据说木村的苹果多被日本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重要来宾。日本东京一家高档法国餐厅里总是人满为患,要预约用餐起码得等半年,而这里的招牌菜就是“木村的苹果汤”。

木村坚持试验无农药栽培苹果的这种执着,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二十年的慢工,终于结成正果。

乡村的手工技艺与匠人传承

乡村,保留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剪纸、年画、皮影、油纸伞、酿酒、蓝印花布、瓷器、折扇、铸剑、文房四宝等等,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正如夏奈尔的首席鞋匠所言:工匠的传承,是“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在民间手工艺历代传授的同时,其实,更传递了手工艺人的耐心、专注和坚持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成为手工艺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匠人传承,师徒之间,讲究的是能力、经验、情感的多元交流和言传身教,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流程,后者没有情感积淀、人格力量的依存和体现。

乡村的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既传承了技艺,又转交了使命和责任,任何后代传人,对于自己的手工技艺,都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深怕自己愧对祖宗。

而这种传承的文化内涵,使得匠人的精神有了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乡村工艺的个性与“在地文化”

乡村工匠制品,呈现出浓浓的个人化、家族化、地方化色彩,与乡村的属地文化息息相通。没有脱离了在地文化色彩的匠品,所有匠品,在材质、工艺、制造等各个方面体现着与属地文化的关系和印记;同时,还印有家族化和个人化的烙印,犹如瑞士、德国那些百年老店一样,在匠品中,已然浸透了其家族几代人太多的生命意识。这样的极端地方化和个性化的匠品,又岂能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所能相提并论的。

乡村创新创业,自然绝不仅仅是创客进驻乡村,改用老房子做民宿,建个农业采摘园,做几个休闲娱乐项目等等这么简单,所谓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是乡创的昨日黄花了。

乡创的乡村文化设计,如果没有一个“灵魂”来统摄,也只能是如上所述的这些表面化的形式。

这个“灵魂”就是“在地文化”(或称“属地文化”)。也就是说,在乡创中以“在地文化”为主旨,将创新创业项目浸润在“在地文化”中,焕发出当地文化的风采,营造“此时此地”特定时空的意境,诱发起他者异乡共鸣的情感。

具体来讲,“在地文化”的蕴藉,应注意乡创的艺术味、土地味、生活味的打造。

早在1993年,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制作的稻田画,成为稻田艺术浪潮的先驱。如今日本已经有100多个地方实施了这种稻田艺术,台湾、大陆各地也都纷纷出现了这些大地艺术作品。创意艺术,已成了乡村在地文化体现的一个必要构成。

在台湾屏东“彩稻生活节”,民众一起来到稻田中间,享受着轻风与稻浪,在夕阳下品尝屏东最有土地味的蔬菜,体验难得的稻田精致飨宴。栖居在台湾民宿,体验原汁原味台湾乡村生活,吃民宿主人家的饭,过民宿主人家的生活。

乡村的“在地文化”的艺术味、土地味和生活味,融汇成一股浓郁的当地乡土气息,氤氲在乡创之间,使乡创项目,别具一格,没有雷同。

乡村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乡创中,再一次彰显了其独特的生命价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吾谷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