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伍文胥:贫困村面貌变了样缘于党员带头干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1 录入:实习编辑 ]

7月1日,宣汉县毛坝镇大水凼村,烈日当空,村民饶民勇骑着摩托,挎着工具箱往猕猴桃地里驶去,沿着蜿蜒山路向上,地里的铁丝网上,绿油油的猕猴桃苗缠绕在上面。“还有1亩地没有拉线,赶着好天气赶紧拉。”饶民勇说。(7月6日《四川日报》)

七月的天开始“热腾”起来,但“热腾”的不只是天气,还有奋战在全面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们。这不,在四川宣汉县毛坝镇大水凼村,烈日之下,是一片忙碌的场景,每一个村民的脸上不只是流着汗水,也洋溢着发自心里笑容。漫天遍野的猕猴桃,看着就令人欣喜。对于贫困村的乡亲们来说,好收成就是最好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众所周知,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截止2015年,仍有211个贫困村、14.31万贫困村,贫困范围大,涉及的贫困户较多,脱贫的任务重。更严峻的是,村里党员干部不团结,村党支部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形不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贫困村都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贫困连片、贫困户较多;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因病致贫、代际贫困较多,不但基础设施落后、欠缺,人均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三是党组织涣散,人心不齐,群众的“主心骨”不给力,发展就是空谈,脱贫就是空中楼阁。

如何彻底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宣汉县毛坝镇的经验无疑是整个全面脱贫攻坚战场中一个令人欣慰的缩影之一。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班子不强,队伍则弱。“一把手”不亲自抓实抓细抓好,班子成员各怀心思、心不往一处想,难成合力,工作就难以谋在深处、抓在细处、落在实处。怎么破?一是选优配强班子。毛坝镇针对贫困村党支部涣散的情况进行了大力整顿,根据脱贫攻坚的需要和村民的意愿,把精干力量充实到班子队伍。“主心骨”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都跟着提上去了,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心都往一块想,事往一处做,从谋发展到抓产业,一路下来,势如破竹。二是选精脱贫法子。各地的贫困村甚至各个贫困户的致贫因子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实现脱贫彻底、彻底脱贫,关键是要扭住“精准”不放,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策略。

但最关键的是要党员带头干。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缘何变了样?曾经的贫困村缘于旧貌换新颜?莫不缘于党员带头干,真正发挥了群众“主心骨”的作用。从整改班子队伍,琢磨如何产业致富,到带头搞产业做示范,再到成立专业的合作社,让群众看到脱贫的决心和希望,看到产业脱贫的可操作性,尝到脱贫的甜头,真正调动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无一不是党员干部带头干,诠释好“领头雁”的角色,体现出基层战斗堡垒的战斗力,激发了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