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新华网5月29日)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无利不肯起早是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放在基层领导干部的身上,认为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着实有点难以费解。那么笔者想简单一问,此种因所谓既得利益减少或者受损,而“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干部谁惯得?如此矫情的领导干部是为了所谓的工作而工作,还是真心为民服务?抑或是画满“子丑寅卯”到点拿钱?真是值得深思。
俗话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往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领导干部下乡是否“作秀”,还是真心为民的试金石。诚然,当把视线反转,很早以前的县衙、知府等官员下到民间都会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好不气派、威风。如今,身为一方土地的父母官,如果下到基层连起码的代步工具都十分“寒酸”或者没有,难免就会大跌眼镜。其实不然,没有公车而下乡或许更能贴近群众。因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不愿下乡,可能只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还是放不下“官老爷”的心态,权本位思想在作祟旁。
毋庸讳言,在时代发展的当下,公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领导干部外出公干,乘坐公车就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从而减少麻烦,也能充分体现领导者的权威性。在号牌和乘坐者身份的“虎皮大旗”下,可以一路绿灯,长驱而入。因为一般情况领导干部的“座驾”那是“和尚头上虱子——明摆的”,只要车到哪了,权力势必跟到哪儿,身份也就不会掉价。未曾想,公车其实质是执行公务的必要工具,是保障公务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它应随着公务而“动”,其存在不是为了保障“官”,而是为了保障“事”。如果因身份、气派、不坐白不坐,就是典型的人浮于事。
“没有公车不愿下乡”,也让笔者再次想到公车改革,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遵照上级文件精神,多地实施公车改革,不乏出台五花八门的方案堆摞成山,措施也是花样繁多。然而总是以如何保障公务员群体的公车权利出发,而没触及公车改革的真正“病灶”,去优化用车的人和公车运行的政务环境,甚至开改革“倒车”。报道中所述就是例证。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就以此为藉口不愿下乡,俨然把车改当成了自己“福利”增收。看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虽然减少了,但并非决绝。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根部没有彻底“转过弯”,公车治理还任重道远,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方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治好“顽疾”。
最后,回到事件的原点。“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公车改革既然已经触动一些人的奶酪,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阻力,也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笔者以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来,需要的狠抓落实的决心、制度创新的智慧、稳妥推进的理性、扎实工作的细心。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把该补的补到位,对不作为、阳奉阴违、懈怠懒政的人和事,一查到底,方能使公车改革既能改成,更能改好。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