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匡子欣:避免扶贫三化,关键看百姓需要

[ 作者:匡子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5 录入:实习编辑 ]

精准扶贫对象确定需要尊重本人意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把需要扶贫的对象搞清楚了、弄准确了,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但扶贫对象的确定不能光由指标说了算,不能光从数字中判断,还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尊重扶贫对象本人的意愿。(5月23日 湖北日报)

现阶段,扶贫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地在开展,贫困对象也在一批批地脱贫当中,但在扶贫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如何避免扶贫工作“三化”,把贫困百姓的“需要”作为前提,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扶贫勿“指标化”。扶贫的本质是为了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脱离现在的贫困状况,找准致富方式,实现小康生活。一个地区、一个村相对贫困的人是存在的,但绝非全部。但有些地区存在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或项目,获得“贫困村头衔”而硬性圈定贫困人口的数量。这就导致了一些群众被扣上贫困户的“帽子”。因此,必须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要求各级严格筛选和精准识别贫困户。既不能让并不贫困的人被迫顶着贫困的帽子,又不能让真正贫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效利用国家的财政资金,为真正贫困的百姓做实事。

扶贫勿“单向化”。扶贫帮扶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对象找出适合发展的路线,早日脱贫。但,帮扶必须具有针对性,所拟定的帮扶措施符合该户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的开始都必须源于互相协商后的结果,不能只是帮扶人闭门造车,随意编制不符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帮扶措施。若一旦将“双向化”扶贫,变成“单向化”,将会脱离实际情况,不仅无法实现帮扶成效,而且会让贫困户被动脱贫,面对帮扶措施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导致无法早日脱离贫困。

扶贫勿“形式化”。扶贫工作是一项惠及贫困百姓的民生工程,是政府实实在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为了在既定时间内,使贫困百姓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政府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帮扶举措,有的是送去牲畜,有的送去资金、有的送去技术,无论是何种帮扶措施,都包含了政府对贫困百姓深深的爱和对脱贫工作所寄予的殷切的希望,盼望贫困百姓们能早日脱贫。但,在帮扶的过程中,切勿只是走形式,不切合实际。比如有的家庭条件只适合喂养鸡苗,而送去的确是鸭苗;有的家庭都是老弱病残,但送去了一批鸡苗,如此种种,都是为了“扶贫”而‘扶贫’做的“表面文章”。因此,帮扶还需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多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后再针对性的给予帮助,才能真正做到财物尽其所用。

脱贫与否,最终得靠事实说话,而非“数据”。既然开展了扶贫工作,就得从上到下,一心一意地为扶贫工作想办法,花功夫。要避免扶贫工作被“三化”,关键还得充分思考百姓需要,才能齐心协力实现既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白鹿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