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湘潭县: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的美丽乡村之路

[ 作者:中共湘潭县委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建设“都市后花园” 打造“生态新梅林”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的美丽乡村之路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县域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549个行政村,总人口101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资源大县、人口大县,是全省小康经济强县、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湘潭县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各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把规划好、建设好、服务好杜家毫省长亲自联点的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作为一种重大使命、一份政治责任、一个重要契机,坚持“生产与生态、输血与造血、文化与文明”有机融合,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创新方法,突出特色,致力打造一个面向长株潭的“都市后花园﹒生态新梅林”,努力为全省探索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湘潭县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于2013年7月启动建设,片区含梅林桥镇高桥、谷塘、梅林桥、洪塘、京广5个村,总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201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示范片建设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杜家毫省长关于梅林桥美丽乡村建设的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总体要求,以建设“都市后花园•生态新梅林”为总目标,以改善基础建设为突破,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创新投入建设机制为保障,深入推进示范片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四美、四提升”:

一是环境改善村庄美,整体形象大提升。两年多来,示范片累计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社会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3亿余元,以“三不”原则(融自然景观,不大兴土木;就地形地貌,不大拆大建;重农民意愿,不大征大迁)改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一个村组道路平坦整洁、亭台花草交相辉映、读书娱乐设施齐全、宜游宜居宜业的全新景象跃然眼前。

二是村强民富田园美,产业发展大提升。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种养结构,促进规模经营,推动了示范片由粮猪型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型休闲农业转变,片区内村平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三是便民宜居生活美,幸福指数大提升。示范片内村级活动中心、医疗点、小学、敬老院、农贸市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村民就医、就学、休闲、购物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四是生态休闲景观美,综合人气大提升。立足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依托系列节庆主题活动,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个近距离体验农耕文化、亲近田园生活、品味绿色果蔬、感受淳朴乡情的休憩胜地,其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日均接待游客300人左右,高峰接待游客达2000人/天。

湘潭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和总体规划,摈弃以往示范村建设过于依靠政府行政推动、依靠巨额资金投入的传统模式,遵循自然规律,夯实产业基础,注重发挥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力争做到发展可持续、经验可复制、成效可示范。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注重产业带动,构筑美丽乡村的核心支撑。利用示范片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基础,支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强筋健骨”、“造血生津”。

一是突出主体培育。结合湘潭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家示范”工程,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等方式,流转土地7000余亩,先后引进培育梅林山庄、龙畅金谷等4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春静水稻、锟灿家庭农场、佳辉水果等9个专业合作社,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达2000余人,每年人均增加收入近万元。

二是注重特色发展。科学编制示范片产业发展规划,建成1000亩油菜、1000亩湘莲、500亩蔬菜等5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了“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摘葡果、冬观梅林”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示范片内绿色有机蔬菜定点配送长株潭各大市场,供不应求,产销两旺。

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实施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投资4.5亿元建设天易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把美丽乡村示范片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主要的原料种植和供应基地,目前1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示范片内建设了中心文化广场、自行车游道、文化长廊以及11家农家乐和3家农特产品专店等配套设施。成功举办“都市后花园•生态新梅林”开园仪式和知名书画家现场创作笔会、自行车邀请赛、汽车场地越野友谊赛、篮球赛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展览会等系列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策划推出“美丽梅林休闲观光一日游”线路,中央7台《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示范片旅游接待能力达3000人/天,前来游玩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第二,坚持多元投入,破解美丽乡村的资金难题。创新市场化筹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项目的漏斗效应,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一是整合项目集中投。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湘潭市城乡统筹示范、新增千亿斤产粮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达1.2亿元以上,实现了多部门、多项目、多主体协调推进,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使用效益。

二是吸引民资直接投。充分利用示范片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通过“筑巢引凤”,成功引进了以梅林山庄、梅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和农贸市场建设等民生项目。目前,梅林山庄已完成投资达1亿元以上,农业种养殖和农业观光园区初具规模,垂钓中心已对外正式营业;梅林桥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00万元,取缔了困扰当地近20年的马路市场,日交易额达到50万元以上,活跃了地方经济。通过社会资本的注入,示范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是激励群众自发投。以一个个项目建设的生动实践,用以奖代投的方式,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近两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民居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方面,村民自筹总额达300多万元。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土地自调、矛盾自解、青苗自补”的“三自”机制,进一步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

第三,突出村民主体,回归美丽乡村的建设本位。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运作过程中,始终以农民群众为主体,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汇聚一股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美好家园的强大正能量。

一是在基础建设上依靠群众。在用足用活各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两年多来,先后完成紫荆河生态改造8.5公里,自行车游道4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9000亩,新修渠道15公里,拓宽村级主干道10公里,硬化村组公路23公里,改造危桥6座,安装太阳能路灯350余盏,完成民居改造300多户,示范片村民人均筹劳在10个工日以上。

二是在环境整治上引导群众。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村庄绿化等工程,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1处、“三改”及庭院绿化500多户,“美丽屋场”100多个,“三边”绿化10多公里,拆除违章建筑100多处,添置分类垃圾桶300多套,小型垃圾回收站5个。将门前卫生“三包”、定期收集整理垃圾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两型村庄”、“文明家庭”等主题的创建、评比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美好家园环境。

三是在精神文明上教化群众。依靠本地民间艺人挖掘当地的地名、景点的来由和典故,编写民间故事进行包装,成功打造了“梅林桥、葫芦湾、美女晒羞、紫荆河”等民俗文化景点,进一步赋予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举办篮球赛、广场舞赛、武术表演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湘潭县大鹏路县政府大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