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实施,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近年来,各地开展了面广量大的乡村规划实践,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赵毅,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北方分部副主任段威在《规划师》2016年第1期撰文,在剖析当前乡村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县域为空间单元编制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引导乡村地区科学发展,指导乡村地区的建设实施;
提出县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定位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重要补充,应当发挥“承上启下、指导实施”的作用,贯彻“城乡统筹、多规融合、绿色生态、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落实“调查分析、目标制定、空间落实、实施保障”四个技术环节,关注“新型城镇化、村庄布局、产业发展、设施支撑、规划实施”等重点内容,着力构筑城乡“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崭新格局,并结合河北省白洋淀地区安新县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阐述了其“规划引导+建设指引+重点示范”的具体做法,以期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河北省安新县域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实践
产业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引导产业发展
规划提出第一产业外向延伸的思路,依托优势产业,挖掘生态资源、滨水景观和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推进传统农业产品向休闲商品转变,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
规划重点结合白洋淀核心景区,依托水上交通,串联主要旅游特色村,以“一淀为心、两岸为翼、多点串联”的总体布局为指导,打造三条特色水上游线,形成“三线成环,处处皆景”的空间格局(图6)。游线组织既有效纳入了重点景区和特色村庄,又兼顾了村庄的资源差异和空间均衡,体现了白洋淀的水乡生态景观和人文风情,是对环白洋淀地区乡村旅游精华的提炼;同时也可以灵活选择旅游线路,按需取舍,增强当地乡村旅游的自主性和休闲度。
设施支撑:以城乡均等为目标,配套基本公共服务
规划综合考虑村庄交通区位、人口规模、产业特色以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性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村庄分类,针对村庄实际需求,分别配置不同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村和特色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当能够满足本村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乡村地区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色村可以在某些特色服务上有所加强。一般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整合,不再另行新建。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即相邻的村庄在进行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热、供气及市场、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地等设施建设时,应考虑共同建设一个场站,以节约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
配置标准应结合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引导乡村空间发展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规划选取河流、湖泊、植被、土地利用现状、建成区等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在生态限制因子和生态潜力因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法将县域空间分为适宜建设区、一般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四类。
乡村规划与县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专项规划等相衔接,控制白洋淀地区村庄数量、适量引导人口外迁,并叠合用地适宜性分析,划定村庄建设控制边界。
规划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为重点,通过开展芦苇生态补偿、水生动植物修复和生态造林工程,控制生活、工业污染,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规划师杂志(公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