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权研究员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农业的多功能性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接受并在逐步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还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更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
□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一项公益产业,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GDP的问题
农业多功能性的今生前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的多功能性最先出现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随后,这一概念又相继出现在《21世纪议程》、《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等联合国文献中。农业的多功能性,一般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还为实现其他目标作出努力,体现农业的多种社会功能。多功能性体现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不同,即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产业,它除了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发挥着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
日本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都市居民提供所需的生鲜农产品。以东京、横滨等地为例,虽然农地并不多,但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品种不少,其中蔬菜占74%、花卉苗木占13%、水果占7%、水稻占6%,都市农业能让市民因更多地消费到本地产的农产品而满足一种怀旧心理。②绿地的机能。调查显示,邻绿地的住宅估价高,农地因有耕种活动估价更高。③防灾及灾害发生时的疏散空间。④市民农园、学童农园等为市民接触农业提供最佳场所。通过各类农业体验活动,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农业,参与农业,并把农业所具有的培育地域文化的作用,通过食教育、食文化传播,传达给广大的市民。⑤农地为未来都市发展预留空间。⑥农业在都市中属最佳职业之一,在多样化的职业中农业是最有趣和最有活力的产业。
同时,在建设有“农”的都市理念中,农业以其重要角色及给都市带来温馨与魅力,而被称为都市的“后花园”。从现代化都市的建筑、文化、景观、公园绿地、行道树、休闲生活广场、田园等多方面的综合需要来看,没有农业的都市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城市。
大量实践表明,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不但可以缓解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而且也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日本应用替代成本法测算的结果显示,农业多功能性已经给日本的农区和山区、丘陵区分别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农业的多功能性既是农业历史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接受并在逐步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除日本外,韩国针对农业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口高龄化现象严重等状况,韩国政府支持地方先后尝试了开发农家乐体验式旅游、加工制造食品、资源产业化、扩大产地直销等方法,从而形成了第六次产业化,为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奠定了基础。法国也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性,农村观光销售额已经达到了整体农业销售额的一半,同时也占法国整体观光旅游销售额的20%。在国外不少地区,一些风景迷人的山村、湖区、牧场,既保留了传统农业和畜牧业,还巧妙地将农业生产、手工制作、观光旅游、体验住宿等融为一体。
农业多功能性的形态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农业的多功能性也越来越重视。不少专家将农业的多功能性划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的多功能性体现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还有专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农业既有“胃”的功能(保障鲜活农产品应急供应),还有“肺”的功能(改善环境、旅游休闲),更有“肾”的功能(城市生态屏障),而农业的这些功能大多是无偿向全社会提供的。
具体来说,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食物保障。现代农业利用现代工业和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的蔬菜、畜禽、果品及水产品。同时,现代农业大多注重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发展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
原料供给。随着城市居民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这既强化了农业对工业发展和创新的原料支撑作用,也为农业和商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流通增值。现代农业依托城市对外开放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可以加快农副产品的流转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
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就业增收。现代农业具有“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通过开发利用农业多种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相关产业,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进而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农民增收等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内保留一些农地空间,既为城市增添绿色,也能为市民提供旅游休闲活动空间,增加减轻工作、生活压力的新渠道,进而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文化传承。亲自感受和体验农业活动,可以直接对都市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使农业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能提供机会让人们了解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培养人们对大自然及科学的热爱之情。
农业的生态功能,则主要表现在:
生态保护。现代农业通过开辟城中森林,创立公用绿地,建设环城绿带,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高度统一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多种作物实行轮作,也符合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挥净化环境的机能。
绿化景观。农业是城市的背景和衬托,离开它,城市就会孤单。在山区城市,体现绿化的是绿地、树林;而在平原城市,体现绿化的则是农业。如水稻田就是城市长期的、稳定的季节性湿地,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灾害防御。都市人口密集,建筑物多而高,一旦发生灾害,农地可用作暂时避难所。此外,农田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预留空间。
为充分演绎农业的多功能性,找准农业多功能性的切入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建立粮菜经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从总体看,概括起来,目前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相结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即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既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也大大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这就使得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相比,多功能性农业从内涵到结构都已发生重大而突出的变化。多功能性的农业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一个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
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明显变革。即现代集约化经营取代了传统增产方式,集约化经营是未来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这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新兴的多功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从内涵到措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代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缓解了农业发展的环境压力。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在内涵方面,农业生产中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用于人们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各种农产品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农业活动的比重则明显上升。在外延方面,不仅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且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型产业也迅速崛起。
与其他产品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推动和促进与农业关联产业(包括前关联产业、中关联产业、后关联产业)部门的更快发展,既是发展多功能性农业的出发点和重要目的,也是多功能农业发展自然延伸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多功能农业也将日益凸显,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迅速形成。
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多功能性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这就意味着农业问题不再是或不仅仅属于微观经济范畴,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一项公益产业,存在着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的贡献绝不仅仅是GDP的问题,因此它需要全民的关注,需要各方力量的扶持。
农业发展如何走向未来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增长,经济社会活动平面的扩张,农业人口和农业生产的地域范围正在不断地减少。发展多功能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不同地域的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往往都代表着一个典型的文化,极其珍贵。而且经济越发展,越市场化和国际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越重要。今天的人们不仅期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有文化,而且也越来越重视清爽空气、干净水源和美化环境的价值。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时候,并没有放弃对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和记得住乡愁的期待。人们对新型农业的期待,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站高望远,农业哪一天真正诠释了多功能性,也将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注重调整农业投入政策,确保精准发力。要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宽度;为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作用,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销售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现代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
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现代农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必须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广立体种养、粮经结合等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林下经济,提升农业能级。通过“控总量、调结构”,构建与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相适应的畜禽生产能力。调优农业产业布局,依托本地市场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注重农业经营方式的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增效。着力做好“两抓三提升”。两抓是指:抓延伸,在已建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推进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组织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的新机制;抓拓展,除了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要向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拓展;三提升是指: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发展,提升合作社的质量;健全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更重要的是吃得安全放心,农业部门要有这个担当。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加强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抓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建立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加大日常执法与集中整治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减”,就是要把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退”,就是要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转”,就是要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改”,就是要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治”,就是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保”,就是要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基本农田一旦划定以后,谁都不能占,对违反者要用重典惩治,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农业后继无人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以本土化为主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整体素质。要增强农业的吸引力,通过集约经营、规模经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作者简介:方志权,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都市农业、农村经济、“三农”政策法规。主持和参与30多项国际和省部级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著作奖、论文奖。主要代表著作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探索与法律研究》、《黄浦江畔的“三农”调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中日蔬菜生产流通贸易比较研究》、《新编“三农”政策法规知识读本》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解放日报2016年02月2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