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重担,压力陡增”。1月30日晚间,山东省苍山县农安办的一位负责人用这八个字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这个“陡增”来源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2月2日中国新闻网)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老百姓挥之不去的阴霾。从速生鸡风波,到鸭肉制毒羊肉事件,再到“僵尸肉”……一桩桩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老百姓寝食难安。蔬菜有农残吗?猪肉有瘦肉精吗?鱼虾贝类有金属污染吗?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让百姓战战兢兢,任何一起新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严重危害老百姓身心健康的“毒药”,究竟“找谁负责,该谁负责,哪里负责”?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乎老百姓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容不得一丁半点马虎。正因如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食品安全责任制,也是中央首次将食品安全与领导“官帽”紧密相连,“只有列入考核指标,地方领导干部才会重视,列入后官员就会愿意甚至主动去关注、查处”。在食品安全与“官帽”紧密相连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将“最严肃问责”落到实处?
首先,每个部门都应该各司其职,守土有方。将食品安全责任细化到人,督促其认真履职,防患于未然,从源头监管。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应该严厉追责问责制。根据职责分工来确定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对推诿责任的现象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于掩盖责任、充当保护伞的人员更应该深究严惩,使其摒弃钻法律空子的侥幸心理。
其次,还应建立食品安全追责问责的长效机制。不能让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置身事外”,或则随时间的推移,使问责也随之停滞不前,要让干部们知道自己的官帽与食品安全紧密相连,不管事件过去多久,他们都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如若不然,则应了过失者的意,使问题屡禁不止,寒了老百姓的心。
此外,如果只是笼统的一纸红头文件,即便一再下发,而不严格执行,也不会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实质性的惩戒作用。所以要加强文件的落实力度,切不可发文以后就“束之高阁”,必须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预警机制。其一,新问题要有新办法,新形式下要新思路,应该通系统的调查、研究、讨论,尽可能形成一套“全方位无死角”的法律体系、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并及时填补法律的“真空地带”。其二,切勿“事事马后炮”,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想补救措施,这样只会无端的伤害更多百姓的利益。相关部门应该有预见性,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不仅要防患于未然,更要有完整的应急机制。
当然,除食品安全部门加强监管外,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只要措施得力、民众齐心,只要我们都“较较真”、守住心中的底线,只有政府、企业和民众同心协力,保证食品安全,才能遏制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推动食品安全进步,长此以往,定会让食品安全走过阴霾、走向光明。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放心享受舌尖上的美食。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白鹿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