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锡文:农民增收与粮食供给制度改革

[ 作者:陈锡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5 录入:王惠敏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接受专访,谈到粮食供需两侧矛盾及策略、农民增收的政策等问题,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粮食供给侧改革瞄准四大目标

面对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 将采取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方法

当前的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下一步要大刀阔斧地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对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对新疆的棉花以及对长江中下游的油菜进行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2015年9月,国务院又下调了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2014年的每斤1.12元降到目前的1元。目前市场正在趋向稳定,但1块钱一斤的玉米比国际市场价格还高得多。

最近配额内进口到岸完税的玉米价格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每吨1600元,而从农民手里收购是每吨2000元,这就没有竞争力。

2016年将继续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农民的合理收益由政府实行价外补贴。所以价格和补贴要分离。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

粮食供给制度改革这么做最有效

这一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

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是价格问题。并不是说要拒绝进口,关税配额内的该进还得进。比如国内玉米产量增长快,720万吨的关税配额从来都没有用完过。为什么进口会对国内玉米造成这么大的冲击?主要是一些不受关税配额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包括大麦、高粱、玉米酒糟、木薯和木薯粉。

二是新的库存不能再增加。现在玉米的库存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不能再增加了。但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去限产,而是要放活机制。

三是不增加库存就得放活市场,这是机制问题。价格合理了,实行玉米购销的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让市场主体都愿意采购粮食,库存的压力才会减下来。

四是不能让农民太吃亏,这是利益问题。农民吃亏大了没有积极性,生产就无法继续,因此要对种粮农民给予合理补贴。现在看粮食是多了一点,但要减下去快得很。1998年,我们创造了当时的中国粮食最高产量,达10246亿斤,但从1999年开始粮食产量不断下滑,一直滑到2003年的8614斤,供不应求。2003年底,中央推出一系列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的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减免农业税等,粮食产量才逐渐回升,但也是直到2008年粮食产量才又超过1998年,一落一起整整10年。

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无论如何要把握住不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农民的合理利益,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阀门。

三大方向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快  保持势头面临压力

这些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阶段,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比较快的阶段。从2009年一直到2014年,连续六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2014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84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89元,这个比例降到2.75:1。2015年仍是这个态势。

这个好势头能否继续保持,现在来看挑战和压力都很大。在目前情况下,大宗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几乎没有多少可能性,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可能会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期。

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可能陷入停滞,这是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跟整个宏观经济有关系。外出农民工就业过去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建筑业,现在房地产陷入了“严冬期”;二是制造业和加工业,但目前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快速下滑,对农民扩大就业不利

从2015年的收入结构来看,农民的1048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当中,40.3%来自家庭经营,39.7%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基本来源,而这两块现在都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三方面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要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帮助农民继续增收。实事求是地讲,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或者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其推进速度和GDP的增长率、城镇能增加提供非农就业岗位的机会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是正相关的。要想在目前背景下加快农业人口转移,不太现实,但应该加大已在城镇就业和定居的农民工落户的力度。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城市的体制怎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如何落地等,都要抓紧研究和落实。

另一方面是要加快推进农村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化改革给农民增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年多下来很有成效,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强化了这方面的政策力度。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为农民创造就业、提高收入提供基础性保障。比如一二三产业融合最能见效的是乡村旅游业。2014年到乡村去旅游的总人数达到12亿人,占全年36亿国内旅游人次的三分之一,给农村带去旅游收入3200亿元,直接带动了3900万农民在乡村旅游中就业。2015年这一势头还在进一步发展。

再者,要通过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使农民能够在生产环节以外获得更多收益,这方面有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农村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商、网购等,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给农民带来新的收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是短板,因此根据五中全会的精神,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如果到了2020年,“三农”问题的矛盾不是缓解了反而更突出,那么全面小康的成色就不够,就不能令人信服。未来五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的稳妥转型和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分量的“压舱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乡村之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