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高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

[ 作者:高帆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2 录入:王惠敏 ]

  提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之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农户分散经营”的经营方式出现了衍生形态﹐现阶段的“农户分散经营”是一种以土地经营权为依托﹑以土地配置效率提高为导向的“权利”经营方式﹐即农户可以选择自己经营承包的土地﹐也可以选择保留承包权﹑出让经营权﹔二是“农户分散经营”的不同方式存在着共存共生关系﹐双层经营体制既延续了此前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的制度框架﹐又派生出农户经营新形态即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并存﹔三是“集体统一经营”的实现机制出现了重要转化﹐集体统一经营中的“集体”主要指“村两委”等行政组织﹐但也包括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经营”则从土地发包延伸至土地利用监督﹑产业融合转型﹑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四是农村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出现了多元化﹐不同主体的经济关系突破了“集体─农户”的简单元格局﹐并逐步转向集体组织﹑土地承包者﹑土地实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结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发生了人民公社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与此相伴随的是﹐农村经营体制也从集体拥有土地并实施统一经营的单一方式﹐转变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双层经营体制随即成为农村经济领域的基本制度安排。这一安排在1983年﹑1984年﹑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分别被表述为“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和“完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9年宪法修正案则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显然﹐双层经济体制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其实质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依靠农民家庭向集体承包土地并获得承包经营权﹐来实现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两者的并存﹑互补和结合。集体拥有土地﹑农户承包土地是农村实施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集体统一经营体现为集体拥有土地发包权﹐且部分集体通过村办企业等开展经营活动﹔农户分散经营则体现为农户承包土地并直接经营土地﹐农户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生产活动。

  相对于单一的集体经营方式﹐双层经营体制激活了农户这一微观主体﹐赋予了农户在承包地上的经营自主权﹐激励农户从增加收益出发开展经济活动﹐由此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为更大范围的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双层经营体制面临的实践背景正在发生变化﹐例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非农化转移﹐特别是外出农民工的跨地区流转﹐导致农民与承包土地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农民承包土地且直接经营土地的传统固定方式出现了变化﹔城乡居民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下出现了消费结构的转化﹐对农村产品的需求从食品数量主导转向食品数量﹑食品质量﹑生态文化多元并重﹐这需要农业产业形态﹑供给方式和组织体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在城乡要素流动性和农村产业多样化增强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的经济功能需要重新审视﹐集体经营的范围﹑方式及收益分配也需动态调整。概括地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化﹐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进一步释放农村活力并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这一新内涵。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就体现出对社会实践变动的积极响应。

  现阶段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如下四重新的内涵﹕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的经营方式出现了衍生形态。在双层经营体制下﹐我国农户的分散经营长期表现为农户承包土地之后直接经营土地﹐并在承包地上从事以食品供给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活动。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流转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导致农户承包土地之后的经济行为出现了多元化﹐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也出现了衍生形态。农户承包土地之后可以直接经营土地﹐也可以在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流转土地经营权﹐藉以实现土地经营权的社会化﹑市场化配置﹔农户承包土地之后可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可以从事法规允许的﹑契合城乡居民消费需要的﹑带有新型服务业性质的涉农融合产业。以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形态演变为前提﹐农户分散经营方式出现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这意味着“农户分散经营”这个概念被大大拓展了﹐此前的“农户分散经营”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化从事土地经营﹐是一种以承包地为依托﹑以农产品生产为导向的“实物”经营方式。现阶段的“农户分散经营”则是一种以土地经营权为依托﹑以土地配置效率提高为导向的“权利”经营方式﹐即农户可以选择自己经营承包的土地﹐也可以选择保留承包权﹑出让经营权。

  二是“农户分散经营”的不同方式存在着共存共生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的农户均在各自的承包地上从事农业活动﹐双层经营体制集中体现为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农户内部的结构特征未进入双层经营体制的范畴之中。现阶段﹐伴随着农地“三权分置”的实施﹐农户的经济行为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趋势﹐并形成了两类农户﹕一是小农户﹐即在承包土地之后仍直接经营土地的微观主体﹐其经营规模小且主要使用家庭内部的要素﹔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即通过土地流转流入土地的微观主体﹐其经营规模大且更多使用家庭外部的要素。考虑到城乡要素流动的渐进性以及土地的经济社会功能﹐小农户仍在农村微观主体中占据绝大部分﹐但新型经营主体在要素整合和市场参与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发展速度较快且空间差异明显﹐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既存在产品和市场的竞争关系﹐也存在着要素供求﹑基础设施供给等方面的互补关系﹐不同主体的共存共生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新趋势。基于此﹐双层经营体制就包括了“集体─农户”之间的结构特征以及农户内部的结构特征﹐表现为既延续此前的制度框架又派生出农户经营新形态﹕“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的制度框架﹐以及农户内部的“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结构。

  三是“集体统一经营”的实现机制出现了重要转化。集体统一经营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集体”通常指以“村两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统一经营”表现为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并通过土地发包影响农户的经济行为﹐也表现为集体组织利用土地等生产数据直接从事经营﹐其经营收益分配给农民或用于公共产品供给。前者是统一经营的“常规动作”或普遍状态﹐后者要求集体领导具有“企业家才能”﹐因此是统一经营的“自选动作”且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出现了若干新变化﹐其实现机制也出现了重大转化﹐结果是丰富和发展了“集体统一经营”的经济属性。主要体现为﹕集体除了土地发包之外﹐还必须强化村级土地规划和整治﹐强化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界定﹐强化土地利用状态的监督﹐即从针对承包户的“土地发包”延伸到针对土地流出户的“土地发包”和土地流入户的“利用监督”﹐延伸到针对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常伴随着产业形态的多样化﹐即农村出现了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新型服务产业﹐由此﹐“集体统一经营”还意味着集体的范围得到了拓宽﹐集体领导在整合本地资源﹑争取政策支持﹑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农户则通过让渡耕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获得股权与红利。上述格局意味着“集体统一经营”中集体和集体领导的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凸显﹐“村两委”作为农村行政组织﹐因双层经营体制出现新形态而被赋予更多的经济职能。除行政组织之外﹐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这些组织中﹐集体和农民之间可因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入股等而形成新型股份关系。

  四是农村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市场化改革既意味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迁﹐也意味着不同主体之间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界定了集体和农户间的权利边界及关联方式﹐农民从集体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获取土地经营结果的剩余索取权﹐这种经济关系和利益结构是较为简单的。伴随着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的内涵拓展﹐双层经营体制中不同主体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利益结构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态势。比如﹐农户承包土地但转出经营权﹐由此就派生出“土地流出户─土地流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涉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之间的结构问题﹐不同主体以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合同来界定权利边界。在这种界定中既涉及依附于土地承包关系的租赁权﹐也涉及依附于土地流转关系的抵押权。就农户内部的结构特征而言﹐小农户与现代经营主体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往往因产品﹑要素﹑信息﹑服务等供求而存在着经济联系﹐并依托股份合作﹑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而形成利益联结。可见﹐现阶段的双层经营体制不仅需要在“集体─农户”之间考虑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而且需要在小农户和现代经营主体之间关注两者的有机衔接﹑利益分享问题。

  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经营体制的内涵被赋予了许多新内容﹕与土地流转相伴随﹐农户分散经营开始从“实物”经营拓展至“权利”经营﹔小农户和现代经营主体并存使农户内部的结构特征凸显﹐双层经营体制在延续此前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派生出新形态﹔集体统一经营中的“集体”主要指“村两委”等行政组织﹐但也包括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经营”则从土地发包延伸至土地利用监督﹑产业融合转型﹑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不同主体的经济关系突破了“集体─农户”的简单元格局﹐并逐步转向集体组织﹑土地承包者﹑土地实际使用者之间的利益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实施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现阶段双层经营体制出现了内涵拓展﹐其新内涵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这种内涵转变的逻辑是立足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变迁﹐在不改变“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分散经营”的前提下﹐赋予城乡微观主体更为充裕的经济自主权﹐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使农民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土地等要素的配置方式﹐以此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农村产业融合﹐稳步提高城乡要素配置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就支撑条件而言﹐我国必须通过法律完善﹑流转市场发育等举措推进农地的“三权分置”改革﹐为不同主体参与农村经济活动提供更稳定的预期﹔必须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加快形成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视农村集体领导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补齐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基本公共产品短板﹐降低要素下乡和农村要素再组合的制度成本﹔必须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和财政体制改革﹐激励地方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开展自发实验和本地探索﹐助推我国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作者﹕高帆﹐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9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