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陕西D县河滩村冬枣产业规模化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小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小农户本位的、“小而精”的“新农业”,实现了从低价值粮食生产转入高价值的畜—禽—鱼饲养以及菜—果种植,实现了资本和劳动双密集的经营。“新农业”是当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问题在于,“新农业”的发展必须摆脱“小而散”经营格局的弊端以实现“规模经济”。本文将以陕西D县河滩村的农业变迁为例,探究如何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小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新农业”的产业集群,实现一定地域内的规模经济。探讨河滩村农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及其治理机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河滩村经验
河滩村的冬枣产业规模化过程存在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产业的先行者如何产生、发展起来并实现经济效益;二是当小农户被带动起来并形成规模后,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两个环节是实现“新农业”快步发展的关键,但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并发挥“规模效应”,如何通过某种组织化路径来实现农业转型。自2011年秋季截至2017年夏季,河滩村近15000亩的土地上,冬枣设施大棚覆盖率已经达到90%,迅速实现了产业集群,并建成了“万亩冬枣示范基地”。村社组织发挥了统筹规划和社区动员功能,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在短时间形成产业集群并实现了规模效益,最终完成了地域范围内整体性的农业转型。
河滩村的农业转型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是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当地在短时期内形成了产业集群,完成了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其次是作为村干部的能人个人承担了产业试验与示范的成本,并利用村集体的林地、村民小组机动地动员村社干部做了先期探索,为自发形成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再次,村社组织能够积极承担基础设施配套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任务,对冬枣园区进行了水利道路电网配套。这是河滩村冬枣种植能在短短7年内达到万亩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引起规模效应的原因,就在于由集体统筹与村社治理机制带来的内生性农业转型动力。
三、农业转型的社区动力
河滩村的冬枣产业发展过程显示,农业产业能够短时期、低成本地实现规模效应,不仅仅源自于小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探索,还离不开地域内的内生推动力量。能够迅速规模化,其关键在于村社机制,具体表现为村社土地配置机制、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社区动员模式,它们成为构造地方产业体系的基础。
(一)通过统筹村庄集体土地完成基础设施配套
在河滩村冬枣产业迅速规模化的过程中,村社组织低成本、高效率地建设了完整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得地块、水利与道路等条件均能够满足冬枣种植的需要。村社组织对集体资源——集体林地与机动地的统筹使用使得村社内部的集体土地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转换为基础设施占地,大大降低了基础设施配套中的交易成本与建设成本。
(二)通过经营集体资源保障公共物品供给
集体可支配的土地是村社集体资源的重要构成,河滩村村级集体林场和村民小组机动地可以带来承包经营收益,成为村社集体投资的来源。河滩村利用集体林地与村民小组机动地,解决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问题,也解决了村社公共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效完成了对国家项目制的配套,实现了本村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为冬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通过动员村社干部带动小农户效仿
河滩村村社干部的积极示范与动员为冬枣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动力。集体主义的村庄治理传统、熟人社会的关系结构以及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制度基础,共同塑造了以村社为单位的深具集体色彩的农业转型。首先是村社干部积极作为,带动村民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其次,村社干部成为农业转型的先行者与服务者,其先期探索与试验为小农户跟进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转型中的村社治理机制
农业转型需要与之配套的公共物品供给,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则在于村社治理功能的发挥。河滩村的冬枣产业是在小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坚持“统”与“分”结合的原则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统”的原则表现在两方面:
(一)分户经营之上的村社统筹
首先,村社延续了“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动态调地习惯,适度解决了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使小农户耕地能够实现“小集中”,为设施大棚建设提供了基础。其次,村社保持了提供公共物品的动员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途径。在农业经营体系中,这类一家一户办不好、不好办以及办起来不合算的事务,需要由村社组织在小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坚持与完善“统分结合”机制。
(二)分散经营之上的统一经营
“统分结合”原则下,农户与村社组织是可以在不同生产环节发挥各自优势的经营主体,“新农业”需要村社组织在其中发挥统一经营的作用。如在农技推广中,村社组织与农技系统的联系、枣农间的技术传帮带,都是由村社组织进行统一组织。以品牌经营为例,冬枣品牌是可以由地域内种植户共享的公共物品,近年来河滩村在打造冬枣品牌、淘汰劣果次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农业转型升级与村社治理机制创新
当冬枣这种“新农业”代替了传统的粮棉农业之后,农户在经营中遇到诸多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包括冬枣基地的建设、大棚技术的改进、冬枣销售渠道的维持、冬枣产业集群带来的品牌建设等公共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村社组织或其他外部力量来协助解决。村社组织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农业治理,着力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命题。
在这些年的农业治理经验中,提升冬枣品质、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服务逐步成为村社治理的中心工作。村社干部推动冬枣产业发展,从开始的探索调整种植结构,到后期村社组织积极介入公共物品供给,组建社区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领域在不断扩展。在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小农户经常遇到诸多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村社组织作为分散经营之上的“统”的主体,既能够开展双层经营,又能够完善村社治理体系。这种农业治理机制恰恰是我国村社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依靠村社内部的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民主议事制度等一套政治制度来为农业转型提供服务,通过创造新的农民合作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六、小结与讨论
“新农业”作为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小农户家庭收入,推动了农业转型。河滩村探索了一条以小农户为主体、以村社组织为支撑、以社区动力为驱动的现代农业转型之路。河滩村的农业转型不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强制性干预,也不是以分散的个体小农户自我探索,而是在村社治理机制下实现的。河滩村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来源于社区,依靠村社组织的农业治理来满足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转型升级的要求。河滩村案例为回答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提供了经验启示,即小农户依靠社区组织和集体资源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并分享收益,形成以村庄整体推进的农业转型。同时,它展现了新时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业转型与农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此案例也提醒我们,政府承担农业治理任务、干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政府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社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国家的项目资源和支持政策固然重要,但农业转型必须依托村社集体的统筹经营机制和村社组织的农业治理机制。一旦“新农业”在地域范围内形成集群效应,村社治理也需要从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转变为以向小农户提供经济性服务为主,这些变化使传统的村社更富凝聚力,而且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小农户经营的内在弱点,使其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环境,更有效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作者单位:陈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冯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1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