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韩洪云等:三农主义之农本政治

[ 作者:韩洪云 夏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0 录入:王惠敏 ]

在《论中国农业资本深化》中,作者针对当前的实际,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农主义”解决方案。何谓三农主义?概括地说就是三句话,即坚持农本政治,实施农先战略,打造农基社会。对于中国来说,三农主义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期公众号我为大家简要解析“三农主义”中的“农本政治”。

在所有的政治考量中,农民问题一直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民的政治行为也得到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亨廷顿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角色进行过系统考察,他认为,“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斯科特从第三世界农民的日常反抗样本中总结出“弱者的武器”的观点,他说:“在第三世界,农民很少会在税收、耕作模式、发展政策或烦琐的新法律等问题上去冒险与当局直接对抗;他们更可能通过不合作、偷懒和欺骗去蚕食这些政策。”压迫与反抗、顺从与叛乱,这是对农民政治行为进行解释的经典模式。但在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政治行为还有着其特殊性。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历史学者巴林顿·摩尔认为,和印度农民的消极抵制相比,中国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则强得多,也正是这一区别,决定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前途命运。

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在政治上将农民置于第一重要的位置。从历史到现代,中国农民一直在总人口中占绝对多数,在任何一次重要的时代变革中,农民始终是决定性的力量。从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到新中国的建立,从反抗暴政到抵御外侮,从发展生产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农民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全部的政治,从本质上都是农民政治;中国全部的革命,从本质上都是农民革命。1926年,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中,毛泽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做起来,农民问题不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就不会拥护这个革命。”1936年,在会见埃德加·斯诺时,毛泽东又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对制度改革的探索,也是从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开始的。1978年,小岗村的18名农民搞起了“大包干”,开启了农村改革的进程,也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事实证明,一切政策,只有得到农民的真切拥护,才具有生命力;一切工作,只有团结农民并激发起其热情,才能最后成功。邓小平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也分别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坚持以农民为本,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传统,在未来还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具体来说,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做到“五个必须”:

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农民。尊重农民,就应当真心实意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合理诉求,尊重农民的权利权益。杜润生曾说过:“我在农村问题上有一条原则: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尊重农民,既是讲政治,也是讲感情;既是工作理念,也是工作方法;既是农民所喜,也是农民所需。尊重农民,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在充分发挥农民自身智慧和力量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农民。与农民建立巩固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前提和保证,1925年召开的四大,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农民同盟军问题,并在其后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得到了不断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我国粮食生产十几连增,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这正是我们依靠农民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今天,中国人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在国际上有了底气和实力,发展也有了更大的战略主动和回旋空间。此外,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转移就业、进城务工、发展乡镇企业、贡献人口红利、土地征用与拆迁,都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作用和贡献。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振兴到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更是要紧紧的依靠农民,让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为推动全局工作的内在动力。

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农民。向农民学习,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必须得到切实的贯彻。中国的农民在几千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更多的人去深入学习和积极响应。要学习农民的勤劳实干,相信天道酬勤,倡导干事创业之风;要学习农民的质朴淳厚,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学习农民的忠诚善良,友好的待人处事,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要学习农民的节制俭省,务本节用财无极,使节俭之风在全社会盛行。通过学习,使农民的优点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从而净化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

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农民。中国正在经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中国农民来说,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李克强同志指出:“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更多的中国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现代技术、法律契约对他们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掌握和应用,为此,需要各级干部科学引导,正确宣传。广大农村工作者应深入到村组农户,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开拓视野,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干现代农业,从而自觉地提升自己,科学地发展生产,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打造幸福家园。

坚持农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农民。农民在当前的社会各阶层中还处于收入较低的状态,部分农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帮助。习近平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各项工作要真正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求真务实,一心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服务农民,真心实意地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多倾听农民诉求,多解决现实困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支农护农的长效机制,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要努力做好扶贫工作,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