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晓春等: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

[ 作者:汪晓春 张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07 录入:王惠敏 ]

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乡村是这个伟大文明古国构成的基本细胞单元,催生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乡村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着美好生活的寄托,是人们从未停止追寻的诗和远方。但是迈入城市时代,乡村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乡村空心化、环境脏乱差、乡土特色丧失、传统文化式微等等,俨然是城乡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并由此催生了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引发政府、学界、商界广泛关注。自2004年起连续十五个“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在乡村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大幅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居环境。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吹响号角。

江苏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左右。伴随着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提前在江苏显现,因此江苏也是在全国率先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省份之一。近二十年来,在镇村空间优化、村庄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持续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反思这段历程,还存在种种不足,例如:工作以政府推动为主,多元参与不足;各自分散发力,聚焦聚合不足;关注物质环境改善,乡土特色彰显不够;建设发展为主,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乡村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因此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力图在新时期、新要求下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壹、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自然村为单元,覆盖区域包括自然村周边的自然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通过整合升级现有农村建设发展工作和项目、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乡村发展多元路径、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挖掘塑造当代乡土文化特色等方面工作,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是对乡村振兴现实模样的生动描绘,其内涵可分为“特色”“田园”和“乡村”三个关键词。

“特色”从字面来看,是指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具体于村庄而言,是在自然、建筑、产业、文化、空间等方面与其他村庄相比,具有积极的、优势的、可持续的因子,通过适当的挖掘、组合、升级,可以形成村庄独特的吸引力。“特色”可以是显性的,让人过目不忘,如丘陵湖泊、古树老屋;也可以是隐性的,但可以挖掘塑造,如生产工艺、民风民俗。“特色”可以是先天的,如秀美的自然景观、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富物质文化遗存;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如具有品牌价值的农产品、建筑乡土空间景观。总而言之,特色体现的是村庄的吸引力、竞争力,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应准确理解特色内涵,将特色资源活化为发展依托,通过发展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村庄集聚,实现乡村的繁荣振兴。

“田园”是对乡村的意境描述,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乡村根植于广袤的田园景观之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田园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副优美的田园画卷,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寄托。因此田园意境是乡村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乡村建设发展时应保护山水环境及自然基底,“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着力塑造田园风光,协调好村庄空间形态、尺度和建筑风貌,营造村野和谐共融的田园意境(图4、图5)。

“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家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要营造安居、宜居、乐居的乡村。“安居”体现在着力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让村民住的安心、舒心。“宜居”体现在村庄绿化生态优越、布局形态与自然共融、地域建筑文化得到彰显等方面,让村庄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共同家园。而“乐居”体现在创造安居致富的环境,吸引青壮年回乡,让职业农民能够扎根、创业,使乡村成为事业兴旺、产业兴旺、人丁兴旺的活力村庄。

特色田园乡村是在过去十余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对于江苏未来乡村图景的精彩描绘,特色是魂、田园是形、乡村是根。只有魂、形、根兼具,才能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实现江苏大地上的乡村振兴。

贰、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1、从现有工作看,需要探索“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被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国上下均着力于探索解决之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持续推进,总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方面是基本面工作,主要是针对全国所有村庄,通过农业税费减免及补贴、基本人居环境改善、危房改造等方面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处于基本盈利水平,解决“脏乱差”等基本人居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是提升面工作,主要是针对条件成熟、有一定基础的村庄,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及“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工作,重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第三方面是突破点工作,在基本面和提升面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国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块地”“三权分置”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使城乡之间要素能够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让农村资产合理体现价值,充分激活农村内生活力并吸引社会力量普遍参与。

近年来江苏也围绕“三农”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2012年开始的村庄环境整治从农民群众需求最为迫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入手,对全省所有的自然村庄进行了人居环境的提升,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村庄环境整治苏南实践项目获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在此基础上,部分村庄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同时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也从各自工作角度,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乡村地区持续投入,取得较大成效。

总体而言,江苏前一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面和提升面,体制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尚未深入开展,而且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正如蓝绍敏副省长所说:“相当一部分乡村面临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和挑战”,“大部分工作以部门为条线开展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综合、整合、融合的程度还不高,只是在个别面上发力,面上的带动力还不强。”

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城市反哺乡村”的“输血”工作非常的重要,但是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机能更加的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希望通过“产业兴旺”来增加乡村的“造血”机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基本面、提升面和突破点工作同时入手,在乡村空间品质提升、设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乡村治理健全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乡村“造血”机能,探索“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2、从发展阶段看,需要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命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在思考世间万物的时候,力图探索其运转的自然规律,并归结为天道。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S”形城镇化增长曲线,对城镇化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并为业界普遍接受。2016年江苏城镇化水平达到66.7%,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乡村不仅仅是需要“反哺”的短板,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参照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及在乡村发展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乡村发展建设的重点与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乡村人口、土地、资源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村出现衰败、农业发展缓慢,因此该阶段一般以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解决城乡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上世纪70年代前后,德国的“我们的乡村更美丽”、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的“新村运动”等。在城镇化后期,以集聚化、规模化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托马斯•弗里曼(Thomas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WorldisFlat)一书中指出:“变平的世界让每个个体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任何国家、企业、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参与到全球整合的业务环境中,在这变平的时间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理所当然也包括乡村参与全球发展分工。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诸多问题需要乡村来解决,乡村也是供给侧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地区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活力提升、特色塑造、产业振兴等方面。

江苏“十二五”期间致力于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设施配套的完善,普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现阶段将乡村振兴作为核心任务,也是把握大势、顺应大势的必然之举,同时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有必要、有能力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破解这一历史命题(表1)。

3、从乡村价值看,需要顺势而为探索发展之路

2000年6月,在德国召开乡村地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发布的《欧洲21世纪乡村发展宣言》指出:当代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之间制度藩篱的逐步打破,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由单向流动日益转变成双向流动。由于“城市病”所带来的压力及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要求,乡村逐步成为“诗意栖居”的美好寄托。同时各类经济活动对于空间需求更加多元,而城市已经不满足其需求。因此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已经成为稀缺品,乡村蕴含的价值不断凸显(表2)。

随着乡村价值的日益凸显,很多资本也争相涌入乡村,出现了“去村民化”“盆景花”等现象,乡村有沦为城市消费工具的危险。如何应对乡村多元价值的崛起,顺势而为,利用“地利”之优势,促进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探索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的路径模式,是这个时代江苏面临的重要任务。

4、小结

总而言之,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三农”解决之路,此为“天时”;顺应城乡发展规律和江苏特点,由易到难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发展,此为“地利”;回应乡村价值凸显和村民发展实际需求,此为“人和”。当然苏南、苏中、苏北乡村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各不相同,特色田园乡村推进需要积极思考创新、扎实稳步推进,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经验与模式,对其他乡村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特点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采用地方申报、择优试点的方式,通过对申报村庄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进行竞争性评选后,共确定第一批次试点村庄45个。试点村庄类型多样,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地貌和不同发展水平,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但也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在市场中赢得力量、在草根中得到智慧、在传统中汲取营养,寻找一条适合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试点工作分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汇众力、聚众智

2018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滴水穿石,才能将乡村振兴的图景变为现实。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三农”工作的战略抓手,是一项汇众力、聚众智的工作。

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门联合协力推动,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要求各地在规划引领下,将各自分散的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避免各自发力、重复投入,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地发挥政府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汇集规划设计、产业运营、生态保护、乡土工匠及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建设等方面专家力量,吸收先进的思路和理念。同时发挥草根力量,让乡土工匠、乡贤及村民代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共同投入美好家园建设。

2、谋创新、促增收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木目标之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大部分第一批试点村庄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经济最为薄弱的村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为1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一方面,深入分析梳理村庄发展资源,包括历史遗存、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丘陵湖泊、丛林河网等自然地理资源,传统农作物、特色工艺等产业资源。通过特色资源的梳理和比较分析,筛选出乡村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特色资源。例如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中,通过检测分析村庄土壤和村庄传统薯类种植特点,确定以打造薯类博物村为发展目标,在周边地区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竞争力(图6)。

图6 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红薯产业链

资料来源: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

另一方面,通过规划策划专家、产业发展专家及潜在投资运营方探讨协商,基本确定村庄产业发展方向。村庄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传统农业,更应是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做到农业的“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并设计村庄产业运行模式及架构,确保村集体、村民在村庄发展中充分获益。

第三,在体制机制方面强调改革创新。自本世纪初,各级政府投入巨大,普遍性地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收入水平。到现阶段乡村的持续发展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除了政府力量以外,还需要其他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特别是市场的力量。但是城乡之间制度的割裂,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各方力量的进入。因此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承包地及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此破解乡村发展深层次问题,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要求在试点村庄对制度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乡村发展植入内生动力。

3、微介入、重改善

特色田园乡村工作重点是原有村庄的提升与复兴,而不是全部重建或大拆大建,提倡对原有村庄通过微介入、重改善的方式进行提升。

一方面延续村庄传统肌理,尽可能让山、水、田、林成为村庄的自然边界,保持与自然田园有机互融的空间关系。

另一方面加强村庄闲置存量资源的利用。梳理村庄闲置宅基地、农房、厂房、公共建筑等,通过与各利益主体的沟通协商,采用购买、租用、收回等方式优化配置闲置存量资源,通过功能植入实现闲置资源的活化再利用。

第三,关注村民住宅实用性、舒适性的提升和现代化功能的植入,而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于普通农民而言,民居是其最大的财富,也是花费毕生心血修建而成,因此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容器,除了承载时代性和文化性外,更多地承载了家族的记忆。因此应根据现代生活使用习惯及产业发展需求,对原有农宅空间进行改造,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需求,赋予老建筑新的活力,实现了在老建筑里继续繁衍生息的可能性,在改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保留了上一辈人使用的痕迹,实现了家族血脉和文脉的再延续(图8)。

4、塑特色、显文化

特色田园乡村中的“特色”已经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化表现,已然成为村庄发展的驱动力和乡村振兴所依赖的重要力量。特色根植在乡土大地上,由自然、文化、生产、生活、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作用力强弱不等得到不同的结果,即形成了丰富的乡村特色。然而伴随农耕文明的没落,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此消彼长,以缓慢、内敛、共生为特征的乡土文化逐步衰落,而快速、张扬、个性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快速侵占了乡村地区,但是并没有做到与原有乡土文化的完美嫁接,导致乡村地区建筑、绿化、小品等方面“奇奇怪怪”的现象屡见不鲜,乡村地区特色塑造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向传统学习。向传统学习不是照搬传统,盲目地照搬传统,不仅与时代背景相背离,也会因为缺少生活的营养而枯萎,被村民所抛弃。应该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除了研究、吸收传统精神内核以外,还可在诗词歌赋、绘画、传说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存中吸收营养。崔愷院士在设计昆山西浜村昆曲学社时,深入研究古典诗集《玉山雅集》对于地域性的物镜、情境和意境的描述,通过现代建筑营造手法,再造故事中描述的文化生活场景(图9)。而一度成为网红村庄的杭州东梓关村,也是设计师从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中得以灵感,抽象、提炼、重构出当代江南空间意境(图10)。

二是向乡土学习。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建造技艺也走向标准化、模式化的道路,对于大体量的城市建筑而言,有诸多益处。但是对于乡村民居而言,标准化、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会丧失乡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造成“千村一面”的劣质景观。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以土、木、砖、石为主要材料的传统营造技术,并且各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发展。传统营造技术是先辈们不断总结发展而来,凝聚了对于乡土文化、材料、自然、场所的深刻理解,因此创新性地继承传统建筑技艺,有助于地方建筑特色的营造。同时还要保证材料的乡土性,尽可能地利用其生长土壤上的材料进行建造、装饰,有木则木、有石则石、有竹则竹。可以保证充分的乡土性,也便于后期的维护更新。

三是向村民学习。村民是村庄的拥有者、使用者和鉴赏者,村民基于节省、实用、美观的出发点,创造了很多“妙手偶成”的建造形式,这些建造形式深深地根植于乡村土壤,往往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应虚心学习村民“质朴”的营造智慧,将这些建造形式提炼、升华、运用,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村庄风格。

结语

本文探讨了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出发点和基本特点,特色田园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江苏实践,作为江苏“三农”工作的战略抓手,旨在探索“三农”问题解决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形成乡村发展新路径、乡村治理新机制、乡村建设新模样、乡村生活新活力。正如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上,时任副省长蓝绍敏说:“只要始终保持历史的耐心和发展的定力,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一定能够使江苏的“三农”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一定能够使江苏的新农村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未来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模样也非常值得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与城镇建设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