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秋霖: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 作者:陈秋霖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9 录入:王惠敏 ]

(本文写于2016年10月,现在发出来,看看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当时判断错了。)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农村也日新月异,电商在农村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市,助力很多地方,尤其是东部的一些地区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连续出台了多项推进政策。越来越多的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农村电商发展作为农民增加收入和职业化的新途径,作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抓手,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和综合建设的新手段,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本文结合农村电商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和近两年的实践观察,分析了当前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两个方面八个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推动方面,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对农村电商的认识问题。一种情况是有些地方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不可扭转的趋势和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对实体商业有冲击而不支持其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地方急于要成效,尤其是网上销售的成效,行政力量介入过多,容易造成工作方向偏离发展农村电商的本意,甚至出现了要求公职人员网上购物完成销售指标的荒唐做法。

(二)农村电商的行政推进机制问题。一方面,农村电商涉及的环节多,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资金使用,都需要部门之间整合协调,但实践中往往由于条块分割和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机制,达不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规模经济明显,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需要相邻区域之间整体推进。实践中,往往因为各地都希望创新发展模式,导致相邻地区不是相互学习,而是追求独树一帜,从而形不成规模。

(三)产品上行和下行的关系问题。一种情况是片面强调农产品上行,考虑网上购物对本地消费市场的冲击,对工业品下行不积极。实际上,一方面,农民网上购物需求很大,不可阻挡,另一方面,还得考虑网上购物对推动农村互联网应用普及、丰富农村生活、节约生活成品、提高消费品质的作用。另一情况是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放在一个层面推进。实际上,农产品和工业品面临的是不同的网上消费群体,需要不同的流程和平台,尤其农产品上行是对产业链的系统重构,依赖于县域电商整体的发展,因此往往是工业品下行为主,农产品上行起色不大。

(四)产品上行和下行的平台问题。一种情况是过度强调自建平台,尤其是针对农产品上行。实际上,平台好建,运营不易。如果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和高明策划,大部分自建平台没有流量,成为“僵尸平台”。另一种情况是过度依赖单一大平台,尤其是针对工业品下行。自建平台成功的可能性低,但依赖单一大平台也不合理。一方面,一家独大容易造成垄断,也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依赖单一平台,一旦平台公司战略重点调整,会影响到可持续性发展。

在市场要素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五)人才问题。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电商的最大要素障碍就是缺乏人才,包括行政人才和市场人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两个倾向。一是追求高端科技人才。实际上,农村电商的应用,通过实操性培训,普通农民都可以做好。二是依赖单一平台。实际上,不同平台的运营模式不同,市场人才培训如果依赖特定平台企业,将缺乏市场的普遍适用性;行政人才培训如果依赖特定平台,会影响一个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决策方向。

(六)网络物流问题。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宽带网络和物流两张网。不通宽带网络、快递进不了村,仍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投入巨大,一个行政村铺设宽带网络的基本投入就在百万左右,不是农民自筹或县级财政所能承担。

(七)产品问题。农产品上行,产品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产品开发和平台开拓不同步。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开拓网络市场,通过很大努力对接了平台资源后又发现符合网上销售条件的产品并不多。二是产品的质量追溯和市场开拓不同步。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和提高品牌价值,很多地方都开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但实际上农户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增加了成本的产品追溯工作,缺乏标准、缺乏保障、缺乏市场认可,并没有给农户和生产企业带来明显利润。

(八)服务站问题。工业品下行,当前主要是通过乡村服务站。据最近调查,农村网民比重仍显著低于城市,而农村居民不上网68%是因为不懂网络和电脑。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内容问题,如果服务单一,只有代买代卖,无法稳定服务队伍。根据京东的统计,乡村推广员,月收入能够达到1000以上的只是少数。而且农民学会使用网络后,服务站代买的需求会显著下降。二是设置场所问题,如果和小卖部结合,面临经营不专业和站点不稳定问题,一旦小卖部停业不经营了,站点也就停业;如果放在村部,面临商贸氛围不浓,离服务群体太远的问题。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很多平台下沉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抢占市场,但一个村子建多个服务站,如果纯粹市场行为,面临都吃不饱的挑战;如果有政府支持,就是公共资源浪费。

二、政策建议

一、政府驱动、市场运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发展农村电商,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驱动,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要主导推进,但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必须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发挥竞争的作用。面对电商基础薄弱、技术变革快速的现状,政府要当好“教练员”和“服务员”,但不做“运动员”直接从事电商业务,也不急于做“裁判员”,给创新留有空间,政府的主导主要体现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营造电商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根据农村电商发达地区的经验,公共服务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工作,即人才培育孵化、网货体验分销、产品开发质控、县域品牌营销和农村仓配物流服务站建设。

二、合理定位、科学考核。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特色、人口基础等基础条件,找准发展定位。有的综合条件好,适合发展全产业链;有的产业优势不明显,但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定位区域电商销售中心;有的地方产业优势明显,但是区位优势不明显,可以定位电商产品供应基础。其次,不仅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在考核过程中,不能只看线上销售的成效,更要看对产业的整体的推进效果。对于农产品销售,有些网络交易,尤其大宗交易,逐渐会转移到线下交易。

三、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服务农民的各个部门,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必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调机制和办事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分工机制,发挥系统作战效果;整合资金投入,“凑份子、过日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农村电商先行地区,很多都建立了协调机制和专门的办事机构,突击攻坚专项工作。

四、人才先行、加强培训。人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是加强行政人才培训,统一认识。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培训规范,并主要由非电商平台背景的机构进行培训,保障农村电商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加强市场人才培训,通过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和培训一批电商企业和人才,建立本地化人才队伍。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可以较快速度推进工作,但引进的必须是正真落地的常驻人才,不能是随时飞来飞去的临时人才;必须是落地开展“阵地战”,不能是偶尔来“游击战”。孵化一批,要龙头企业和创业项目并重,既要惊天动地的典型示范,也要铺天盖地的浓厚氛围。培训一批,要普及性和操作性培训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更多的人实践;要从业人员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相结合,实现人才本土化,人才培训本土化。

五、整体解决农村网络物流难题。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物流的覆盖,不仅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必要基础,更是信息化时代,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信息差距、公共服务差距的关键基础,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地广人稀、相对偏远地区,投入高、收益低,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行,需要国家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六、系统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除了建立一套信息系统之外,还至少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质量数据的搜集。涉及谁来搜集数据,企业自报、第三方采集还是机器自动采集?涉及搜集哪些数据,有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二是数据的质量保证,也就是谁来保证追溯数据的真实性。一种是政府担保,但涉及政府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也存在风险,一种是市场担保,由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或保险公司进行担保。三是市场的对接。如果做了质量追溯,不能给农户和企业增加收益,农户和企业的积极性就不高、不可持续。

七、发展共享的县域电商生态。发展农村电商,必须坚持开放、融入、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一方面体现在“借船出海”,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之际,不建自有电商平台,主要通过第三方大平台,借力发展。只要投入成本不是很大,尽可能多上电商平台,尤其是知名平台,即使不能立刻实现很大销量,也会带来营销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多元发展,通过引进多个外来平台,融入本地市场,借多方力量发展。依托一个强势平台,建立平台电商生态,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得到特定平台更多资源支持,但一般也只是先期合作的各别地方能够得到较多资源,后期合作的地方需要付出较大代价;从长期看,“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也存在较大风险。

八、建立综合的本地运营体系。虽然不建议县域自建电商平台,但需要建立本地的运营服务体系。对农产品上行而言,应培育和支持本地的电商运营商。电商销售的一个关键原理是减少中间环节,如果本地产品的电商销售离不开外地的专业运营团队,实际上又增加了中间环节。对工业品下行而言,应该建立本地的电商服务站体系。依托单一平台,面临前文所述多种挑战。要坚持“两定、两多”原则建农村电商服务站,发展“机场模式”。由政府或企业或政企合作共同打造服务站(相当于飞机场),引进电商平台进驻(相当于航空公司),结合十个全覆盖,把服务站建成集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便民服务、农民创业、文化公益、乡村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两定”即定场所、定人员。通过在位置方便服务群众的村部、独立的经营场所或签约合伙人自有场所,建立固定服务站,保证服务站的稳定性和财政投入不流失。通过市场竞聘专门人员经营服务站,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两多”即多服务、多平台。开展多项服务,包括商业经营服务和公益公共服务,以经营利润和政府采购补贴保证服务站人员收入的稳定性,同时为农村综合治理提供一个新平台。引进多个平台,保障农民消费的选择权和多样性,避免服务站受个别平台的起落变化影响。

农村电商就像柴河山坡上的野百合,虽然在不起眼的地方,但也有春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陈述那些事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