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城市,还是我们所关心的乡村,我们大胆地将两者划为共同体意识之中。我们可以先把城乡共同体意识理解为一种传统意识,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城市乡村“同呼吸共命运”。
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的忠孝、礼仪、廉耻这些道德要求,都是为共同体服务的,带有很强的共同体意识印迹。近代前的社会中,乡土意识是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形态,它充满了原始和质朴的味道。等到西方自由思想进入中国后,反对束缚、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使得乡土意识被众人嫌弃,而西方强调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开始凌驾于共同体意识之上。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者,在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同时,也把这种共同体意识一并当做“糟粕”从中国文化中清理出去了。
曾几何时,乡村一度把主体置于城市意识之下,使得乡村意识必须服从城市意识,被认定为愚昧。从字意上来看,所谓的城乡共同体意识就是对城市、对乡村的一种思想心境,没有乡村,哪来的乡愁,没有城市,哪来的现代化呢。当我们在关注“乡村”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城市”之现代文明;当我们在建设“城市”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温暖的“乡村”之家。
乡土观念是主体在长期的成长、生活、学习、交流中产生的对故土、家园、亲人、朋友的持久感情,由此而形成了对旧有文化传统的回忆、认同。中华民族本身重视血缘和亲情,讲究“光宗耀祖”、“落叶归根”,因此乡土观念也就格外强烈。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但是近代社会发生了大变迁,“乡下人”进城,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才有了所谓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实际上,当代很多人所谓的乡土意识,是对童年回忆、下乡情怀、迁徙文化、移民文化背景下的怀旧感情。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意识是怎样的呢?曾有人这样说道:对于城市,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这种情感维系着我们生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情感本应得到加深,但是实际上,城市的变迁,生活空间的变化,城市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有的不确定性一直在压抑着我们这种自然情感。
在急剧变化中的城市中,我们只能越来越明显地发现,我们对于自己生存空间的支配能力、甚至是支配意识的能力在逐渐减弱,而城市也逐渐成为一种机器,它不断在磨灭着城市个体的独特性,并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作用在居住其间的每个人身上,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自己某一微小部分的对应物,并把属于城市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植入人们的大脑,让人们变成城市的因子,变成货真价实的城市人。
钱穆曾经这样写道: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难题。而其求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智慧、各自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共同体意识,就是将发挥各自的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在城市发展、在各民族凝聚力方面均发挥其作用。那么,在我们对价值共同体高度认同后,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把隔离和限制,把不同文明和社会融为一炉,才能实现城市乡村共同进步,达到城市乡村和谐发展的终极理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农学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