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冠楠:历代引进的粮食作物

[ 作者:朱冠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8 录入:王惠敏 ]

我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多数是历代从国外引进驯化而成的。

我国最早引进的是小麦。甲骨文中就有小麦的记载,说明小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世界农业考古证明,小麦是1万多年前,在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伊朗一带,从野生小麦草驯化而成的。今天遍布世界的“普通小麦”或称“面包小麦”,都带有西亚小麦草的遗传基因。

高粱的引进要晚于小麦许多年。高粱是原产于非洲北部的古老作物,3000年前传入印度河流域,后来沿着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播路线,由印度进入我国。我国文献中第一次提到高粱是公元4世纪的《博物志》。书中记载,晋代首先在四川种植的“蜀黍”就是高粱。

玉米源于中美洲地区,16世纪中期,辗转传入中国,随后在各地传播种植,逐渐代替了粟的地位,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粮食作物。玉米进入我国以后,各地给它取了许多别名:玉蜀黍、玉高粱、玉麦、玉粟、棒子、苞谷等。

红薯原产南美洲,在我国的传播路径比较清晰,由南向北逐渐推广。16世纪初,西班牙人把甘薯带到菲律宾。16世纪末以后,我国的《闽书》《农政全书》《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记载。清代《采录闽侯合志》的记述最详:“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红薯是我国主要的救灾度荒作物。红薯也有几十个别名:白薯、地瓜、山薯、回回山药、红山药、红薯蓣、黄薯、番薯蓣等。

马铃薯也是原产南美洲。16世纪中期,马铃薯从南北两条线路传入中国。一条线路是薯由荷兰人从海路引进华北地区。16世纪,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外国的政治家、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荷兰和日本的使臣经天津入京觐见中国皇帝,把马铃薯作为珍品贡献。另一条线路是1650年荷兰人将马铃薯带到中国台湾,分送给当地人种植。当时台湾是荷兰的殖民地,故称马铃薯为荷兰薯。台湾与闽粤地区交往频繁,马铃薯很快就被引进东南沿海地区种植了。

马铃薯当前是主要淀粉作物和快餐业薯条薯片的主要原料。马铃薯在我国种植的范围小一些,因此历史上它的别名比玉米和红薯少,常见的别名有: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等。在西方许多地区,马铃薯是主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江河RIVERS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