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孙君等:乡村为何一定要复制

[ 作者:孙君 孙晓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02 录入:王惠敏 ]

多样性是乡村的特征,标准化是城市的特征。

乡村千差万别,这是乡村的魅力,是城市人的最爱;城市千城一面,是城市的性格,也是城市人的无奈。它们之间没有对错,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决定了城乡形态。

很多很奇怪的话都是城市专家与领导说的。什么美丽乡村要有复制性,新农村建设要能推广,什么袁家村没有复制价值,郝堂村不具备复制,三瓜公社学不会等等。谁让你学的?奇怪。大寨就是大寨,南街就是南街,华西村就是华西村,小岗村就是小岗村,袁家村就是袁家村,郝堂就是郝堂。每个项目只是承载着时代的价值,在历史承接点中,担负的示范作用已经足已。

陈永贵、小岗村18人、吴仁宝、郭占武、何允辉和胡静等,他(她)们只想把村建好,只想实现他们的村庄梦,对列祖列宗有个交待,让乡里乡亲高看一眼。什么模式、理论、学术、复制等,压根他们就没有想过。想过的全是专家,没想过的都是村干部。

细细想想中国乡村哪一个是专家学者做的,又有哪一个他们做的能复制?能复制推广的都是那些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小镇、智慧城市、公司+农户、土地私有化、宅基地银行抵押、田园综合体等,这些是在做农业?用农民的话说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理论。同时也让城市人最终对农产品绝望,这些农产品的标准就是高产、工厂化、复制性。

近50多年中国农村的典型与改革没有一个是学者做的。小岗村、大寨、华西、滕头、樱桃沟、袁家村、何斯路、郝堂、十八洞村等。他们都是自己建设农村,他们不会也不愿承担历史前行的重任,更不会成为舞台上的表演与复制的角色。凡是了解乡村的人都知道,一个村一个样,一扇门一把锁。正是乡村的多样性决定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性,这也是与城市文明的差异,也因差异而持续。 复制、产品、持续这些是城市专用语,把这些用在乡村本身就风马牛不相及。

复制在乡村不是那么简单,三瓜公社能复制吗?不能复制才是它的价值!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曾任开发区主要领导、刘浩董事长、孙君与宋微建几位乡建者相遇。政府负责前瞻性开发、前期规划定位;刘浩的情怀与投资运营能力,我们共同的理念,加上三瓜公社的交通和地理位置,形成今天的三瓜公社,故这种形式确实不可复制,可复制的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

华西村吴仁宝,袁家村的郭占武,大寨的陈永贵,何斯路村的何允辉等,他们的品德与公信力是我们要复制的,他们一概把利润与利益让给群众,所创造的资本是全体村民的,这一点城市精英们几乎做不到,也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重要的差异。可学习的是农民精神,不可复制的是乡村模式。在中国,上亿资产的、上富豪榜的没有一个村干部。哪一个能做到像吴仁宝、郭占武、陈永贵与郭凤莲?这也是为何农耕文明能持续,文明与文明源泉在乡村呢!城市资本市场创造财富归个人所有,乡村创造财富归集体(家族与宗族)所有。因为人民创造历史,故历史为人民所为。乡村能复制的不是“精”,是“神”。城市追逐的是“精”,“精”为物也是财富。《天工开物》说“贵五谷而贱金玉”,金玉为物,用之则尽,而“神”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复制,在中国乡村建设中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是一群不了解乡村与农耕文明的郁闷症患者,用他们的思维与理论中的理论在呐喊一声而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绿十字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