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巨大变化,对农民收入、社会就业、经济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社会净收入都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带来农村地区潜在失业人口增长5178万人,全社会就业5346万人,影响社会总需求2.06万亿,国家财政收入3553亿元,相关企业利润总额1218亿元,社会总体净利润8588亿元。因此,农业产品生产波动不仅影响农民,同时影响整体经济与社会,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农业问题的决要在农业之内下功夫,更需要在农业之外下功夫,特别是给农民完全公民权,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才能达到有效解决,我们民族复兴梦才能实现。
1、2016年中国粮食种植产业及影响
国家发改委成本收益汇编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下降2.20%,为6858公斤/公顷,连续两年单产下滑,农户价格2168元/吨,较上年下降6.79%,价格也连续两年下滑;单位面积产值15200元/公顷,较上年下降8.67%,现金收益7682元/公顷,较上年下降16.95%;单位面积总成本16404元/公顷。其中,现金成本7518元/公顷,单位面积的亏损1204元/公顷,粮食种植成本利润率为-7.44%,为1990年以来种粮收益最差年份,第二个亏损年。
从雇佣劳动成本占比来看,2016年粮食生产雇佣劳动占比劳动总成本的7.50%,较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粮食生产以家庭劳动为主导,但是雇佣劳动占比有所的提高,主要在于农村劳动人口以55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一些劳动被迫雇人进行。土地流转租金占比为14.77%,国内粮食生产总体土地流转占比较上年有所提升,较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
从最新农业普查来看,2016年末全国农户2.0743亿户,规模经营农户398万户,占到农户总是1.92%;流转经营土粮食种植地面占到14.77%;规模经营户经营土地面积为普通农户7.70倍以上,规模经营户如果自主经营为主导,可以获得充裕收入实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的小康生活。
2016年粮食种植总面积1.13亿公顷,农户亏损1349亿元,农户可支配收入较上年下降1681亿元,导致农业产业的充分就业下降2016万人;考虑年度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0.82,种粮收入变化带来的社会总需求下降9300亿元,为年度GDP的1.25%,年度社会总需求0.98%。
受社会总需求下滑影响,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1565亿元,相关非农行业的利润减少555亿元,非农就业下降74万人。综合考虑农业和非农产业影响,2016年粮食价格和生产的下滑,影响社会总体就业2090万人,同时带来社会净收入下降3802亿元。
2、2017-2018年农业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资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及产业供求变化影响,2016年9月以后国内农资价格走势依然延续先期收缩的趋势,利于2017年粮食作物种植成本下滑;2017年2月份以后总体价格开始回升,6月以后价格上涨明显,其中氮肥、农药、柴油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对秋粮及2018年粮食生产成本产生明显影响。劳动成本继续提升,土地成本有所下降。具体来看:
化肥方面2017年6月以后氮肥价格上涨明显,同比上涨达到10%以上;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作物种植期间,全部化肥价格下降0.79%,其中氮肥上涨3.45%、钾肥下降3.61%,复混肥下降2.20%。化肥价格降幅较上年度明显缩小。
2017年度 9-11月间,全部累计上涨4.45%,其中氮肥上涨11.70%、钾肥上涨0.18%,复混肥上涨1.46%。11月,国内化肥总体上涨4.35%。其中氮肥上涨10.41%,钾肥上涨0.52%,复混肥上涨2.12%。
农药价格11月上涨36.46%,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平均上涨23.64%;9-11月平均上涨39.68%。9月以后化肥、农药价格上升对下一年度作物生产成本预期产生影响,对后期粮食价格产生推动作用。
柴油方面,11月上涨23.19%,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平均上涨18.18%;2017年9-11月平均上涨18.88%,燃油价格上涨对农机服务价格产生明显推动作用。
种子价格,受到单一市场的供应集中度高及国家政策影响,存在一定幅度的上涨,影响各产品成本收益变化。
劳动成本,1-9月农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8元,名义增幅8.67%;其中外出务工人均收入3459元/月,较上年增长7.02%,非外出务工人均收入1501元,较上年下降23.21%。
总体来看,农资价格上涨明显,影响新年度农业生产成本,雇工受到外出务工人数的增长,农业务工工资提高,影响总体农业生产成本。
2.2 2017年粮食价格走势分析
2017年1-11月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价为2311元/吨,同比下降1.20%;5-11月平均价格2323元/吨,同比上涨0.07%。不同品种价格变化差距明显;其中小麦实际价格出现上涨;稻谷相对稳定、玉米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另外,豆类价格小幅上涨,薯类价格总体上涨,近期下降明显,大麦、高粱上涨明显。总体考虑,当前价格涨幅在1%左右。
预计后期粮食价格总水平会继续回升,玉米价格上涨明显,预计总体涨幅在3%以上,农户价格2233元/吨以上,会对总体收益回升产生一定支持。但是进口饲料粮的价格抑制粮食价格回升幅度。
3、2017年三种粮食作物种植收益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依据5-11月份全部粮食作物的价格变化情况,以2017年单位主要粮食种植收益为15238元/公顷,较上年回升0.25%;其中扣除直接物质服务、劳动雇佣农户现金收益为7449元/公顷,较上年下降3.03%。
单位面积总成本为16752元/公顷,较上年上涨2.12%。其中,现金成本为7789元/公顷,较上年上涨3.60%;物质服务成本为6751元/公顷,较上年增长4.77%;人工成本7006元/公顷,较上年增长3.27%;土地成本为2906元/公顷,唯一较上年有所下滑成本项目,土地成本下滑压制流转土地老年农民收入,本来极端贫困老年依靠土地租金和80元/月养老金的生存更加困难。农户种植粮食单位面积净利润为-1514元/公顷,为1978以后首次出现粮食种植行业连续两年亏损,单位面积成本利润率为-9.14%,为1978年以来农民种粮最严重的亏损。
鉴于农民种田利润持续为负值,接受土地流转的经营者的积极性明显下滑,2017年土地流转率下降到13.83%;劳动雇佣比例有所提升,为7.77%。
2016年、2017年粮食种植大幅亏损,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粮食生产经营者出现严重亏损,需要引起决策部门关注,继续发展,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和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黄淮海、东北、新疆农业主产区大规模农机收割、播种本已经实现生产规模化,一些地区继续推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土地流转是错误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持续发展必然导致社会问题的总爆发,风险极大,可能危及后期的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慎重推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但是当前又推行大规模的完全土地托管,农民不参与生产经营,但是生产收入归农民,托管经营者收益同土地收益不挂购,只管拿自己的服务费,缺少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导致农业产出下滑,甚至危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这样更是严重错误。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民家庭农场相结合的模式才是解决稳定的关键,希望政府认清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采取合适制度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升国家经济的全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4、粮食种植产业经济与社会影响分析
4.1 劳动就业分析:依据1-3季度年居民收入增长测算,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401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137元,依靠土地经营进行粮食生产,考虑种粮利润和人工折价收入,实现农村和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劳动者需耕种的粮食作物的面积为2.79公顷和7.53公顷,实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需要种植粮食为10.89公顷和29.38公顷,实现居民的平均收入需要的耕作粮食进一步再创历史新高,需要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农户家庭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需要粮食作物面积超过汉唐时期的水平,显示我们当前的农村经济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决定当前农村地区大规模的推动土地流转必然危机整体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水平达到当地平均水平,提升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保证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需要引进更多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改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现状。
2017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1713亿公顷,可以支撑劳动者数量分别为4035万人和1496万人,较上年分别下降9.59%和8.83%,较上年分别减少428万吨和145万吨,当前农村地区农村第一产业专门人员8000万吨,农村地区粮食生产需要的完全就业人员4035万人,考虑1.02亿本地农民工兼职从而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村地区的隐形失业更加严重,非外出务工的1.82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降到的贫困线以下,前三季度的人均收入仅为1501元,总收入为273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40亿元,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农民被迫外出打工,1-9月外出农民工增长320万亿,增长1.81%,农地区新增贫困人口108万人,同当前中央脱贫目标相背离。
京津地区为北方农业主产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地,北京在进行功能转化的过程农民工接纳能力下降,带来农民工处境更加困难,导致近期北京火灾事件中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大力发展农村地非污染型中小企业,家庭手工业、生产与生活服务业,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当地劳动就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中心规划和建设,通过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大力推进先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让经济中心区和周边的农业区实现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农业区必须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发展农业食品产业,实现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扩大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提升经济和社会承载能力。
4.2 行业产出分析 依据单位面积种植收益和粮食作物的面积测算,2017年我国粮食作物产值为1. 72万亿,较上年0.87%,占到种植业总产值的28.68%。全年粮食种植行业的净利润为-1707亿元,农民亏损增长26.55%;农民种粮连续大幅亏损导致农村地区的社会总需求下滑,按照2017年预计消费倾向0.82测算,农民亏损导致社会总需求减少9484亿元,连续两年的亏损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1.7万亿,农民收入大幅下滑是导致中国GDP实际增速下滑的关键原因。2017年粮食行业现金收益总额8396亿元,较上年下降2.43%。其中农户商品粮销售折合收入总额为11878亿元;预计商品粮总量为5.35亿吨。后期伴随玉米价格回升,实际负面影响会有缩小,推动2018年经济状况的好转。
4.3商品粮收购及政策调整影响,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2月10日,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收购夏粮总量为17351万吨,较上年减少增长0.75%,主要是玉米明显减产,中晚稻到的减产,预计后期涨价带来的收粮积极性高,两个品种收购量增长,大豆明显增产,市场化收购,收购量增长;夏粮收购量明显减少,降幅在3.77%,增产预期导致收购量下降;粳稻产量和面积的增长,价格出现下行,带来的收购谨慎,收购量下滑。
按照当前数据测算,2017年种粮农民净收入较上年减少358亿元; 2017年1-9月农产居民的消费倾向0.78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年消费倾向为0.82,农民种粮收入进一步下滑带来社总需求再度较上年下降1981亿元,占到2017年GDP的0.24%,当年社会总需求的0.20%。社会宏观总需求减少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下降365亿元。总需求下降相关产业企业收入净利润收入减少124亿元,减少企业就业14.7万人。综合考虑农民利润、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粮价回落到来全社净收入进一步下降847亿元,影响总体社会就业总数443万人。政策调整,粮食价格回落对宏观总经济影响明显需要引起关注。
尽管粮食价格回落会带来下游畜牧业、粮食深加工成本下降,带来下游产的健康发展,社会就业回升,居民生活成本下降,但是受到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实际居民实际食物消费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影响农产品价格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传导的流通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严重,需要高度关注,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4.4 综合2015-2017年主要粮食品种市场变化的影响,农村地区潜在失业人口增长5178万人,影响全社会就业5346万人,每年的城镇就业增长同农业产业潜在失业人口的增长相比,差距甚远,导致最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大增,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脱贫计划,带来国内一些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爆发。
经济方面,三年影响社会总需求2.06万亿,国家财政收入3553亿元,相关企业利润总额1218亿元,社会总体净利润8588亿元。
农村相当多农户返贫困状态,国家需要采取的有效措施,稳定农民收入,从而为宏观经济稳定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整体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上述数据充分体现解决好农民问题,我们社会发展问题才能达到真正解决,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抛弃农民利益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希望社会中一些高度利己主义者从总体社会利益最大化来考虑我们经济决策行为。
5、粮食种植产投入分析
根据单位面积投入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考虑,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环节总投入1.89万亿,加上年增长2.75%。其中,现金投入为8779亿元,较上年增长4.24%,用于物质与服务投入7609亿元,较上年增长5.41%。分类投入来看,农业服务3754亿元、化肥2161亿元、种子1062亿元、农药610亿元、农膜投入5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9%、-0.24%、4.09%、23.15%、13.71%。
化肥、种子、农膜等主要农资投入消耗总量5405万吨,其中化肥(折纯量)消费4166万吨较上年下降0.56%,种子1200万吨,较上年增长1.41%、农膜39.61万吨,较上年增长2.51%。化肥的分类消费来看,复混肥2610万吨、氮肥1393万吨、钾肥98.28万吨,磷肥64.60万吨。
全社会的农资消耗来看2016年农业化肥消量5984万吨,为粮食消耗量的1.43倍;依据粮食产业化肥消耗测算,其中2017年全部农业生产化肥消耗5946万吨,较上年有所下降。
2016年分类消费来看,氮肥2311万吨,复混肥2207万吨,磷肥830万吨,钾肥637万吨;依据粮食生产的化肥消费变化情况来看,2017年全社氮肥消费2283万吨复混肥2206万吨,磷肥725万吨,钾肥665万吨。
6、2018年预期分析:依据2017年9月份以来的农资行情,国内粮食价格水平及劳动土地价格发展趋势,粮食生产成本继续上涨,2018年粮食单位面积成为16965元/公顷,产值15137元/公顷,单位面积亏损1828元/公顷,土地流转后的种田大会亏损更为严重,对于社会劳动就业、总需求、政府财政收入产生的更为明显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更加有效措施,转移农村地区的潜在失业,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7、粮食及农业产业政策建议
7.1当前大规模土地流转不符合中国国情,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如果粮食价格继续下滑,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经营者进一步亏损可能出现最终破产,人工成本增长雇佣劳动土地经营者收入下降甚至破产,雇人种地和流转土地均不能获取正常利润,一些社会化服务较差的地区土地撂荒将会成为必然;老年农民流转土地收入无法保证老年农民生活支出,完全依靠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收入赡养,带来农村老年农民成为永久的贫困。雇佣劳动下规模土地流转不符合中国国情,经营风险加大,劳动者积极性下滑带来的劳动效率的下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大数据、物联网、高效农业装备和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持现代农业服务业为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现状。
7.2 收储政策需要尽快调整,保证国家农业多样性。面对国家垄断高价收购给总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尽快全面推进粮食的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减少政府直接收购的财政资金转向农民的直接补贴,可以有效的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大幅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实现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粮食生产补贴依据农村地区确权的土地面积为基准,单位面积的补贴额度依据全国范围的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补贴,从而实现全部粮食品种生产的市场化,解决当前主要品种过剩,非政策支持农作物走向消亡危险局面,从而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地方政府应放开农村流转承包费,让土地流转的价格跟随土地经营收益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政府采取将粮食生产者接补贴土地承包者后,可以大幅降低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本,从而推动更加有效的土地流转,推动粮食经营的适度规模化的生产。
7.3 为解决粮食种植收入下降带来的农村地区潜在失业率进一步提升,我们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发展,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关键。伴随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老年农民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金保障水平,老年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充裕养老金收入可以保障生活支出,推动土地有效流转,家庭农场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实现更加有效的农业土地经营,可以大幅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当前中央提出的双创工作不仅在大中城市推动,同样需要在农产地区推进,农村地区双创活动创业推进隐形失业农民无需离开居住地,这样的就业、创业成本较低,不仅解决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更重要农村地区就业增长可以大幅提升农村地区社会总需求增长,更重要解决大型企业基础材料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这才是解决当前当前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解决外海地区流动性产业的需要经济腹地推动总体社会的健康发展。
7.4 为加速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推动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在年初雄安新区批准建设利于推动华北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近期在推动徐州地区黄淮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连同先期国家批准的一系列区域经济中心,这些区域经济中心要以发展现代制造为主导,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包括生产服务、经营服务、生活服务,服务周边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中心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地区资源条件许可各类产业,特别是轻工、食品产品,通过轻工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从而大幅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价值,从而有效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改变当前农业区为国家贫困区的代名词的现状。
作者系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Farmer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