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龙:毛泽东农村调查思想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指导意义

[ 作者:陈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7 录入:吴玲香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农村调查思想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指导意义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

——题记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三大攻坚战和8项重点工作中,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三农”工作的主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工作就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三农”工作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三级飞跃,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广大的农民,即将实现几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小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三农”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浮夸作风。

官僚主义,主要体现为搞家长制作风,一言堂,听不进去下属和基层民众的声音。对老百姓的主观意愿置若罔闻,仅凭个人好恶,来落实“三农”政策。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不务实,只务虚。眼睛只盯着领导和上级,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以领导满意为“三农”工作的标准。大作表面文章,搞数字“三农”,面子“三农”。上面督促的紧,就火急火燎,上面督促的不仅,就松松垮垮。主观主义,主要体现为脱离实际,主观盲动。不调查研究,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搞“三农”。根据数据,想当然地部署“三农”,造成了政策不落地,不对口问题严重。浮夸作风,主要体现为好大喜功。什么都要做大做强,动不动就是“中国第一”,“中国之最”。结果成就的只是政府债务的累积和一大批烂尾工程。

上述四种不正之风,对正确推动“三农”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归结起来一点就是,严重的脱离群众,缺乏调查研究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调查研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毛泽东同志亲自带头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调查报告,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依然可以从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思想中得到很多的启发。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思想,对于纠正“三农”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浮夸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说,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你不去调查,就不知道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不去调查,脱贫何来精准!不去调查,乡村谈何振兴!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他号召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从哪里突破,还有待于党员干部深入乡村,去实实在在来一番“每事问”。

本本主义要不得。毛泽东同志说,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三农工作的文件固然要认真领会和学习,但是不顾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只对着三农的“本本”而盲目地执行,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怠工和不负责任。

面对着很多党员同志轻视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精准脱贫已经进入了战略决战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将正式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尾能不能收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头能不能开好,不取决于别的,而取决于我们的党员干部能不能真正地走群众路线,能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去做调查研究。

我们的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到乡村去,去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的“三农”学者,走出书斋吧,到乡村去,去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三农”政策,才能真正地接地气;只有这样,我们的“三农”工作,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办好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关键就在于调查研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之际,我忍不住要呐喊:没有乡村调查,就没有“三农”问题的发言权!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