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拍卖制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交易方式之一,论文基于生鲜农产品的特征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围绕拍卖理论和供应链协调,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研究、供应链协调研究及二者的交叉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最后,论文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问题也进行了简要探讨.
引言
农产品作为最为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其价格是百价之基,其质量是健康之本.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农产品价格问题和质量问题既是关系农民收入的三农问题,又是关系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 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面临的现实是: 经营主体规模小、层次低、流动性大;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交易费用高; 市场法制法规制度建设落后,市场秩序混乱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成为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障碍,拍卖制作为一种常见的价格形成与资源分配机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正成为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交易形式之一.
鉴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拍卖市场普遍效益不佳的现实,许多学者认为拍卖制有其历史局限性及特定的社会条件,并不适合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实国情. 从农户看,产品能卖个好价和交易成本低是其基本诉求,而买个好价且交易成本低是购买商选择交易方式的前提. 而收益等价定理表明,在满足投标者对称、独立私有估价并且风险中性的假设下,所有有效率的拍卖,都使得买家和卖家的期望收益相同. 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为例,其交易规模和佣金收入分别由2003 年的5 554 万枝、93 万元上升到2012 年的62 178 万枝、3 835 万元. 因此,拍卖制本身和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并没有冲突.
生鲜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地区性、易腐性、不耐贮存等特点,如蔬菜、水果、鲜花、肉类和水产品等. 同其他农产品相比,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会产生较大的数量损耗和价值损耗. 仅以数量损耗为例,世界各国鲜活农产品采摘后的损耗占采割总量的20% ~ 60%. 许多学者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零售商和物流商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来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这四种供应链运作模式中,价格始终是买方卖方争议的焦点,而拍卖制能有效地解决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价格”问题. 从我们近5 年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的实践看,围绕供应链协调优化来提高总体运营绩效是其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论文围绕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本身,从拍卖理论、供应链协调优化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试图就其相关的一些研究热点加以讨论. 需指出的是互联网技术使各种交易方式、供应链模式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因此,论文并不讨论交易方式、供应链模式的选择问题. 还有,论文中的热点并不能覆盖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发展中的所有领域,论文的目的在于吸引相关学者就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加以讨论.
1、生鲜农产品拍卖
我们首先探讨生鲜农产品拍卖中的相关问题. 拍卖研究始于Vickrey的重要文献,Hurwicz定义了一个广义的机制设计模型,作为博弈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重要应用,拍卖理论与实践已成为竞争性资源分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Milgrom和Weber认为,对于非耐用品例如鲜切花,独立私有价值模型比共同价值模型更适合. Kotak和Alvin指出,由于拍卖需要拍卖师良好的经验和知识,那些交易量大、价值低,类似日用品的商品一般采取“荷式拍卖”方式. 下面首先描述独立私有价值模型.
1. 1 独立私有价值模型
n个投标者竟拍某拍卖品,拍卖品的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 1) 投标者i类型ti,投标者类型与其策略相关,令Si代表投标者i可以选择的策略集合,其中任意一个特定的策略用si表示( si∈ Si) ; 2) 投标者i的风险态度ui( si,s- i) ,当u″ < 0,称投标者i是为风险厌恶; 若u″ = 0,则为风险中性; 若u″ > 0,则为追求风险的; 3) 投标者i对拍卖品估价vi所依赖的信息类型,若取决于其私有信息,称为独立私有估价( IPV) 模型;若依赖于共同信息,则称为共同价值( CV) 模型; 介于两者之间的,则称为关联价值( AV) 模型.
拍卖研究一般基于一定的假设来展开研究: 1) 是否独立私有估价,若投标者i的估价vi是分布在(
Myerson根据最优的直接的机制的两个基本条件,即个体理性条件和激励相容条件,首先证明了基准模型下的收益等价定理. 收益等价定理的重要应用是作为基准去分析当定理中假设不成立时的情形,下面围绕基准模型的扩展与序贯拍卖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Milgrom给出了竞价成本、风险厌恶、预算约束、内生性、类型的相关性等五种致使基准模型不再成立的情形. 由于投标者不对称很多情形下更接近拍卖实践,从卖方角度如何利用买方的非对称性提高其收益,以及如何近似估计卖方收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其次,关于买家的报价策略与期望成家价格问题,Mc Afee和Mc Millan指出此时收益等价定理不再成立,英式拍卖的期望成交价格至少不低于首价密封拍卖,Maskin和Riley则证明强势投标者低于弱势投标者报价,弱势投标者在首价拍卖中比次价拍卖更容易在均衡处获胜. 此外,投标者估价识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Brendstrup和Paarsch采用非参数估计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投标者报价可以观察到,绑定保留价时荷式拍卖的投标者策略行为与其它拍卖不同.
投标者风险态度会影响其均衡报价策略,进而影响期望成交价格和卖方收益. 当投标者风险厌恶时,首价密封拍卖的期望成交价格将比英式拍卖更高. 当投标者风险态度存在差异时,Maskin和Riley证明首价密封拍卖中风险厌恶的投标者报价要高于风险中性的投标者; Menicucci则证明买方风险厌恶最大者将获得物品; Maréchal和Morand进一步证明投标者风险态度差异越大,卖方期望收益越大. 当卖方风险厌恶买方风险中性时,Milgrom证明次价拍卖与首价拍卖相比,均值相同但“风险”更大,风险厌恶的卖方更愿意选择首价拍卖; Eso进一步证明任何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此时卖方的期望收益相同.
投标者所依赖的信息类型将影响其均衡报价策略和卖家策略. 对于公有估价模型,Capent首先发现了“赢者诅咒”现象,由于获胜者可能向下修改对物品的真实估价,此时卖方可通过提高保留价的信息披露策略来提高其收益. 对于关联估价模型,普遍结论是英式拍卖价格最高,首价拍卖与荷式拍卖最低. 拍卖市场的信息发布策略会影响到卖方策略和买方策略,进而影响期望成交价格.
其他致使收益等价定理不成立的情形,如存在竞价成本、预算约束、内生性等,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于多物品序贯拍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拍卖方式所产生的效率和收益. 对于单位需求下同质物品拍卖,若满足基准模型假设,同时拍卖和序贯拍卖的收益是等价的.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拍卖方式所产生的效率和收益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如Lunander和Nilsson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当投标者非对称、且赢得多个物品具有非线性的成本时,密封报价的组合拍卖相对于序贯拍卖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购买成本. Goeree等的实验结果表明,序贯首价密封拍卖中,将价值最大的物品首先拍卖,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但采用同时升价拍卖时效率最高; 同时,首价密封拍卖提高了弱势投标者的赢得物品的概率,能够吸引较多的人参加. 当两种拍卖品之间存在正协同效应时,Leufken等发现首价、次价拍卖产生的效率没有差异,但首价拍卖相对获得较高的收益. 其次,序贯拍卖中的物品排序及保留价设置问题,Grether和Plott研究了如何将序贯拍卖中的物品进行排序来最大化卖方收益,发现按照物品价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对于卖方来说是最糟糕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多物品序贯拍卖的价格趋势引起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于SIPV模型,Weber证明首价序贯拍卖和次价序贯拍卖的期望成交价格是固定不变的,称为“鞅”. 若投标者的估价相互关联,Milgorm和Weber证明序贯拍卖的价格应该是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Ashenfelter从1985 年至1987 年的酒拍卖数据分析发现有一部分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称为价格反常现象. 随后,大量学者在其它物品的拍卖中发现价格反常现象,如花卉拍卖、鱼拍卖、中国古瓷器拍卖、房屋拍卖、艺术品拍卖等. 序贯拍卖价格上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Raviv发现新西兰二手车拍卖中前一半价格是上升的,后一半价格则不发生变化; Jones等发现澳大利亚羊毛拍卖中有些轮次的价格下降,有些轮次的价格则上升.
很多学者尝试从理论或实验的角度去解释价格反常的现象. 第一种解释为投标者风险规避,如Ash-enfelter,但Mc Afee和Vincent认为这个解释需要假设投标者为非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来保证均衡投标函数的存在性,然而该假设在实践中并不能被满足; Mezzetti认为传统的投标者风险厌恶模型并不易处理,他引入一个价格风险厌恶特例,来解释价格反常现象. 第二种解释认为买方在获得标的物后可以选择其购买数量,由此导致没有拍卖品的概率增加,由此导致首轮竞标激励程度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下降,Fevrier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了该结论. 也有学者认为投标者对当日供应数量的不确定性是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且价格下降幅度随着供应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该结论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其它的解释还有进入成本的存在,允许投标者在拍卖之前投标,产品质量和不公开的保留价排序的影响,投标者具有学习能力,物品的异质性等.
1. 3 中国本土生鲜农产品的拍卖研究
与基准模型与“荷式”序贯拍卖相比较,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有以下特征: 第一,参与者可自由在拍卖市场、传统市场间进行选择,成交价格将影响卖方的供货态度,而卖方的供货将影响买方的投标决策,即参与者的风险态度并非中性的. 其次,无论是从卖方看,还是从买方看,参与者间存在信息关联,即类型与估价存在相关性,参与者依据公共信息及其私有信息选择供货策略和投标策略. 第三,基于我国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投标者的估价并非服从同一概率分布. 并且,小参与者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重要约束,以花卉拍卖为例,我国花卉单笔供货批次规模、投标者日均购买量分别不足荷兰花卉市场的10% 、1% ,小参与者特征加剧了基准模型假设条件的不确定性. 图1 尝试解释小参与者特征对基准模型的影响,进而对投标者策略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同国外相比,其拍卖机制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同时向卖方、买方收取佣金,即双向佣金机制. 其次,卖方很少设置保留价,拍卖市场设置流拍价( 按品类设置的最低价) 是带有惩罚性质的. 再者,拍卖市场会设置比较复杂的流拍处理机制,如退回、销毁、代销、重组等. 最后,保证成功拍卖的投诉处理机制也比较复杂,卖方、投标者和拍卖市场工作人员之间可相互投诉. 因此,从拍卖机制的角度研究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就是研究如何通过上述机制设计,来保证“荷式”序贯拍卖的卖方期望收益和买方期望利润最大化.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实际,可能存在的研究包括:
1) 参与者的估价识别. 为简化拍卖研究,大多数研究一般假设参与者的估价服从均匀分布,但实践中往往与这一假设不一致. 卖方的估价识别有助于我们分析其风险态度、供货决策,进而帮助其进行保留价决策,以及设计合理的流拍处理机制以提高其收益; 而投标者估价识别有助于我们分析投标者均衡报价策略、风险态度,降低序贯拍卖中的价格波动,提高买方的期望利润.
2) 参与者风险态度. 分析卖方的风险态度有助于我们分析其供货策略、保留价决策等,减少价格波动对卖方供货策略的影响; 而分析买方的风险态度,特别是序贯拍卖中风险态度的变化规律,从而降低序贯拍卖中价格的波动.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卖方、买方之间的风险态度相互传递机制,研究这种传递机制将有助于研究如何控制交易日间、交易日内价格波动,以提高拍卖市场的效率.
3) 信息对价格形成的影响. 首先,研究投标者如何根据公有信息、私有信息选择报价策略. 由于荷式拍卖中上一轮赢标的价格是可见的,这种可见的信息对投标者报价产生何种影响,将有助于分析投标者投标中的动态决策行为. 其次,研究信息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研究拍卖市场在拍卖前、拍卖中、拍卖后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披露策略,来提高卖方的期望收益和买方的期望利润.
4) 佣金比例的设置. 目前有很多文献研究佣金比例对期望成交价格的影响,但主要是固定佣金比例机制. 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根据客户分类差异化地设置佣金比例,或者将佣金比例定义为购买数量或金额的递减函数,如何通过差异化或如何定义佣金比例函数,来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既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研究面临的难题.
5) 保留价与流拍处理机制. 生鲜农产品的重要特征在于产品流拍后卖方会向下修正其估价,但这种修正往往是来不及的. 因此,保留价的重要价值在于指导拍卖市场如何设计流拍处理机制,特别是如何设计场外市场,如拍卖前、拍卖后的场外市场,从而提高卖方期望收益. 此时,场外市场定价成为一个难题,合理的场外市场定价有助于将其作为拍卖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不是形成各种交易方式相互竞争的局面.
6) 互补性和替代性对投标者报价的影响. 多物品间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时对投标者报价的影响是一动态博弈问题,如何求解不完全信息下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个难题. 另外,可以通过研究互补性和替代性对投标者的均衡策略、买方的期望利润、卖方的期望收益的影响,来研究拍卖中的产品排序问题,包括如何在交易大钟间分配拍卖品,以及产品等级如何排序来提高卖方收益等.
7) 价格反常现象及其解释,分析价格反常现象的规律、动因有助于抑制拍卖中的投机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交易机制,如选择统一价格拍卖或歧视价格拍卖、单笔成交或多笔成交等. 并且,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各交易日间、交易日内都呈现较大波动水平,分析价格波动规律、成因,有助于我们设计相关机制,抑制价格大幅度波动.
不能忽视的是上述研究是受小参与者这一特征所约束的,且问题间存在关联,目前最要紧是建立一个合适的递阶模型,将生鲜农产品拍卖的价格形成理论、拍卖机制设计通过理论模型加以解释,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2、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链
下面我们探讨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链协调中的问题. 作为运作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供应链协调优化涵盖了很多研究方向,如供应链成员协调的角色、供应链功能间的协调、供应链活动间的协调、供应链的协同机制、实证研究等. Anderson和Lee指出,未来供应链的战略重点在于供应链协调,为此我们主要关注供应链协调的研究.
2. 1 供应链协调
Cachon详细讨论了标准报童模型的决策问题,假设单供应商( S) 与单零售商( R) 构成的二级供应链,事件的顺序发生如下: 1) 供应商提供一个包括批发价w在内的契约参数组合的契约; 2) 若零售商接受该契约,则零售商进行订购决策,提交订购数量q; 3) 供应商按照零售商的订购数量交付产品; 4) 随机需求发生. 市场需求为D,期望需求用 μ 表示,即 μ = E[D],需求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F( x) 、f( x) ,零售商订购量为q时的期望销售为S( q) ,期望剩余库存为I( q) ,期望销售损失为L( q) ,产品市场售价p,残值为v,供应商的单位边际成本为cs. 决策中的所有信息是共同知识,即完全信息. 供应商和零售商风险中性,即以最大化其期望利润为目标. 供应商自愿按照零售商的订购数量交付产品. 即满足风险中性、完全信息、自愿遵从假设,此时零售商的利润 πr( q) 为:
容易证明,零售商的最优订购决策qr不大于供应链上的最优决策q. 因此,所谓供应链协调即供应商设计的契约参数组合,能使零售商在“利己行为”下的订购决策qr自愿选择为使供应链总利润最大的订购决策q,即qr→ q,从而使供应链总利润由“利己行为”下的总利润 Π( qr) 逼近供应链的最优总利润Π( q) ,即 Π( qr) → Π( q) .
可以从供应链利润变化来分析契约设计导致的供应链绩效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指标: ( 1) 供应链的效率,指供应商的最优决策为qs时供应链的利润 Π( qs) 与供应链最优利润 Π( q) 的比率,即Π( qs) /Π( q) . 这里之所以不是零售商最优订购决策qr,主要与遵从机制有关,即供应商可寻找理由不按零售商的订购数量交付产品. ( 2) 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利润份额,即 πs( qs) /Π( qs) 或 πr( qs) /Π( qs)事实上,这两个指标的乘积即为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利润占供应链最优利润的比率,即 πs( qs) /Π( q) 或πr( qs) /Π( q) . 下面对国内外相关现状进行综述.
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契约设计为核心的供应链协调研究的成果相当丰富,包括回购、收益共享、数量柔性、销售回扣、数量折扣和期权等契约等. 供应链契约协调核心是设计契约参数组合,然后分析各类契约的协调条件、利润分配和遵从机制,进而分析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Cachon在其综述性文章中进行了系统总结. Cachon和Lariviere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并将其同回购、价格折扣和数量折扣等契约比较,指出了各类契约协调的条件. 由于市场需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针对价格、营销努力、需求信息更新等对需求的影响,上述协调契约的协调条件、利润分配和遵从机制被广泛讨论,研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契约形式.
现有理论无法解释某个行业如何选择某类契约以及契约的管理成本和风险的差异,因此建立适合于产业& 产品特征的实证理论研究的反馈回路,以期对理论研究的模型、假设条件、敏感性进行分析、完善和修正,这些思路和方法是供应链协调优化领域所迫切需要的. 大量文献针对某产业& 某产品的特征提出一些新的契约形式,或改进现有契约,或进行契约组合设计,如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的双方收费契约,上游制造商选择数量和零售价格、下游零售商设置收益分配比例时的供应链协调,低质量零售商提供退款契约问题,共同分担广告成本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存在顾客退货时的回购和降价的联合契约设计,回购和收益共享契约组合设计,合作广告与退货策略组合设计,收益共享策略的改进等.
在实践中,大多数供应链结构为多映射关系或多级供应链,供应链结构变化、多产品间的供应链协调引起广泛关注. 首先,国内外学者将两级供应链上下游一对一的映射关系进行扩展,研究多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优化. 其次,三级供应链的协调优化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如短周期可循环利用品的三级供应链、持续学习改进下的三级供应链、供应商- 单销售商- 多购买商三级供应链、多供应商- 单制造商- 多零售商三级供应链等的协调问题. 与此同时,研究产品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时多产品间的供应链协调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如预算能力约束下的多物品报童模型,在多产品竞争、产品之间存在互补、有缺货惩罚成本的情况下,考虑部分互补性的两次缺货损失的模型.
近年来,针对供应链中多类销售渠道、成员存在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协调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首先,对于多渠道下的供应链协调优化,研究者主要集中于网上渠道与传统渠道间的协调问题,包括这两类渠道下库存的最优配置、控制与供给问题,渠道协调契约设计,以及渠道并存引发的渠道冲突问题. 其次,供应链中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对库存、定价等决策的影响,其关键问题是采用何种风险测度方法来度量风险,常见的包括期望效用法,均方分析技术、下侧风险测度等. 但是,不同的测度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 再者,完全信息假设是标准报童模型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假设,然而在实践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或不完全的,信息的不对称势必会导致整体供应链绩效的降低. 因此,该方面研究的一个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能够共享,在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同时,改善各利益主体的绩效,Chen系统的研究了费用信息、产能信息、订货提前期信息等方面的不对称对供应链的上下游决策的影响. 对于单制造商- 单销售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涉及产能、生产、订货等之间如何协调; 而对于多供应商- 单制造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基于拍卖理论进行研究. 少量文献讨论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协调问题,如供应商的最优数量折扣策略、协调契约的复杂性和效率等.
易变质产品在分销过程中会产生数量损耗和价值损耗,给供应链上企业的供需匹配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因此,易变质产品的供应链协调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大部分是基于变质库存模型进行研究. 首先,关于易变质产品的最优库存和定价决策问题,主要是基于易变质产品的数量损耗或价值损耗来研究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定价策略,或定价与订货的联合策略等. 其次,关于易变质产品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仍然是基于易变质产品的数量损耗或价值损耗特征来分析回购、收益共享、数量柔性、销售回扣、数量折扣、期权等典型契约的协调机制、利润分配和遵从机制,或对上述契约进行改进、组合,或针对特定环境设计新的契约形式. 也有少量文献针对生鲜农产品特征研究了供应链中风险管理问题,读者可参见Cai等一些列的相关文献.
2. 3 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链协调
同基准报童模型相比,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生鲜农产品存在数量损耗和价值损耗,其市场售价随时间递减. 第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多是分散经营的买家和卖家,规模较小,很少存在一对一的供应链结构. 第三,产品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买方对产品存在选择.
从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来看,其供应链协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存在渠道选择问题,即买方、卖方可在拍卖市场、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间自由选择. 第二,批发价由拍卖机制的“价格发现”所获取,由此导致转移支付与期望成交价格和拍卖市场的佣金机制有关. 第三,零售商间的竞争更多体现为价格的竞争而不是需求的竞争,需求与其经营规模有关. 第四,交易前卖方信息是可获取的,而买方信息是未知的,即信息是不对称的.
因此,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协调优化机制必须结合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其供应链协调优化的第一步,就是将卖方、买方佣金比例,拍卖市场设置的保留价,期望成交价格等作为外生变量,设计适合生鲜农产品特征的供应链协调契约. 可能存在的研究问题如下:
1) 市场售价为时间的函数时的供应链协调,即P = p( t) ,p' ( t) < 0. 与需求与价格相关供应链协调不同的是,此时价格变化是由于质量衰减所造成的,但是零售商定价策略会影响需求,且零售商风险态度变化也会影响其定价策略与动态调整策略,零售商的保鲜努力也会影响到供应链绩效. 因此,研究零售商的风险态度、动态定价策略、保鲜努力下等供应链协调有助于分析供应链绩效的改进.
2) 批发价为期望成交价格的供应链协调. 通常零售商在竞拍时会依据成交价格选择竞拍策略,如价格低时会多拍一些. 由此导致零售商并非依据市场需求而是依据成交价格选择竞拍策略,而期望成交价格并非其所能控制的. 因此,研究期望成交价格、零售商竞拍中的风险态度、需求信念修正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卖方、拍卖市场的期望收益,以及买方的期望利润.
3) 卖方的渠道选择及与拍卖市场供应链协调. 卖方的渠道选择会导致供应的不确定性,这种选择行为往往会影响拍卖市场的运营绩效,如何稳定、扩大供应网络是拍卖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与卖方签订供应契约. 因供应中断引起的风险管理应引起关注,尽管农产品的供给与其生长周期相关,但有时供应会异常变化,如霜冻、内涝、雪灾出现时,此时价格会发生异常变化.
4) 买方渠道选择及与拍卖市场间的协调优化. 买方的渠道选择会导致需求的不确定性,这种选择行为同样会影响拍卖市场的运营绩效,如何稳定、扩大需求网络是拍卖市场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且我国的购买商呈现较大的不稳定型. 因需求的异常变化引起的风险管理也应引起关注,如良辰吉日、节假日、气候变化引起的运输中断等.
5) 不对称信息下卖方买方间供应链协调. 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拍卖市场可利用其良好的网络平台来采集需求信息、供应信息,但往往买方卖方并不愿透露其真实信息,如何激励买方卖方透露其信息是值得关注的. 需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生鲜农产品病虫害在初期很难用肉眼观察到,且其扩张速度非常快,卖方此时往往知道但不愿透露质量信息,如何获取产品的真实质量信息是个难题.
6) 产品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时的供应链协调. 在分析替代性和互补性对投标者报价、期望成交价格影响的基础上( 期望成交价格仍为外生变量) ,研究多产品之间的供应链协调优化,设计协调契约,并分析契约的协调条件、利润分配和遵从机制,从而实现供应链绩效改进.
另外,可以尝试将拍卖机制设计与供应链契约设计相结合,以实现供应链完美协调,关于这方面的交叉研究将在第四节进行阐述.
3、新趋势及相关研究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拍卖机制设计会影响拍卖市场的运营绩效,而供应链协调又与拍卖机制有关. 为此,本节首先描述拍卖理论与供应链协调的交叉研究,然后结合我们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的最新实践,试图描述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一些新趋势,并对可能引起的一些新的研究问题进行简要描述.
3. 1 拍卖机制设计与供应链协调的交叉研究
将拍卖机制设计与供应链协调相结合来改进供应链绩效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图2 描述了这种思路的变化. 此时,供应链协调事件的顺序发生了如下变化: 首先,拍卖市场设计相关的拍卖机制. 第二,拍卖市场向卖方、买方提供不同的契约. 第三,卖方确定拍卖物品和供应数量. 第四,买方选择策略参与竞价,期望成交价格即批发价形成. 最后,随机需求发生,买方、卖方、拍卖市场间转移支付发生. 图3 描述了此时的转移支付,图中S表示拍卖市场供应商的集合,用R表示零售商的集合,用A表示拍卖市场交易的农产品的集合,拍卖市场用M表示. 定义Tr为R→M的转移支付,Tm为M→S的转移支付.
与前面供应链协调相区别的是,此时将拍卖机制中的佣金、保留价、流拍处理、投诉等机制中的相关变量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供应链协调契约的设计. 这些内生变量将作为供应链契约的一部分来设计,并且会影响三者之间的转移支付. 除前面两节提出的研究问题外,拍卖理论与供应链协调的交叉研究会带来新的复杂性: 第一,拍卖机制设计不再是以最大化期望收益、期望利润为目标,而是以供应链上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拍卖研究中的纳什均衡解往往并非是Pareto最优解. 第二,供应链协调契约设计必须考虑拍卖机制中的相关变量对期望成交价格的影响,并且有些问题变得复杂化,比如关于买方风险态度的研究,既要关注对序贯拍卖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要关注对需求信念更新的影响. 第三,拍卖研究中的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后,很多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为多期模型. 如佣金返还策略,必须定义佣金返还策略的期长、交易金额阀值,此时要求解多期模型下的纳什均衡,使供应链绩效最优.
3. 2 新趋势
现代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具有“价格发现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的市场公共平台功能,我们分别从拍卖机制、供应链结构、信息平台等角度描述一些新趋势.
1) 拍卖机制
拍卖机制上的变化主要在保留价机制、序贯拍卖、密封投标、远程竞价等四个方面,分别描述如下:
a) 保留价机制. 在保留价机制上,拍卖市场、卖方、拍卖师可分别设定保留价,分别称之为最低价、撤销价和价格保护. 最低价与目前的保留价机制一致,是由拍卖市场针对某一品类所设定的,当某产品批次的价格降低至其所属品类的底价时,该产品自动流拍; 撤销价是卖方对某产品批次设定的底价; 价格保护是针对同批次产品序贯拍卖的,拍卖师可依据上一轮次的成交价格设定下一轮次的底价,此时是一种动态保留价机制. 拍卖市场、卖方、拍卖师如何根据需求选择保留价策略,以及拍卖市场如何设计流拍处理机制即将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b) 多笔成交机制,该机制属典型的歧视价格同时拍卖. 对某批次的产品,此时买方先选择购买数量,然后进行竞价,可以多批次同时成交,此时成交价格不一. 多笔成交时,拍卖师可设定最高成交价格与最低成家价格的距离. 而序贯拍卖则是买方先竞价,竞价成功后再选择购买数量,显然当某买家感觉其竞价高时,则会选择购买数量少一些. 多笔成交机制与序贯拍卖到底谁的效率高,对某种产品,到底是选择多笔成交还是序贯拍卖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c) 预投标机制,该机制属于密封投标. 在某批次的产品竞拍之前,买方可提交一个密封投标,当现场投标价格低于最高的密封投标时,提供最高价的密封投标者获胜. 此时的拍卖属于荷式拍卖与首价密封拍卖的混合,其对基准模型的三个假设条件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 预投标机制还带来一些新的研究问题,比如“托”,密封投标的“托”是隐藏的,而荷式拍卖中的“托”是可见的.
d) 远程竞价. 买家可选择远程竞价方式,既可以提交预投标,也可选择网上同步竞价. 远程竞价者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当天即将拍卖的全部产品批次的信息,但其最大缺陷是无法感知产品的质量信息和需求信息. 远程投标者选择预投标时,属于密封投标; 而当其选择网上同步竞价时,则属于荷式拍卖或歧视价格拍卖. 因此,有必要研究远程竞价对现场竞价的影响.
上述新出现拍卖机制之间可以相互组合,既可以在一定假设下进行理论研究,也可以通过实验或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2) 供应链结构
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在解决企业内部一体化后,必须基于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其运作体系,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为例,其供应链结构正发生快速演变,图4 描述了这种供应链结构的演变趋势:
第一个变化是买方代理和卖方代理的出现. 卖方代理可提高供货数量、降低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呈快速发展态势,但其结构是不稳定的. 对于买方代理,目前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买方代理可以提高购买规模、降低交易成本,并且有经验的买方代理能提高买方的期望利润. 由于小参与者特征是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拍卖市场可设计相关机制,比如市场准入制、基于数量或金额的佣金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等,来提高买方和卖方的交易规模. 这些机制还有利于促进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但也带来了其他问题,如代理的成本、如何在成员间分配利润等.
第二个变化是物流运作体系. 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可在种植地建立集货中心,来降低农户的物流成本、时间成本,集货中心还能带来其他好处,比如统一的采后处理、实行远程供货、将质检流程提前等. 同时,可在销地建立配送中心,降低购买商的物流成本、时间成本. 物流运作体系的专业化还可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数量损耗、价值损耗. 拍卖市场的重要价值在于提供物流运作体系的管理平台,而不是从事具体的物流运输服务. 但集货中心、配送中心的建立模式、管理模式是个现实问题,将第三方物流商纳入供应链协调契约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3) 供应链信息平台
考虑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上成员、产品等的差异,比如有极少数种植商、购买商经营规模非常大,此时,这类成员可能拥有自己的网络; 又比如有的生鲜农产品质量衰减速度比较慢,有的比较快,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参与者偏好某种交易方式. 另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还涉及其他成员,比如农资、种苗供应商,供应链信息平台必须为这些成员提供服务,这种好处是巨大的,比如为种植商提供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的同时,拍卖市场可以同时提供农资配送服务,此时的物流运输成本可以降低一半.
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链信息平台架构见图5,主要存在以下变化: 第一,是以拍卖交易为核心、融合了多种交易方式、产品的综合交易平台; 第二,为保证供应链上各交易方式、各产品的顺利交易,交易支撑层的核心是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三,拍卖市场必须为种植商、购买商、政府等提供经营决策服务,即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第四,必须为各类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支撑,考虑到供应链成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性等因素,移动应用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信息平台的上述新趋势很多与拍卖研究、供应链协调研究相关,也可以发现很多其他研究问题,在此不一一描述.
4、结束语
总结目前关于拍卖理论、供应链协调优化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成果. 但关于我国生鲜农产品拍卖的理论与实践、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供应链的协调优化,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论文中的研究问题主要是基于我们近5 年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的实践所提出的,发展新趋势也是基于我们新开发的交易平台所提出的. 论文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我们提出相关研究问题,引起国内相关学者和业界的重视,为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决策思考.
拍卖理论是一传统而又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已十分成熟,但现实的拍卖实践中有很多拍卖理论尚无法解释的现象. 从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新趋势看,不仅存在多种拍卖形式的交叉融合,而且存在向其他交易方式扩展的新趋势,由此产生很多新的研究问题. 过去十年,供应链协调优化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由于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的特殊性,且本文探讨的是一特定产品类型、企业类型的供应链协调,由此产生的一些研究问题. 供应链协调优化领域目前迫切所需的就是结合产品类型、企业类型建立实证理论研究反馈回路,对理论研究的模型、假设条件、敏感性进行分析、完善和修正. 拍卖理论与供应链协调优化的交叉研究主要是事件的发生顺序发生了变化,本质上并未脱离拍卖理论、供应链协调优化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迫切需要一些市场公共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公共平台的“价格发现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功能,并以此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改进. 与此同时,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必须从企业自身出发,提高其运营绩效,并从供应链上寻找绩效改进的机会,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总体最优.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0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