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在旅游和度假这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设计的房子好看与否,而在于它的内容软件、运营,而这些都归结于人。以前我们做规划、设计,通常会以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先把架构搭建起来,再决定下边每一个分支怎么做。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乡创是以一种自由自发的方式蓬勃发展的,因此,我们也把自己放在了这样一个位置。SMART这个名字代表strategy,management,art,research,training这几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称来提醒我们及所有相关的伙伴,在这样一个产业里,软性内容可能远远重要于硬件的建设和铺设。
我们的发展过程大致是:2013年,研究度假的产业链;2014年,开始关注软件与内容;2015年,从平台风潮与产业生态角度研究各方面的元素和要素;2016年,将全域旅游和研究相结合。同时,我们于2010年开始了一项叫做“建筑师的使命”的公益平台活动,希望通过国际设计竞赛的方式,推动整个设计圈以及相关人群对城市老厂房改造和内容复兴、乡村复兴等话题的关注,召唤更多年轻人特别是有专业能力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乡村建设需要进行人才升级。现在无论全域旅游还是乡村创客,都需要更多的跨界优质创新人才,我们希望通过人才升级这一措施,为我们合作的各地,对可能产生产品的人群进行一个聚集。我们与南京溧水区无想山民宿品牌合作的大赛征集活动、与湖南省旅发委锦绣潇湘文旅创客合作的征集活动等,最终的落地形式都是和当地的企业及政府打造乡创聚落,形成乡创孵化基地。
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以前我们想到或想不到的有趣的品牌和业态,如退休工程师回到乡村做土壤医生,年轻设计师回到乡村做农产品包装等。每年我们大概能征集到100多个乡创策划及创新运营团队,经过筛选,他们就成为我们实质性地扶植乡村发展的有生力量。此外,每次大赛都会举办一个故乡味道的市集,它不仅是进入前八名的团队的上台路演,其他团队也都可以在这里做产品展示和售卖。这是一种与当地人和游客的链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活跃的商业方式,让大家了解创客都在做什么。我认为这样的市集比很多景区纪念品商店更有吸引力,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在地性。
2013年,我们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宝兴县雪山村灾后重建项目,要进行一个以三年为周期的村落重建工作,其中除了房屋和硬件的建设以外,也要对他们的产业进行重构和再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采用了发布国际设计竞赛的方式。
当时,所有参赛选手都来自非常优秀的院校,在视觉、设计上水平都很高,但是我们要求这些年轻人去和一些产业、商业、运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联合团队,保证作品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真正能够为这个村子注入一个新的产业。虽然要求很高,但这些竞赛团队给我们的是更高水平的回应,有的队伍连这个村子未来旅游要用到的APP都做好了。
随后,我们把36个入围的团队都转化成了我们乡村建设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分批,大概每一个团队在村里待了2周到4周,最长的待了半年。这些人情怀和专业能力兼备,正是我们做竞赛最想获取的一批人。这些志愿者除了协助村民看图纸建房,还会画水彩画、拉小提琴,或者带村里的年轻人一块儿搭模型,研究建筑建造的一些方式、细节等。这直接影响了当时村里的几个辍学的青少年,孩子们觉得原来除了打游戏以外还有其他这么多好玩的东西,于是又回到学校,重新选择专业,可能有的是服务行业,有的是技能学校。反过来,和村民接触,亲手体验劳作,对志愿者影响也非常大,他们在后来的职业生涯里也都还对乡村建设有所关注。我们也希望数年之后,当时的参与者们也有能力去引导社会资源、号召周边的人为乡村做一些事情。我们将其总结为通过对群体智慧的筛选、优化,并在乡村复行的过程。
援建时,这个村的妇女主任田姐似乎是当时唯一一户采用志愿者为她定制的方案的,定制设计要比统一设计多出50%的造价,得到的则是一个“奇奇怪怪”的房子。当时村里人都觉得他们家人脑袋进水了,但是建成之后,这家民宿基本上成了整个村的代表,成了成都周边的一家网红民宿。在我们这个领域,很遗憾,我所认知的网红民宿几乎没有由原住民建造的,都是由有一定审美的城里的设计师或商人去村里租村民的房子改造而成的,所以这次经历对我们来讲意义特别重大。现在村里人都很嫉妒她,觉得他们家收入可能占全村整体营收的一半。这之后,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外来创客和本地村民之间融合和信任的建立。
我们也在用其他的形式,包括快闪店、艺术家微个展和演出等方式,来带动乡村或小镇的发展,这是我们不变的逻辑,我们希望以此来平衡过去几十年大家对硬件建设和投资的过分关注。这些活动或人才引入模式可能量级不大,但它产生的影响力,包括建立与村民的互动和信任、对后来者的影响,我认为是远远超出硬件建设的。台湾的李永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台湾,他们会使软件、硬件投资各占50%,我们特别认同,但在大陆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因为决策者不一定认为他能承担起相应的风险。但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把总投入缩小,再拿其中的50%投给软件,效果就已经很好了。
此外,基于设计师的专业和背景,我们一直认为在没有计算机包括互联网和新媒体专业之前,体验设计在学校里是特别被忽略的一个方向。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要去研究人,研究他们在空间里面的体验是什么,他的用户界面是什么,可能直到智能手机出现,这一点才被更多地关注到。未来,在乡村云实践里,体验设计可能是最值得被重视的一个要点,对未来的乡村建设或许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作者系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届世界乡村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文化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