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显示,目前北京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推广手段与现实发展相对脱节:
一是推广手段落后,普遍以培训、示范、赶集等面对面宣传为主,普及速率和覆盖面受到局限。
二是基层推广队伍人员少,体系不健全,造成推广成本高,农民参与度低,点对点的服务提供不够。
三是农户之间技术水平差距大,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获得技术资源和支持较多,一般分散农户获得机会较少且效益低,而这部分农民恰恰是脱贫攻坚和农业增效的重点,因此推广工作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另外,推广部门获取的大量基础数据信息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互联网+农技服务”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经验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确立“互联网+信息服务”路径与框架
2014年,北京市确立“调转节”的农业发展方向,强调“安全、高效、节能、生态、可持续”。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提出了“用智慧土肥创造农业新未来”的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设计了土肥行业智能化发展顶层结构框架和基本路径模式,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成型。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推广服务工具,广泛延伸农技推广触角
基于专业平台,通过开发多样化服务工具,实现覆盖所有类型人群的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服务。如,PC端用户可依托“北京市土肥信息网”,在配方推荐栏目找到关注地块所在村数据,按系统提示输入数据后显示出相应的技术内容,适合懂电脑操作的农技员和农户使用。
“施肥宝”App手机软件采用GI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可实现精细地块肥力查询、施肥推荐、肥料销售门店匹配等多种功能,并实现与12316短信服务对接、融合。用户在田间地头轻点手指即可轻松获取科学配方,适合熟悉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的农技员和农户使用。
12316电话咨询服务是通过热线电话咨询在线专家,由专家查询服务系统获得其所关注村的土壤肥力、种植作物科学施肥推荐方案,适合不会操作计算机的传统农户使用。智能配肥机系统以小型配肥机为载体,利用单质肥料生产配方肥,实现智能配方服务“技术+产品+服务”配套,适合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种植基地、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定制配肥服务。
(三)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编织科技落地转化体系支撑网络
1.“农技员落地”模式:市土肥站组织开展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技员“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知识技术系统培训,初步构建了一支用“互联网+”技术武装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2.“合作社落地”模式:当前多数农户还不会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而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一般知识技能水平较高,通过他们可以带动农户利用这种新方式。如,市土肥站在顺义巧嫂、昌平鑫城缘果品、房山北京泰华芦村等合作社较好地推广了这种服务方式。
3.“企业落地”模式:组织培训农资企业掌握“互联网+”服务技术,实现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物化、连锁配送等多种服务方式,带动周边农户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和科技应用水平。
亮点特色
(一)开放公共基础数据,提高应用推送效率
通过对业务调查数据进行网格化技术处理,运用3S技术和“互联网+”推送共享模式,实现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资源数据的在线发布。社会用户可自由方便地查询15亩网格单元地块肥力数据,并获取施肥推荐服务。
(二)瞄准多元需求,提供场景化技术服务
针对农户需求多元化,市土肥站在软件设计中将服务分解成多个模块,农户可自由选择。如:测土配方施肥可按“测土、配方、配送、施用”将4个主要环节开发为单独模块,测土模块提供采样、化验和结果告知,配方模块提供有机肥、化肥、中微量肥施肥方案,配送模块提供合格厂商、产品的信息和物流,施肥模块提供实际田间作业。
其中测土、配方是基础服务,配送、施用是延伸服务。模块既相互独立提供不同服务,又能相互衔接形成完整工作流程;既有宏观管理,又有精细化操作。
(三)引进企业力量,整合产学研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互联网+农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社会分工。北京市已全面组织各级推广部门,引进农资企业、新型农业组织参与“互联网+农技”的共建共享工作。
目前,基于推广部门业务大数据库,与科研部门合作构建多终端服务系统工具,吸引大量的农资企业参与到土肥信息共建共享当中,形成了“互联网+农技”多赢的新局面。
应用效果
(一)盘活行业数据资源,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流动问题
土肥行业连续多年产生了大量的全市土壤、肥料、作物等资源管理和技术数据信息,这些行业大数据若能充分盘活利用,必将成为支撑首都农业发展的重要数据资产。
市土肥站将全市1980年以来全部土壤管理、肥料试验与质量监管、作物施肥等业务数据进行了系统数字化、规范化,形成包含21万个地块单元450余万条次业务数据的土肥资源信息大数据库。
然后基于建成的大数据库,围绕土肥资源管理和技术服务需要,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数据挖掘模型,最终成功构建了集土肥主要业务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综合管理专业平台。
(二)提高服务精准化水平,综合诊断破解种植难题
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开展优势特色品种种植中的难题诊断与破解工作。如,通州区漷县镇京东黄桃是桃中珍品,但一些园区果型出现歪果裂果,口感变差。
为解决问题,专家借助市土肥站系统工具综合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最终找出土壤碱性太大,基础地力不高,磷、钾及钙、铁、硼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等问题,据此定制了土壤生物培肥改良和生态施肥技术方案。每个生产季,农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施肥配方。
经过几年调理,京东黄桃不但恢复正常而且品质更好,果园经济收益提高3至4倍,漷县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黄桃基地。
(三)开发“一亩式”配肥模式,实现小面积定制服务
基于精准的耕地、作物、肥料资源大数据,利用智能化配肥机,开发出“一亩式”配方肥生产工艺技术。平谷区夏各庄镇益达丰合作社采用该模式后,可提供覆盖全镇800个农户、80%以上耕地的粮菜果配方肥服务,亩均化肥用量减少10公斤以上。该模式非常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受到合作社的欢迎。
(四)组织系统培训,实现由点到面全方位带动
面向全市土肥推广体系、生产者和肥料企业,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面向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全科农技员、设施标准园等技术骨干的培训,全市培训技术骨干人员累计达500多人次。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