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首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从严治党上升为党的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党党建思想发展新的里程牌,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字】习近平; 全面从严治党; 党建
自我们党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起始,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邓小平、江泽明、胡锦涛等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都对从严治党提出过重要论述,到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人更是把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考察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宣示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中的点睛之笔,也预示着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建工作的新谋划新布局,深刻表明局部性的党建措施已上升为全局性的党建战略方针部署,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表现。
一、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国际环境的变幻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1.世界新格局提出的挑战。自上世纪70年代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上世界90年代两级格局瓦解后,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局势不断呈现新变化,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并在201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国际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党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2.西方敌对势力的潜在威胁。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作为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因素蠢蠢欲动,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频频抬头,西方敌对势力也从未放弃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他们极力推行历史虚无主义,甚至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企图瓦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和思想根基,进而推翻党的领导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内环境
1.经受“四大考验”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与此同时,改革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露,使我们党面临严重的政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1]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执政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内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坚持长期执政正成考验着我们党。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后,各种民生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固话,如何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对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随着市场经济发挥优势,活跃经济的同时,如何避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营销,用好这柄双刃剑同样也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考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当前的世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如何正确判断世界发展态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自身,也成为我们党当下的重大考验。成功经受“四大考验”,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重要抓手。
2.化解“四大危险”的重要途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集中体现在党面临的精神 懈怠危险 、能力不足危险 、脱离群众危险 、消极腐败危险。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问题严重,理想信念缺失,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一些干部放松学习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担负党所肩负的你是实名;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出现偏差,没有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消极腐败问题严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果管党不理、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但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2](P350)
3.履行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距离我们第一个拜年目标已经非常接近,承担的改革发展任务依旧十分繁重,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错综复杂,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需要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好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改革任务坚定不移的落实下去,都离不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坚实组织保障。
4.提高执政能力的坚实保障。
政党的执政能力,事关政权的生死存亡,也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忽视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政党最终只会走向崩溃的深渊。苏联共产党就是最好的例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苏共执政前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二战结束以后唯一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在苏共执政晚期,忽视党的建设,组织松散无力,指导思想混乱,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手中丧失了执政地位。这给予了我们深深的警示,提醒我们,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内容
“全面从严治党”中的 “全面” 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 整体性的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都有许多精辟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囊括了他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内容。
(一)思想建设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应当紧紧抓住不放。他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 “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习近平总书记还阐述了党的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他说,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的,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信。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我们党员干部心中要有这盏明灯。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二)组织建设方面
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1]全面严治党,关键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严格的标准来管理领导干部。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选拔干部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习近平非常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指出要严格管理基层干部,也要特别关爱基层干部,基层干部的形象素质代表了党在广大基层群众中最直观的形象,必须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标准对基层干部从严要求,同时,基层干部工作辛苦,任务繁重,要对基层干部加大关心,在选拔考核的时候加以关照,明确树立好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三)作风建设方面
习近平曾指出,作风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3]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以抓作风建设开局起步逐步深入至各个领域。习近平强调,一个时期以来,作风问题在党内已经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抓作风建设要自觉践行 “两个务必”,切实做到 “三严三实”。要敏于行、慎于言,降虚火、求实效。干工作要坚持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 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要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成现实。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树立好正确的政绩观。作风问题多种多样,要抓住要害和关键,重点解决四风问题,以此突破、深入推进, 促进作风问题全面解决。他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抓常、抓细、抓长。[1]要建立长效机制狠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作风建设上的道路始终任重道远。
(四) 反腐倡廉建设方面
历史的经验表明:腐败问题始终是政权能否长久统治的最大威胁的,古今中外因腐败丧失政权事例比比皆是,无不时刻在警醒着我们。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 71年,曾经创造“墨西哥奇迹”,但在2000年大选中惨遭失败,其重要原因是墨西哥执政党的腐败。1979 年,90%的墨西哥人认为,“如果你真正想从政府得到什么东西,你几乎总是能用贿赂得到它”。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的鲜活事例也明确告诉了我们党,腐败不除必将失去民心,最终会亡党亡国。是故,在1993年我们党就提出“反腐败形势是严峻的”,并此后一直沿用依然严峻的判断。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作出“依然严峻复杂”的重要论断,深化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 围绕怎样推进反腐败斗争,他强调“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4]P390。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意预防”的反腐败总方针。要求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比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4]P392,做到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并突出强调了六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党委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二是要坚决查处腐败案件。 三是改革党的纪检监察体制,完善反腐败机制。四是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突出四个着力,形成持续震慑。五是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六是加大治本力度,积极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五)制度建设方面
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更会直接损害人民的利益。对此,在中纪委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部署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中央要求、实际需要、 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并指出既然做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不痛不痒的,四平八稳的,都是空洞口号,就落不到实处,还不如不做。要以党章为基础,构建晚上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1]。以容忍的态度面对“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5]。
三、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理论的重大意义
无论从时代背景和我国发展道路前景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都是新一代领导人对于党建工作的重大创新,对于如何实行党要管党、坚持长期执政等一些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具体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显示意义。
(一) 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推向制度反腐阶段,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管党治党、跨越“腐败陷阱”的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指出建立成熟定型管用的制度体系是避免“腐败陷阱” 的根本途径是。不少国家在应对“腐败陷阱”过程中曾经历曲折的过程。例如,韩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长期陷入“腐败陷阱”。专注于个人独裁统治维护的李承晚,为大小官员利用权力争相腐败制造了机会。60年代李承晚政权垮台后,打着“反腐败”口号先后上台的张勉、朴正熙、全斗焕,卢泰愚,无一不是采取运动式反腐方式,结果不仅完成反腐败,反而自己身陷腐败的囹圄。反腐败的相关法律与制度规范不健全,始终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直至金泳三上台后,韩国逐渐把运动反腐向制度反腐转变。2001 年6月28 日 ,韩国国会审议通过《反腐败法》。使国民成为消除腐败的主体,形成了统一集成的反腐制度,在此基础上,韩国走上清廉国家之路。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6](p88),“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6](p126)。新一届党中央从强力反腐切入,同时注重标本兼治,掀起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风暴。并逐步开始进入制度反腐阶段的根本防治阶段。制度包括党纪党规、国法以及成熟定型管用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运行与监督制约制度。因此,全面从严治党要取得根本性成效,不仅取决于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改革,还取决于党纪党规建设、法治建设,取决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司法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最终取决于形成独立成熟的制度体系。
(二)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我们党保持执政地位的重要途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理论将管党治党作为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反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防止执政党陷入“变质陷阱”的具体路径和手段。腐败变质、脱离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必须克服的重大难题。对此,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新一届党中央管党治党实践中,对如何克服我们党面临的难题给出了明确回答:一是要强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及其落实体系的建设,这是打破 “变质陷阱”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的真理力量和党的作风体现的人格力量这两种力量,这是跨越“变质陷阱”的主要动力。三是要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这是越过“变质陷阱”的思想与制度保证。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为防止我们党陷入“变质陷阱”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三)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执政党的能力退化,主要表现为党的建设和党的能力滞后于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将党的建设方略与治国理政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升治国理政能力、避免“能力退化陷阱”的问题。指出提升能力,一方面靠建设学习型政党, 2015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做的“序言”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7]。另一方面,要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前阶段,中国共产党所处新的历史环境,面临新的时代问题,提升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对外开放能力 依法治国能力,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四个全面”强调的是将党的建设与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避免“能力退化陷阱”的有效途径。
(四)党领导现代化进程路径的重大创新。
初步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上如何加快现代化、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的问题。执政党和执政者的清廉程度决定一个国 家现代化进程的顺利程度,特别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过大的贫富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历史经验表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一例外地是因为执政者或执政党受到权力的侵蚀,进而将公权变成维护利益集团私利的手段,由此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扭曲社会机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导致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过度严重,最终导致现代化止步。如何打破这种社会不利局面,需要执政党或执政者能够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制约公权和规范权力运行为突破口,推进社会进步。美国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用了 整整40年时间推进“进步运动”,实现了对公权力的制度化制约和规范,将美国推向现代化阶段。
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其要旨在规范党的执政权力的运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极力推动我国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具体来讲,全面从严治党,将促进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向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清廉化方向发展,包括打破一系列特权、潜规则、人情网络,构建公平正义的契约社会。实现社会结构的科学再造,真正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社会动力。
参考文献: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 2013-04-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做善成确保教育实践活 动取得实效[N]. 人民日报,2014-08-28.
[6]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7]习近平.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N].人民日报, 2015-02-28(1).
(作者单位:中共嘉禾县委党校、行政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