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慧省:美国城镇化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启示

[ 作者:张慧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录入:王惠敏 ]

美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历程,其城镇化进程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之后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镇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城镇化率高达85%以上,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异,美国城镇化大体可分为城镇化酝酿时期(1690-1830年),城镇化开始、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1830-1920年)和城镇化新阶段——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3个阶段。

经过百年的发展建设,美国现已形成大城市群、城市带为基础,中小城镇重点发展的发展模式,层次清晰,特点突出,功能完善,结构立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做法

1、以人为本和价值最大化并重,突出公平、民主和效率

在美国20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和价值最大化始终贯穿全程,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利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发展效果。

其次是对公平和民主的追求。效率的高低决定城镇化推进的快慢,但高效率的推进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美国的城镇化正是在多方参与,公平推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则是对效率的测度。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农村居民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

2、利用所有资源推进城镇化

美国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及贷款的便利进行招商引资,大量企业的入驻,企业的发展,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各行各业的人才也不断涌入,小城镇的房地产也开始兴起,房地产的兴起带动基础服务业的发展,各项产业飞速发展,小城镇的财政收入日益攀升,城镇繁荣凸显。

3、出台利农法规,平衡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美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的推进。联邦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利益。

一是尊重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用工业反哺农业,在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不忽略农业的发展。

二是出台相应的农业法规,对农村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专项立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的电力设施进行全面覆盖。21世纪初,联邦政府开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检查与更新,报废一大批设施,对供排水、社会医疗、公共设施进行维护。

四是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政府进行专项拨款,建立专门的农业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大量的科研设备,培养农业人才,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4、整合多种资源,发挥城镇聚集作用

1960年开始,美国政府推动了一个实验性计划,即“标准城市”的计划,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大城市的发展潜力,同时分散大城市的人口以解决日益显著的城市问题,使大城市人口流向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进入第三阶段的发展,其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对象已经变为中小城市,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决定着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联邦政府在这些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注重其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资源,提升龙头城镇的影响力,发挥其聚集效应,在城镇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过程中消除城乡的差别,实现同步发展,均衡发展。

5、大力发展交通,实现区域间城镇化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美国实行交通先行的原则,大力修建铁路网,构建发达的交通网,带动西部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人口日益增加,伴随大量城市问题,而发达的交通可以让城市中心区的工作人员到城郊居住成为可能。截至2011年,世界50%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美国,连通城市达5万多个,有54条公路,共计6.5km的州际高速公路形成了十字形公路骨架,横贯东西,纵贯南北。

6、科学技术为主导,促使“四化”同步发展

美国城镇化的推进,不单单是推进城镇化,而是一个综合的行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提升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高新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不断地在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且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顺向产生更多的劳动力投身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兴起,人口不断聚集,城镇经济得以繁荣。

7、市场机制为主,适当辅以宏观调控

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美国政府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以自由经济理论作为市场发展的指导理论,政府不进行干预,完全由市场调节经济关系。政府未能及时对以资本为主导的城镇化加以引导,完全交由市场决定,市场追求利益,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造成城镇郊区化发展无序蔓延,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城市各部门土地使用冲突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

联邦政府积极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城镇化率达到50%时,政府选择了最佳的干预切入点,实施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双轨机制,解决区域性的矛盾问题。

8、不局限于行政区划,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

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以行政区划为发展界限,不使行政区划将发展资源分切,而是统筹整个区域的发展资源、进行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集中发展建设、大型产业的合理布局,发挥聚集城市的联动效应,利用核心区域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当前的发展模式为建设集中连片,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城市结构。

大“都市圈”及“城市带”的形成,并非由政府人为扩大城市发展行政区划范围所实现的,而是按照小城镇的自然发展轨迹聚集而成的。多数城市的发展已无明显的行政区划,某个城市的延伸部分可能是其他城市的发展区域,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和工业区交替出现,不仅可以抑制城市规模膨胀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大城市在各项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和配套。

对中国推进城镇化的启示

1、不“消灭”农民

美国城镇化程度高,其农业发展水平也较高,城镇化的推进是为了让农村居民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非“消灭”农民或者消除农村。

如何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郊农村的发展,让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落户、就医与子女就业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实质。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对于城郊及农村进行适当的倾斜,加快大城市周边区域的发展。

2、确定城镇功能定位,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发展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在确定城镇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时,要考虑城镇自身情况,如资源情况、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的实际,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道路。

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提供更多的便利,促进其建设发展。产业发展迅速,会吸引各方面资源,只有产业发展了,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二者相互促进,构建良性循环。小城镇需依据其自身特点及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定位,呈现出龙头产业引导,多种产业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

3、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增强政府对城镇化的科学指导。

城镇化的推进与市场经济相同,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干预。中国在制订城镇发展的规划时,应当通过专家的讨论和该市市民的讨论,城市发展规划一旦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随意修改。

城镇的发展规划,应当既考虑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时,全面考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时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安排、人口密度以及产业合理布局等问题。

4、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全程。

中国当前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当放缓对“数量”和“指数”的追求,转而追求城镇化的“质量”,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贯穿于整个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化价值最大化、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人民权利的保证才应当是城镇化推进中的重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让农村居民获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没有让农村居民获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享受不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便利,就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世界农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