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跃武:空心化乡村的全域旅游应对

[ 作者:朱跃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4 录入:吴玲香 ]

——以庆元县东部乡村为例

在城市文明的强势进攻之下,乡村不断失守,空心化正成为广大乡村,尤其是交通不便的乡村或萎缩或衰落的主要打击力,在全国已成常态,极大影响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承,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一直以来,乡村得空心化基本上是任其发展,无能为力。其实,面对乡村空心化的一筹莫展,主要是由于各界仍然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去看待乡村,从而得出种种所谓的乡村劣势。实际上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基于旅游视角看待乡村,尤其是空心化乡村,反而可能成为空心化乡村复兴和崛起的重要机遇。笔者根据浙江省庆元县实地考察的体会,谈谈全域旅游角度下空心化乡村的振兴对策。

一、当今中国乡村空心化代表——庆元县东部乡村

本文的庆元县东部乡村地区包括荷地镇、百山祖镇、举水乡、贤良镇、左溪镇等十个乡镇约950平方公里,近年来,整个东部区域人口、产业、文化都处在衰退之中,而且衰退的比较彻底,几乎停滞,看不到发展的星星之火,这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不多见,主要呈现以下态势:

(1)人口设施:人口大量减少,尤其是青壮年和知识群体,该区域的人口从7万多下降到不足2万人,降幅之大,比较罕见。由此伴随着乡村设施的闲置浪费,特别是乡村老屋、文化场馆、县乡公路等。

(2)生态环境:随着人口减少,生态压力不断减轻,除了省级公路拓宽改造之外,基本没有伐木掘土的现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承载力正在恢复。

(3)经济产业:人口的减少、需求的降低,让乡村产业的发展越发没有动力,除了旅游乡镇举水乡有初级的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商业外,其他的乡镇基本是满足本地人的乡村零售业、生活服务业、自给型种养殖业,现代工业经济基本没有,经济低活性、产业空心化又加剧了人口的外流。

(4)乡村文化:年轻人的减少,中老年群体比重的上升,给乡村小文化带来良好的存留机遇,比如荷地镇和五大堡乡的老民居,但是乡村文化的衰落和灭失是不可避免,虽然月山村的乡村文化旅游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被看好。

二、庆云东部乡村旅游化复兴探索

东部乡村是庆元的山水源头,乡愁重地。在全县具有自然和人文双生态高地的价值,具有全县乃至省际的生态涵养和发展支撑的功能。虽然从工业经济的角度看待空心化乡村,这里乏善可陈,一筹莫展,但从旅游经济,即全域旅游的角度看空心化乡村,可是别有洞天,柳暗花明。庆元县东部空心化乡村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旅游化振兴。

(1)区划调整和空间重构。

考虑到包括百山祖、巾子峰在内的百山祖国际避暑养生公园的完整打造,以及与庆元县城的链接,建议将五大堡乡北部划给百山祖镇,余下部分与其他八乡镇捆绑一体打造成副县级的国家旅居创新试验区,探索旅游发展背景下改革现有行政区划,进而分成兰溪桥省级度假区(区划后的五大堡乡)、山水娱乐休闲区(贤良镇、张村乡)、民俗文化体验区(举水乡、淤头乡、龙溪乡)、高山乡忆旅居区(荷地镇、江根乡、左溪镇、官塘乡)三个乡级单位。原有的乡镇打造成旅游型非建制特色村镇,提供特色吃住行服务、旅游体验活动和社会治理功能,并与方圆一公里内的景区景点整合打造,共同构成旅居乡村试验区的骨架,最终形成点块状旅游目的地体系,变成一个大景区。

(2)古今交通设施的旅游化。

区域内省道车辆较少、路况较好、景观原生,建议打造成为海西最美省道。其他县乡公路车辆极少,崎岖陡峭,蜿蜒起伏,适合自驾骑行,还有以前的道班用房可以改造成沿线游服驿站。另外该区域山高路远,遗留了很多的野趣横生的山径古道,也应梳理修缮,提供徒步探险文化探秘的产品和空间。

(3)生产生活空间的居游化。

随着东部乡村人口减少,田地和房舍的空置,可以通过旅游发展盘活房、地、林、水,实现功能复兴,如荷地镇的沿街老屋可以改造成旅游住宿、餐饮、商业等接待性用房,一部分可用改善本地乡民的居住和生活,增加乡镇办公用房,完善文化需求、生产支持、行政服务等功能。五大堡乡公路沿线的一些半荒废农田可以通过有机农业生产,营造景观,实现农田功能的更新提升。

(4)部分乡村小资源景观化。

庆元东部山区分布了许多古宅老庙、廊桥古建、亭台碑坊、古道土径等旅游价值不高的乡村小资源可以保护修复,提升颜值,尤其是庆元是“中国廊桥之乡”,境内廊桥众多、价值很高,由于是文保单位,难以旅游开发,其旅游价值更多体现在景观上,它们与山水林木、田垄沟渠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乡村大景观,让乡人目瞪口呆、游人目不暇接,同时较大的景观节点也是重要的游憩驿站节点。

(5)乡村文化民俗的产品化

庆元自古山高路远,交通极其不便,东部乡村更甚,乡村文化民俗保存非常完整,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文化民俗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机遇,尤其是乡镇地名充满了耕读和礼仪的内涵,可以充分挖掘。比如结合国人的水意识,可以举水乡的“举水”为依据策划“举水礼”,丰富现有月山村乡村旅游业态,增加吸引和竞争力。再如百山祖是浙江第二高峰,与龙泉市的凤阳山合称为“浙闽之巅”,在我国传统文中,山有山神,必定有山神祭祀,可策划容文化和玩乐与一体的“百山祖祭”。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要本人地和外地人一起才可能做好乡村文化民俗的产品化工作。

三、空心化乡村全域旅游对策——“重、新、再、生”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模式,虽然存在争论和分歧,但是旅游外延不断扩展、内涵逐渐提升,特别是价值日益彰显,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在乡村复兴中的重大作用和美好未来。因此,基于庆元东部空心化乡村区域的旅游化复兴设想,尝试提出空心化乡村在全域旅游时代复兴的以下对策。

(1)“重”评价

传统旅游资源观下,绝大多数的乡村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虽然乡村文化各有特色,但是面对观光旅游需求,基本是看看热闹,拍拍照片,吃农家饭、买农产品。然而,全域旅游背景下,空心化乡村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反而会强烈有味,除了通常认知的点状文物古迹和整体山清水秀外,还有劳作空间、工具、设施、技术、农作物、家禽家畜等生产资源;居住空间、生活习惯、精神空间、朝拜祭祀、婚丧嫁娶、中医中药、节会节事等生活资源;传统口头文学及其载体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艺术资源;村规民约、礼义廉耻等秩序资源,此外连片的乡村区域还有乡村氛围资源,这是容易被忽视,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大型资源,有助于高层次旅游感受感悟活动的形成,特别有利于全域乡村旅居空间和休闲活动的开发。

(2)“新”组合

面对新需求,需要新组合利用新资源,从而焕发新生机实现新价值。

一是区划调整和空间重构。因旅游发展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屡见不鲜,最近案例就是年初庐山市的成立正是适应庐山旅游整体治理,全域推进的需要。对乡村旅游而言,大多数空心化严重的乡村在工业思路下形成的行政区划在空心化面前,已经证明现有行政区划价值正在稀释弱化,必须探索适应旅游主导发展的行政区划和治理组织。

二是机构人员重组和治理方式创新。以GDP和工业发展为导向的机构人员安排与以产品服务、和谐共享为目标的全域旅游是不相吻合的,未来要从生态和人文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旅游运营、社会进步与福祉保障等方面去设立机构,尤其要深度调整现有的人才结构,形成包括乡村人、观光客、旅居者、旅游业者等在内的旅游型乡村治理新格局。

三是景点景区适度合并。经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乡村区域分布了大大小小,数以百万计的乡村旅游景点和景区,它们各自为政,同质竞争,大多数处境较艰难,前景黯淡。全域旅游背景下,需要推动资源的适度整合,让小景区小景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突显专长,合力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综合发展的大景区。

四是去工业化评价体系。从发展规律上看旅游与工业差异性极大,工业发展极度重视产量、规模、利润、集聚等评价因子,而旅游除强调经济因素外,还非常重视环境、文化、扶贫、外交等价值,若把在推动工业化中形成的评价标准套用到旅游发展评价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十分有限,局部甚至是有害的。空心化的乡村区域与工业区域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抵制工业评价标准的干扰,创新旅游评价体系。

(3)“再”利用

全域旅游视角下,空心化乡村的各种闲置资源基本都可以重新上岗,成为开发对象,通过发展乡村旅居度假再次活化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并实现增值。

一是荒废农地空间的综合性利用。一是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强化生态功能,同时结合地形公园、坡地景观,提升乡村颜值。二是以旅游视角恢复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共生系统,以此保护传统农作文化。三是从事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旅游实现附加值。四是部分农地空间结合农作农事开展民俗体验。

二是空置农居房产的增值性利用。空心化乡村空置的房舍、学校和行政用房,除一部分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外,剩余的应作为服务性用房,进入商业运营,实现增值。一是乡村旅游住宿,改造为民宿、客栈,发展乡村旅居度假;二是改造成乡村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空间;三是植入乡村的时尚和艺术文化活动空间,如室内文体演艺,艺术创作等。

三是荒废交通设施的游憩化利用。乡村在空心化之前,进行了不少的交通建设,随着空心化加重,交通设施的使用和维护不断减少,并与历史形成的古道山径、机耕土路同处于半荒废,甚至完全荒废的状态,基于户外活动的兴起,这些交通设施与自驾、徒步、骑行等有了很好的融合点,一些点状的道班、亭驿还可以改造为特色驿站。

四是留守人员变身旅游服务业者。空心化乡村的留守人员除了传统农业外,基本无其他就业,这又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乡村旅游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可有效吸收体力和知识储备较差,但乡村味原真的留守人员参与旅游服务业,实现留守人员的积极生活。

(4)“生”创意

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需要充分的创意创新,空心化乡村各种事物的空心、闲置和自由状态让很多的创意有了更好的实施条件和更多的实现可能。一是改变存在空间,如农作物可以上墙上屋顶,种出别样风情,不再永远“积极向上”,还有一些石质、木质的器具可以嵌入墙体和地面,既是保护更是别样的装饰。二是改变原有用途,特别是容器状的物品,如槽、罐、缸,甚至破船,可以种植花草,养殖鱼虾。还有主体结构基本完好的房屋可以变身乡村建筑文化展示,是生动的“平立剖”教材。三是“曲解”名称内涵,比如乡村地名往往蕴含着乡人的愿望和期待,可以延伸地名的嘉字吉语创意打造成乡村旅游活动,如含“水”的地名,可以创意策划成水娱乐、水礼仪之类的活动。四是动员部分留守人员把传说故事改编成演出,而不是仅仅通过壁画浮雕的形式展示。其实空心化乡村的空间、形态、质地、元素等要素较完整呈现,丰富多彩,拥有无限的创意创新可能,只要更新思路,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游点想法(微信公众号)2017-03-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