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做活小城镇,对新常态下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县域短板、破解经济困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本人结合浙江、贵州等省近几年特色小城镇建设实践,就我省小城镇发展进行了研究思考,形成了3点初步认识和体会。
一、小城镇可以大作为
小城故事多,小城能量大。发力小城镇,功在城镇,利在全局,一子落满盘活。
1、可以扩内需、稳增长。一是投资需求巨大。去年浙江启动37个特色小镇建设,当年完成投资500亿元,贵州100个小镇3年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我省小城镇软硬设施普遍落后,2014年,全省县以下建制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72.34%、35.08%、9.28平方米和1.11平方米,仅为全省城镇平均水平的74.5%、38.4%、67.4%、11.2%,相对发达省份城镇,设施差得更远,投资空间巨大。二是消费需求惊人。据预期,未来五年,我省小城镇可新增居民约180万人,新增务工人员约220万人,按照进镇城本10万元/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2:1测算,全省可新增消费5000亿元左右。
2、可以调结构、促转型。一是促进产业升级效果显著。浙江立足产业特色建小镇,推动形成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等 7大万亿新兴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10大历史经典产业,成功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二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潜力可观。小城镇是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解决60%以上的本地农民就业。按照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新增700万城镇人口。小城镇一级最多可以吸收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三是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前景看好。从世界经验看,发达国家小城镇普遍发达,如德、美等国,小城镇集聚人口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2/3。做活小城镇,可以转移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非核心产业,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3、可以补短板、强支撑。一是可补县域发展短板。镇强则县强,浙江、广东等县域经济强省,镇域经济普遍发达。如广东狮山镇,2014年,GDP达800余亿元,税收破百亿元,10家世界500强企业,经济实力比我们的地级市还强。我省城镇大多处在集贸型发展阶段,镇均工业企业130家,财政收入不足千万,镇域整体塌陷,强县应先强镇。二是可补城镇化薄弱环节。2014年,我省县域城镇化率仅为39.6%,比全省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建制镇镇均人口不足1万。按照2020年镇均1万人的目标测算,全省建制镇可新增城镇人口200余万人,拉动县域城镇化率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城镇化率提升2.6个百分点。三是可补脱贫攻坚软肋。贵州开展“示范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民进城、城镇上山行动,4年带动减少贫困人口600余万。我省结合小城镇建设推进脱贫攻坚,仅易地搬迁1项,就可直接帮助8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二、小城镇应有大写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省小城镇建设总体尚处起步阶段,千头万绪,百端待举。提振供给侧,关键是贯彻新理念,实现新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这是做活小城镇的当务之急。一要完善设施服务。重点织好3张网,提升城镇宜居度:一,市政基础设施网,主要建设镇内主次干道、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站、生活垃圾中转站、无线网络基站、停车场、小镇会客厅等。二,公共服务设施网,主要建设达标学校、标准卫生院、养老敬老院、市民广场、文化站、体育场、保障房、金融网点等。三,居民商业生活网,主要建设集贸市场、商业超市、快递配送站等。二要完善公共服务。重点实施5大行动,提高居民保障度:一,教育提质行动,重在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教师、合作办学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二,医疗活制行动,重在建立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联动分工机制,加快实施执业医师到镇村多点执业制度。三,保障房扩围行动,支持小镇建设保障性住房,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探索开展进镇农民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建制镇宅基地。四,社保并轨行动,严格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五,环保达标行动,深入推进小城镇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河道沿线和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改善镇容镇貌。三要完善管理服务。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治理,重点打造平安小镇、效率小镇,全面建立政府服务中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城镇公共服务管理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应用,探索证照一站式服务、审批一条龙办理,力争办事不出镇。
2、坚持以业为魂,加快发展城镇经济。这是做活小城镇的重中之重。一应面向市场抓特色产业。对有良好基础的地方特色产业,如汨罗再生资源、永兴银艺、安化黑茶、浏阳烟花、醴陵陶瓷等,瞄准市场高端,提层次、上规模、育品牌,聚指成拳、做优做强。对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如航空动力、轨道交通、健康养老、影视文化等,通过市场运作,促进产城融合,打造新热点、培育新动能。二应面向城市抓配套产业。长株潭等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可紧扣城市主导产业,吸引城市外迁项目集聚,大力发展上下游一体化配套项目,参与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更深更广的融入城市产业价值链体系,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应面向乡村抓富农产业。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本土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脱贫致富。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镇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机食品、适度资源开采等绿色产业,农产品主产区小城镇可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业。
3、坚持以品为重,加快提升城镇魅力。这是做活小城镇的必须之举。一要注重生态品质。依托小城镇山水形态、空间特征规划布局,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城则城,让城镇能“呼吸”,与田园共“脉动”,打造城水相依、城山相融、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生态宜居城镇,真正让城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要注重文化品位。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加强乡土民俗、饮食文化、节庆礼仪、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历史建筑形制和传统建筑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做好本土名街、名居、名人品牌的包装和策划,留存历史记忆,传承历史文化。三要注重居民品行。加强城镇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积极的行为规范,革除消极的生活陋习,全面提升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市民身份认同感,形成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小城镇呼唤大手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活小城镇,提振供给侧,务必从更高层面、更广视角、更多维度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
1、要凝心聚力大整合。一应高规格组织。建议建立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领导任召集人,有关厅局负责人任成员,将全省小城镇建设纳入省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统一决策部署、统一政策资源、统一协调指导、统一监测考核。二应高起点谋划。区域谋划大处着眼,加大撤乡并镇力度,撤小并大、撤弱并强、撤远并近,推进人口、产业加快向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一批人口大镇、产业重镇。小镇谋划实处着手,全面推进镇域规划多规合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形成一个小镇一张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三应高标准设计。总体上,建立小城镇建设内容目标体系,综合考核、达标授牌。细节上,出台全省小城镇建设规范,制定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确保建设有据、推进有序。
2、要分门别类大示范。一应上下协力。省级层面“一县一镇”,制定总体实施方案,从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77个国家级重点镇中择优选取一批产城融合小镇、创新创业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旅游小镇等,编制实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建设重点。市县根据财力组织本级试点,建设成效好的纳入省级试点滚动计划。二应部门联动。按照联席会议统一部署,各类型小镇分别由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如发改委管产城融合小镇、经信委管工业小镇,旅游局管旅游小镇等等,分工协作、各展所长。三应务实推进。示范工作实行宽进严出、动态管理,实施年度考核、奖惩兑现。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小镇给予资金、项目、土地指标等增量奖励。对未完成年度目标的,实行暂停资金拨付、项目审批、追回已拨资金、取消试点资格等惩罚性措施。
3、要齐抓共管大建设。一是资金应聚焦。政府资金算好总账,统筹核计各口径支持小镇建设项目,按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中央支持资金、省内财政专项资金集中投放,防止低效建设、重复建设、浪费建设。信贷资金算好细账,联合省国开行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市县统筹承贷、小镇专用、统贷统还。二是项目应倾斜。项目申报上,国省财政预算内资金项目优先安排,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优先申报。项目安排上,基建项目、民生项目优先考虑,商业项目、产业项目优先引进。项目审批上,开辟绿色通道,一律从快、从简审批。三是行政应扩权。创新体制机制,依法赋予城镇县级行政、经济和执法管理权限,优化镇域机构设置,增强专业干部配置,扩充基层力量,将小镇建成强基层、促发展、惠民生的坚强堡垒。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建言湖南十三五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