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王思铁:网络改变了农村生活

[ 作者:王思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2 录入:19 ]

四川凉山“悬崖村”的阿土勒尔村,曾经因“天梯”致贫而“出名”;近来则因村里小学的孩子们通过网络在当地就能倾听到成都的名师授课而高兴。过去的“悬崖村”除了交通不便更没有通信基站,而今光纤通了、4G通信基站也建好了。这并非特例,2016年四川全省就有2350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得以全覆盖。这些年来,网络改变的不仅是这些贫困村,更是广大农村。

首先,农村网民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4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其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40%,规模为2.01亿人。截至2016年底,农村网络光纤接入占比达到82.20%,比上年底提升19个百分点;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超过80%;农村光纤宽带用户超过6100万户,比上年底提升90%;预计2017年全国行政村光纤通达比例将超过90%。

其次,助推经济发展。网络等传媒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传播,既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也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农村电子商务网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网上浏览、网上下单、商品配送、货款结算等服务,助推了经济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双11”,全国共有近2万个村淘点,覆盖425个县,网货下行帮助2万个村,500万村民购买了1150万种商品。网络也带动了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淘宝村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显著,孵化数十万个草根创业者,创造规模化就业机会,一大批网商通过电商创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第三,助推政治文明。一是助推政治文明建设。过去,由于农村信息获取和发布的渠道相对匮乏,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也较低;而今网络论坛、博客、微博、QQ和微信等的广泛应用,为农村居民参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二是传播国家涉农政策。互联网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国家涉农惠农政策、科技政策、公共政策等,使农村居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三是促进基层自治。网络快速发展,信息壁垒被打破,社会越来越扁平化,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良性发展,基层民主活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第四,助推文化繁荣。一是价值观念的改变。网络将现代社会进取、发展、流动等观念传入农村社会,对传统观念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开阔了农村居民的思维和视野。他们的生产观、生活观、道德观发生了转变,现代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日益增强。二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农村居民不仅通过网络学习与自己最为关系紧密的涉农政策等,也学习了政治法律、文化艺术等的各种知识,使其普及率大为提高。

第五,助推社会进步。一是信息获取方式改变。在网络影响下,农村居民过去那种通过赶集、走亲访友、口口相传获取信息的方法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等获取信息。二是社会交往方式改变。农村居民逐步接受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农村社会交往方式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范围扩大、数量增多、开放性加强等特点。三是个性化得以展示。网络使得社会更多元化,农村居民可以凭借网络方式展现自己的个性。农村更有吸引力,不仅农民工在返乡,城里人也在下乡。同时,也因网络的逐步普及,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一些农村地方也迅速兴起。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40期 总第1239期) 2017-5-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