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都是国家三农政策的重点,更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为什么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很简单,种大宗农产品收益有限,农民不能从农业中致富。相对来说,市场稀缺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作物,价格高,利益大,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就可能致富。因此,中央和地方都通过政策甚至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种粮为种经济作物。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还专门强调“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
问题是,经济作物收益大,风险也大,大宗农产品获利有限,但收益稳定。因此,种植经济作物很可能出现严重亏损。若是农民种植,他们会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以及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风险偏好,自主决定种什么,自己承担种植风险,获得种植利益。若是政策鼓励,农民往往是种什么亏什么,亏了必找政府。政策支持,可能将很多风险厌恶型的农户推到高风险的经济作物种植上来,过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经济作物供过于求,农民不仅未能获利,反而巨亏。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是一个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政策部门最多只能是发布市场预警,提供市场信息,让农户自己决定种什么怎么种,而不能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在中国农产品供给能力极强,农户对农产品价格信号极为敏感的情况下,政策干预和行政干预不仅无益,而且有大害。因为什么农业产业赚钱,风险耐受性比较强,对市场敏感的农户自然会率先响应市场机会,从而很快达到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市场也会自动形成农业平均利润率。
因此,通过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往往不能让农民致富,反而会因为对市场的干预,造成农产品巨大的价格波动,农民也要承受来自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或者说,真正因为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致富的农户并不多,想种经济作物发财却因此破产的农户却不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