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陈晓华:习近平深化农村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

[ 作者:陈晓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08 录入:吴玲香 ]

参加这次研讨会,一来是表示祝福,这次研讨会是农经界的一件大事;二来是想学习和了解农经理论界对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的新进展,以更好的推动和指导我们的实践;三来是利用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一些认识。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内容非常的全面和广泛,我想主要是联系自己的工作,重点就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科学思想方法谈几点认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把改革作为四个战略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魄力来推动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这是指导新时期改革的重要思想。

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今后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这三大目标。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有许多新的特点,情况不同,难度不同。不仅需要我们有涉险过滩的勇气,还要有科学指导。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科学思想方法,对于指导好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实事求是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深化农村改革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大胆地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式,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举措来推动改革。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作出正确选择。改革就要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就要立足国情。在具体实践中,当前农村正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等,这都是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设计上既要从现代经济学和发达国家实践中吸取养料,更要深刻认识我国国情民情。在把握好改革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基础上,探寻改革方向,构建符合实际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我们现在研究很多政策,如果拿着西方的产权制度和经济学理论来套是不行的,需要创造中国特色政策体系。所以在这点上既要解放思想,同时还要实事求是。

二、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许多改革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推进改革事项之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非常重要。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要整体推进、配套衔接,但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要注意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指落而满盘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和印发了农村改革综合性的实施方案,制定这个方案的目的就是突出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明确各项改革事项之间的关联性,确保各项改革不偏离总体目标。农村综合改革方案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制度建设构建起来。一是农村的产权制度,包括了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二是农业经营制度,包括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和构建新的经营体系。三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价格。四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新农村和小城镇双轮驱动等。五是乡村治理制度。这五个方面改革就构架起整个农村制度改革。这是总体的设计,各项改革之间要相互衔接。农村的改革涉及的面内容广,领域、环节多,在某一个阶段不同改革的重要程度不同,推进改革的实际条件也是有差别的,因此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改革的关系。在重点改革领域,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三权分置、土地确权、健全金融支农激励机制等各项改革,都是相关领域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没有相关配套举措跟上,这些改革的成效都要受到影响。如果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和相应的产权制度改革不配套、不衔接,金融制度改革也很难取得实效。

三、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不同要素。所以,推进改革要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的视角,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总书记指出,改革的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取,要从大局出发,统筹谋划。要有管总的目标作为统领,该项改革要有机结合,达到1+1大于2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把握好两点。一是要完成好我们各自承担的改革任务,为完成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各个领域改革深化服好务。每个部门都承担了改革任务,不仅要完成好自身承担的改革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呼吁和配合有关改革。二要推进每项改革,树立系统的思维,进行统筹谋划。比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既要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但同时又要促进这些主体的多元融合,构成立体式的复合型的经营体制。这些主体是平等的主体,没有高级低级之分,无非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节寻找到发挥各自的优势。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构建了现代农业体系。所以,对于发展主体和构建体系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实践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的是制度优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改革。很多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如果没有基层的探索贸然推开,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接受,也难免出现问题。所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开展试点,逐步在更大范围上推广,再结合实践的创造完善我们的制度。这是在过去农村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后推进农村改革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具体改革项目设计上,既要整体突破,把握方向,又要试点先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部署了很多改革试点试验,现代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探索。我们要总结经验,布置和推广经验。农村改革实践证明,由下而上的、广大农民参与的、获得感强的政策生命力强。重要的不是去设计制度,拿我们的理论去套制度,而是要总结基层的创造和实践,让农民自己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办法,农村改革一定要依靠群众。

五、要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是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改革的快或慢根本不在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受实践的内在规律约束,要服从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要稳扎稳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畏首畏尾可能贻误改革的时机,急躁冒进可能注下大错。推进农村改革在步调上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我们过去天天围绕生产关系去调整,走了很多弯路。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以要服从于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关键的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如果贸然的推进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多问题还没有研究透,意见还不统一,这些问题就不要急于定调子、下结论,可以先通过实践去探索,逐步在实践中形成共识,争取最大公约数。现在很多问题不仅理论界认识不一致,群众的看法也不一致。

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稳定是前提。今年4月,总书记在小岗村改革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农村稳定涉及广大农民的切实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根本在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加快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特别是一些改革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以发展为目的,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特别是牢固树立底线的意识。比如我们的改革不能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跑了,不能把耕地该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

总之,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党长期凝结成的,内涵丰富深刻,我们要长期的学习和领会。通过方法论和一些重要观点的学习,更好的武装头脑。

(作者系农业部副部长;本文系作者在由湖北省社科院举办的习近平三农思想研讨会上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