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力量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作用,这就是正在悄悄发生的来自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流动与集中,但是,最近几年,一种相反流动正在悄悄发生,人口和资源从城市开始向乡村流动,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从目前情况看,有五类走在回乡路上的人群值得我们关注“新告老还乡者”,或者叫“回乡新乡贤”
这个群体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通过上大学从乡村走进城市群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千百年来,多少从农村走出的杰出之士,或为官治学,或经商习艺,最后会落叶归根,走向回馈故乡之路。被称为乡贤的这个群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沟通城乡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新历史时期,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再次出现。在已经退休的人群中,已经有一些人走向告老还乡之路。他们带着割不断乡情、乡愁,带着在城市获得智慧、知识、资金回到故土,在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国学教育、乡村图书馆、乡村博物馆、村史、村志编写、传统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活动。虽然他们还只是极少数,但他们对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发挥作用非常明显。发生的许多新乡贤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人的作为就会造福一方,改变一村。正因为如此,回乡新乡贤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中宣部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回归乡村的新乡贤的作用、根植乡土乡贤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提出了,“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要求。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到1980年录取的大学生有123万人,其中90%来自农村,未来5年,大部分将会进入退休年龄。如果顺应这个趋势,进行正确引导和推动,他们将会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未来有50%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短期或长期回到老家发挥作用。这就将会影响50到60万个乡村的发展返乡养老或创业农民工
根据国家统计2013年统计数据,在2.7亿农民工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也就是说未来5至8年内大约有3800多万农民工进入到60岁年龄。许多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超过60岁很难就业。除了少部分收入高的技术农民工或是工头、小老板等能够留在城市,大约80%约3000万人要返回家乡养老。但这批年迈的农民工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民,他们将带着城市文化和经历回乡养老或再创业。这些青少年时期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工,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不一样,他们对乡村有着一种无法割断的情结。对这些农民的访问调查发现,他们均表示要回乡养老,包括北京市许多开出租车的农民,虽然他们也在北京的郊县买了房子,但他们讲,儿子会住在城里,他们是打算回到老家
新下乡知识青年
随着城市就业难和乡村的发展,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新趋势。新回乡知识青年中有一部分是村官。经过连续几年的选聘,目前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已经达到20万人,根据计划,到2020年,大学生村官要达到40万人的规模。除此之外,还有一批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为了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服务和支持,在全国近30个省份,在200多所高校建立了200多个支农社团。这些社团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的价值观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这种催化作用,将在未来5年内发生很大的连锁放大效应。
目前在中国兴起的互联网+,已经不是城市独享的时代红利,互联网+也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把乡村与城市市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加,催发出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表现巨大潜力和魅力。使长期以来无法转化财富的乡村生态土特产品、手工艺产品成为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的生态奢侈品。而在这个新兴领域从事创业者,正是一批这些以不同方式回乡的大学生。
此外,文革期间的老知识青年再下乡也值得我们关注。文革期间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一些退休在城的老知青,他们结伙返回他们曾经下乡的地方进行回访,帮助当地做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业,有些甚至长期住在乡村养老、帮助乡村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前后历经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左右。这些老知青,对于过去下乡,既有伤痕,也有珍贵青春回忆,是他们心目的第二故乡。这是城市反哺乡村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
回乡村养老的城市人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成本上升、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减弱的同时,相反,乡村特有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绿色慢生活、自足的有机食品等却表现出很大的吸引力。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在中国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逆城市端倪。一些城市退休的老人开始到乡村养老。未来5到8年内中国将会出现一个退休高峰,截至2013年底,中国老人达到2亿人,其中城市退休人员1亿人,未来5年将会达到2亿人。目前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一些老年人到郊区和农村养老的现象。随着城市病问题的加剧,城市人到乡村养老将会成为一个新趋势。如果未来城市有20%人回到乡村养老,将会形成4千万人的乡村养老市场。
中国6千万华侨同胞将会寻根回乡
随着祖国的强大,在国外的华侨将会出现一个回乡寻根热。中国人往上推三代,大部分都是农村人,所以,他们要寻找的根,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他们的返乡,还会把世界文化、信息和市场带回乡村,搭起中国乡村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目前的回乡者,虽然只是少数人,但他们代表了一种发展的新趋势。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将会出现一个返乡的高峰。他们回乡将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力量。这种趋势也说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将会出现城市与乡村之间人才、资源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流动,将会成为中国特色城乡均衡、循环互动发展新途径。对此我们需要调整原有的思维定势,顺应时代潮流,以双向流动的城市化思维,重新看待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从关注农村人到城市单一通道的疏通,同时要关注城市向农村动通道的畅通上来。
目前中国,不仅农民进城有诸多障碍,其实上述六类回乡的人群到乡村去也有许多障碍。农村特有的土地制度、人口管理制度,也是一个好出难进的封闭系统。希望国家与地方对出现的新回乡趋势,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与推动正在升温的新回乡者返乡。如对于告老还乡新乡贤,是否可以让他们获得村民的身份,参与农村治理、文化教育和乡村党支部活动,是否可以允许他们保留城市与农村的双重户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乡村发挥作用。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否可以在涉农资金、土地流转中给予倾斜和激励。
前几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出现了教育、邮局、金融服务等从农村撤走。随着新回乡运动的出现,需要地方政府改变思维,关注改善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增加乡村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乡村教育、金融、通讯、环保保护、水电路等公共服务和设施方面,要给予重点投资。尽量缩短城市与乡村在公共实施和服务上差距,为使更多人在乡村与城市进行自由选择创造条件。
此外,也要将目前中央自上而下推动的精准扶贫与出现的新回乡运动结合起来思考,探索精准扶贫的新途径。其实有许多远离市场的偏僻的乡村、少数民族的乡村,恰恰是受污染最小、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这些资源对于当地农村是没有价值的,但对于回乡的文化艺术人、知识分子、厌倦城市生活的人,恰恰是最有的价值的。我们能否出台政策鼓励这些人到这些地方,进行活化开发,成为乡村走出贫困的新出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个艺术家活化一个乡村的故事很多。一些在政府眼中,属于需要搬迁的小村庄,但在艺术家的眼中,却被发展为一个写生和摄影基地,使濒临死亡的乡村恢复了活力。
作者简介: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土成木寸 微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