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李万忠:从农民生活变化看农村发展

李万忠:从农民生活变化看农村发展

作者:李万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08-8-11 录入:阳光

“搭帮党的惠农政策,我们农民的生活就像芝蔴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了!”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上鲁塘村的陈芝芳说。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这几年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惠农政策地实施,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日子确实是越来越好过了。

从农民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劳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讲述中,我们能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年来农村的变化。

五——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打赤脚、穿草鞋去劳动是常事,解放鞋是最好的鞋了。平常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好一点的衣服要逢年过节、出门做客等重要场合才穿。从穿着上看,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哪是农村人哪是城市人,直到八、九十年代衣着如何还是区别农村人与城市人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农村人的穿着已大有改观,已由穿暖向穿好转变,至于那些穿着时尚、打扮漂亮的农村姑娘、小伙子与城市人已无二致。

“一套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又接着老二的穿”

郴州市苏仙区荷叶坪乡荷叶村的陈戊香老人回忆起五——七十年代的生活说:“那时候,生了孩子前一、二个月用布片包着,哪里有衣服穿,一套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又接老二的穿……,直到衣服烂到不能穿为止。烂衣服还会用来补衣服、做布鞋。棉花衣不是内外两层吗?外面的布烂了,就把里面的布剪出来缝在外面,这样一来,里面就只剩下棉花了。哪里像现在,六、七成新的衣服就不要了,唉,现在的人真有福气呀!”

陈戊香老人的媳妇说:“孙良仁1979年和我结婚时穿的还是打补丁的衣服,分田单干后,就没穿过烂衣服了。”

“现在从穿着打扮上看,很难分出谁是农村姑娘还是城市姑娘”

桂阳县荷叶镇中学教师陈东凤说:“现在条件好的农村,姑娘穿着打扮与城市姑娘不相上下,条件差的农村,姑娘在外打工挣了钱,也会给自己买几套时尚的衣服,现在从穿着打扮上看,很难分出哪是农村姑娘哪是城市姑娘”

“民以食为天”,这话没错。五——七十年代的农民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吃饱肚子了。 “一颗豆豉咬四瓣”、“一个螺蛳煮碗汤”,无疑是那种艰难生活的形象体现。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农民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这几年来,随着党的惠农政策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讲究吃好,吃得有营养来。

“红薯饭、光锅菜”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已离我们远去了的名词:“红薯饭、光锅菜”。

红薯饭:顾名思义就是红薯做得饭。六——七十年代郴州农村人分口粮是300——400斤谷∕人.年,其中100斤谷是用红薯来折算的,通常5斤红薯折一斤谷。粮食不够吃的人们常常把红薯与米一起煮饭吃,“红薯半年粮”。

“红薯汤、红薯饭,红薯都吃厌了,现在的人都说吃红薯好,可是不管怎样说,我都不想吃。那时候,实在是吃得太多了。”张秀英老人说。

光锅菜:就是没有油、只放点盐煮的菜。74岁的李高凤老人说:“搞社的时候,一户人家一年才分5斤茶油,要吃好几个月的光锅菜,煮菜的锅子都锈红了。我怀孩子的时候都吃光锅菜。煮萝卜不放油,萝卜都是黑的,孩子吃的直哭。”

在那个缺少食物的时代,农民为了填饱肚子,想了不少办法,到山上把蕨根挖回来,用木槌把蕨根打碎,做蕨根粑子吃。挖土茯苓吃,吃苦苦菜、稗子草,三年自然灾害时,甚至把蝗虫捉来烤熟吃。

回忆起过去那艰难困苦的日子,说起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时,83岁的孙英雄老人说:“搭帮党的政策好,也感谢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

“现在的日子天天象过年!”

中年妇女陈芝芳说:“以前一年到头连水果的样子都看不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桔子、苹果吃了”。

“以前要逢年过节才有肉吃,现在随时可以买来吃,与那时候比,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

“富不富,看房子,看大多数人的房子。”农村妇女张海燕说。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显著变化,一是房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变化,五——七十年代的农村,条件差的地方农民住的是泥巴草房、土砖瓦房。条件好的地方农民住的是土改分到地主的青砖瓦房,这三十年农民很少有建新房屋的。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改善居住条件这二十年,农民建的房子普遍是红砖瓦房。而现在,农民建的是钢筋水泥结构、外墙贴了瓷砖,内部装修了的漂亮的楼房,一些富裕地方的农民还建起了别墅;二是居住的地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城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年来,不少通过经商、办企业富裕起来的农民,搬迁到县城、地级市、甚至省城居住。原来一些居住在深山老林、那种交通不变、自然灾害多发地段的农民,这几年来在党委、政府地关心下,整体搬迁到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来了。农民的居住要求从下雨房子不漏雨,冬天房子不进风,有房子住就行到讲究居住舒适的转变。

“烟熏火烤睡不着”

郴州市苏仙区荷叶坪乡大禾村的何善兰说:“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家房子小,兄弟姐妹又多,没地方睡,我和哥哥只好睡在灶屋的阁楼上,灶屋晚上要煮猪潲,烧柴火的时候有很多烟,熏得眼睛又酸又疼,直流眼泪。特别是热天,那火烤得我们全身都是汗水,哪里睡得着!”

“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呀!” 别具风格的住宅楼群,优美整洁的小区环境,三纵四横的水泥村道,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这是鲁塘镇冷水村的真实写照。这几年来,冷水村利用本村丰富的煤炭资源,办起了煤矿等企业,村民富了,集体经济强了,村里投资400多万元新修了水泥村道、村级公园、5座气势磅礴的门楼,村民则按照统一规划建起了漂亮的别墅,村里不少老人感叹地说:“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呀!”

五——七十年代的农村,很多地方是羊肠小道,八、九十年代陆续修通了到村子里的简易公路,而在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村子修好了或者正在修水泥路;五——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运东西主要靠肩挑手提,现在摩托车已是寻常物,一些条件好的农民还买起了小轿车;五——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一年都难得上趟县城,有的人甚至最远的地方只到过本乡集市,而现在的农民不仅到县城是平常的事,不少人还远上北京、广州等地打工、经商,行的范围大为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也随之扩大。

走几十里山路交公粮

1990年,笔者在郴县月峰乡工作时,该乡8个村有6个村没有通公路,走的是羊肠小道,村民到乡政府所在地圩场赶集,要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乡干部下村工作有2/3的时间在走路,更令人感动的是,到了秋季交公粮时,村民们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把公粮交到粮站来。从1991年起,这6个村陆续修通了村级公路,现在又开始修水泥路了。农民进出方便了,树、竹子等农副产品好卖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正如农民们所说:“要想富,先修路!”

骑摩托车去劳动

荷叶坪村四十多岁的农民孙良志天天骑摩托车到山上的养鸡场去做事,村子离像他这样有摩托车的人很多,现在这里的人们到稍远一点的田里、山上去劳动,都是坐摩托车去。秋季,割下稻谷的时候,都是用农用车去运回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用箩筐挑回来,现在农民进城有客运车,赶集有方便车,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赶集靠走路,买东西得肩挑手提。

劳动

五——七十年代的农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怀孕的妇女照样得出工。劳动方式单一,无论是男是女、体力强或者体力弱都要从事单调、繁重的农业劳动,个人无权选择。这使得农村人的外貌,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尤其是生了孩子的妇女,在艰辛的劳动和抚育孩子的双重压力下,容颜很快衰老,从外貌上看,农村女人似乎只有姑娘、中年妇女、老太婆几个阶段,可以这样说:“农村无少妇。”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逐渐普及,农村人劳动强度大为减轻,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能自由地安排生产, 休息时间大为增多,怀孕、哺育期的妇女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劳动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转向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商品经济思想。现在的农民非常注重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式,就业形式多种多样,有种田、达工、经商等多种选择,充分发挥了各人的长处。

“既出工又带人,一年到头没得闲”

桂阳县黄沙坪镇山下村74岁的雷满翠老人,无论是站立还是行走,都是佝偻着腰,我问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她说:“搞社的时候,为了挣工分,做事连命都不要,既要出工,又要带人,时间长了就成这样的了。”不过,她自豪地说:“那时虽然家庭负担重,但是从来没有超过支(欠队上的债)”

接着,老人又给我讲起了搞社时的事,她说:“搞社的时候,我4点多钟就起床来煮猪潲,6 点多钟出早工,上午出工时候,妇女都带篮筐出工,中午扯了猪草才回来,有时侯刚回到家,还来不及吃饭,又出下午工了,只好拿个红薯就去,甚至饿着肚子去出工。”

“我一共生了7个孩子,又没有老人帮我带人,就背着孩子去劳动,大女儿到了10岁,就没让她读书了,在家带弟弟妹妹。那时候,怀孕的妇女照样出工,有的人白天出了工,晚上就生孩子了,还有的孕妇因为劳动,触动胎气,胎儿夭折了。”

“那时候休息时间少,一年就三天,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平常没有假日,有事请假,最多两天,有病得凭医院证明。妇女要带孩子、洗被子有时会请一天假。姑娘们则舍不得请假,要挣工分,妇女一个劳动日才5—8工分,但姑娘们一年能做到3000—4000分,甚至5000分,怎么做来的?靠加班。比如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割青叶交给队上沤肥,100斤算5个工分,加晚班扯秧、插田挣工分,那时候很多姑娘嫁得晚,要为家里赚几年工分才出嫁。”

“怀孕的妇女象个宝”

75岁的陈娭毑说:“现在怀孕的妇女就象宝贝一样,家里人处处护着她,重活不让干,还想方设法做好吃的、有营养的东西给她吃,哪像我们那时候,怀孕想吃的东西没有吃,还得上山砍柴、煮潲喂猪。现在的女人真幸福啊!”

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七十年代的农村,由于紧张的劳动、匮乏的物质生活,使农民很少有时间、有条件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简单,主要方式是劳动之余聊聊天,正月里砍看戏、一个月看场电影,连环画不仅孩子们爱不释手,大人们也读的津津有味有味。现在农村家家户户有电视机,集市有网吧,还有一些农民家里有电脑,休息的时间也多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了。在思想观念上,农村老人相信命运,年轻人相信科学,认为幸福的生活是靠创造来的。在调查中发现:看电视是农民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还有不少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80后的年轻人则爱上网。由于农村人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很多人爱看书、报。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关心党的农村政策和本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是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

“天天割茅砍柴,哪里有时间去享受文化生活”

郴州市苏仙区荷叶坪乡荷叶村的岁李高凤老人一共生育了6个儿女,家务事多,成天忙的团团转,她说:“那时候出了出工,就是割茅、砍柴、扯猪草,哪里有时间去享受文化生活呢?正月里村子来了演戏的、平常放电影,我让孩子们去看,自己在家里剁猪草、煮猪潲。”

丈夫:“我就喜欢和别人讨论新农村建设”

妻子:“我就喜欢看书”

郴州市苏仙区荷叶坪乡荷叶村的35岁的农民何满生说:“我不打牌,就喜欢在茶余饭后到处走走,和别人聊一聊党的农村政策和我们这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事”。“我认真地从电视上听了胡总书记作的十七报告,里面有许多关心农村的好政策” 何满生还知道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向韩国学习的,每天的新闻连播是他必看的节目。但是他也有许多弄不明白的问题,他要我带些关于农村政策方面的报纸杂志给他看。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关心党的农村政策和本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希望乡镇党委、政府能在集市等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立宣传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张贴出来,让大家学习和讨论。

何满生的妻子张海艳说:“我不打牌,就喜欢看书看报,文艺的、生活的都喜欢看,就是现在书价太贵了。”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很多农村人爱看书报,一本文艺书,从你手上传到他手上,书都翻烂了,还在传着看。但农民们也说,现在反映农村生活的书太少了,书价也太贵了,一本书几十元,舍不得买。他们希望多出一些适合农村人阅读的,价格也实惠的书。

总而言之,农民们都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地指引下,农村发展会更快,农民的生活会更美好!

(工作单位: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