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没上过大学的博士后副市陈林

没上过大学的博士后副市陈林

作者:施世潮 潘祝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更新时间:2013-3-10 录入:zgxcfx
陈林,原籍安徽,出生于1975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会长。2005年4月,浙江省委组织部赴京选拔高层次人才,陈林挂职担任瑞安市副市长。此后,瑞安创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协会,整合体制内外的涉农资源,广受外界关注。2007年11月,瑞安农村合作协会入围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他也被外界誉为以投资银行思维推动公共部门资源重组的金融专家、致力于乡村建设的青年学者。甚至,美国卡特中心的执行主任哈德曼博士称他为“温州的杰弗逊”,而陈林自己更愿以永嘉学派的精神传人自居。  瑞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会长,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学术委员,这是他身上的头衔。他还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经济观察报》年度人物、第二届三农研究创新奖之特别奖,则是去年机构和媒体给他的荣誉。最近他又被提名为2007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  去年10月11日、今年11月6日、12月13日,记者三次采访陈林,为你讲述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博士后副市长的成长之路。

旧书摊的常客

  1975年,陈林出生于安徽六安——大别山区域的中心城市,这块土地英才辈出,三国名将周瑜、清代帝师孙家鼐、左翼作家蒋光慈等都出生于此地。  陈林家乡的小城经济条件在安徽算得上中等,但文化设施条件有限。小时候,除了几家书店和图书馆,陈林更是旧书摊的常客。他发现,附近的一家废纸收购站大有名堂,各大机关单位以及学校、工会的资料室,定期都会处理一些报刊图书,往往就是几分钱、一角钱一斤卖给废纸收购站。他每隔几天都去翻翻拣拣,几角钱、一元钱一斤买回来,如获至宝。其中有些建国前或者文革中的图书资料,现在看来,有些图书还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

  中小学时,陈林的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但由此给他带来了烦恼:老师把他当作先进典型,让他介绍“认真听讲”的经验。实际上,陈林上学一直是不怎么听课的。

  他会读书的原因大多源于家庭教育,由于家里藏书多,每个寒暑假,身为教师的父亲就把下学期的教材交给陈林翻翻看,有时也辅导一下。这样,开学后,他在课内就没有多少可学的了,他大看课外书,也落得逍遥自在。

  没上过大学的博士

  陈林的学历有些“复杂”,这是一位压根没有上过大学的博士,长期坚持自学,又有幸能够得到诸多名家的指点。

  1989年,刚满十四岁的陈林,考入一所令人羡慕的中专学校。这种学校的招生分数线远高于重点高中和师范学校。

  到了中专学校,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陈林更得以自由广泛地阅读,让个性自由发展。为了读书,他主动要求参加勤工俭学,当起了图书管理员,有了近水楼台之便。这种漫无目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反而为他后来成为“杂”家打下了基础。

  当时,同学们送给他的绰号有“马克思”、“博士”等,陈林也的确看过不少马克思的著作,一些非马克思的、甚至反马克思的东西陈林也是照看不误。直到记者采访时,陈林也毫不掩饰他从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吸取到很多思想养料。2001年,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七一讲话,提出要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中央有关部门为此就曾调阅陈林的研究文章,此是后话。

  18岁,陈林中专毕业,对他的潜力抱有厚望的班主任徐老师建议他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不过陈林对实际工作更有兴趣,于是先到基层单位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一边看专业书,一边看闲杂书。后来决定脱产学习,很快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从博士后到副市长

  2004年,对陈林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浙江省委组织部当年年底来京引进博士后,到地方、部门挂职。陈林和清华、北大的许多同学一样,也参加了报名,由于报名人数多,竞争非常激烈,陈林并没有太在意。但一段时间后,通知来了,他参加了面试,谈得也颇为投机,在被征求意见时,考虑到自己已经在基层、部门和院校工作多年,温州更是他的向往。据说有两三个地市对陈林都有些兴趣,但他还是选择了温州。

  过了几个月,2005年4月初的一天,温州市委组织部来电话通知他到瑞安上任了。这顶副市长的“乌纱”来得似乎轻巧。后来他才知道,好几级的组织部门,以及清华校方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

  陈林到任的第二天,刚在办公室坐下,电话铃声响起,是省委组织部的朱处长打来的,问长问短。他说:“果然很有‘组织的温暖’啊,一时感动,摩拳擦掌要干出个样子来。”

  “三位一体”的农协试验

  今年11月,“三位一体”的瑞安农村合作协会入围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瑞安农协是怎样出炉的,又是如何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引起巨大反响的?

  “三位一体”是2006年初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构想。有了省委的高瞻远瞩,再加上瑞安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从而在瑞安率先付诸实践。从具体思路的深化、细化到方案设计与试点推进,则是陈林等人在第一线完成的。

  所谓“三位一体”的瑞安农协,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大因素整合在农村合作协会平台上为农服务,并逐步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其中涉及的部门单位非常庞杂,涉及的学科专业也很多。

  陈林恰好涉足过多个学术领域乃至实践领域,这些领域的问题是内在贯通的。在学术界,往往是搞三农问题的不关心金融问题特别是金融问题的技术层面,搞金融的不关心NGO,搞NGO不关心合作组织,搞合作组织的只关心专业合作社,不太关心综合农协,搞综合农协不去研究现实存在的供销社、信用社和现行农口体制,因而不能给出可能的操作路径。至于合作社、合作协会,从理论到政策、法律乃至会计准则,都有很多研究空白。而陈林恰恰在所有这些相关方面,都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所以省委领导同志说,陈林同志学以致用啊,博士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博士就要到这样的岗位上来,这才相得益彰啊,才能发挥化合作用,当地也需要你,你也需要当地。这个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深入浅出,对历史、对政策的把握,都恰到好处。

  陈林坦言,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党和政府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一路上跑、冒、滴、漏,最后到了基层农民那里已经所剩不多了。对于农协三位一体,有些人不理解,这不见得是水平问题。他们的利益立场已经决定了思维定势。”

  瑞安的改革旨在关注弱势扶助三农,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陈林一己之力可以促成,这显然赢得了当地精英和受惠农民的支持。因此,在文汇报以“博士后市长激起蝴蝶效应”为题报道瑞安农协时,陈林说,“我恐怕只能同意一半,我的确是一只小小的蝴蝶,但瑞安发端的这种所谓的蝴蝶效应,不是一两只蝴蝶所为,而是许多干部群众、许多蝴蝶向同一目标飞舞的结果。蝴蝶而成效应,这更是由全国、全省的大气候和温州、瑞安的小气候决定的”。

选择留温的背后

  据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像陈林这批博士后挂职2年期满后,其所在地党委将根据具体情况和博士后本人意愿进行“双向选择”,如果条件具备,他们有望留在浙江工作。  今年,我们发现陈林多了“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头衔,这也被外界认为是陈林被留在温州的标志。陈林也证实了这个说法:“2006年底,全省现场会在瑞安召开,我本来可以‘见好就收’,作为一个挂职干部,相对超脱,大家相安无事,很容易就混混日子过去了。但我,去年我就说过,我不能有过客思想。省委组织部领导更要求我以1956年推行包产到户的温州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为榜样。”

  他曾和同学开玩笑说:“李云河当了二十多年右派,看来我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啊。”玩笑归玩笑,但改革的艰难,只有陈林自己能体会,他仿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自创了一句:“改革事业三境界:如入无物之阵,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或可达到《中庸》之所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而在去年春节前的一天,陈林去山区慰问困难群众,顺道去了瑞安西部的圣井山,应乡干部之请,他题了一句,“圣井不竭,富思源,贵为民;梦寻千里,身是客,心有灵”。他说这是他当时挂职心境的一种写照。

  陈林眼中的温州人

  陈林对温州的最初印象源于温州鞋。1989年,他在杭州买的第一双皮鞋就是温州产的,花了他将近两个月的伙食费。谁知道,穿了不到一个礼拜,鞋就开口了,那个心疼啊。

  来温州前,温州人给他的印象是爽快、有市场意识。他认识了几位来自温州的同学,都喜欢倒腾点小生意什么的。后来陈林攻读经济学,对于小商品、大市场、家庭工厂、专业市场等这些温州模式的特点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因此他对温州并不陌生。

  在温州工作两年多后,他总结出外界对于温州的三大误会需要澄清:

  其一,说温州人是经济动物——经济上很精明不假,但温州很讲人情,特别是亲情、乡情,以及同事、同学之谊,既自然又实用。温州人最重要的是这些“社会资本”,并使之成功地转化为经济资本。宗族、乡土观念都是中国很传统的东西,在温州保存得更完整更有活力,成为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资源。

  其二,说温州人不读书——其实温州人、特别是瑞安人很重视读书。倒退十几年前,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村,普遍的教育水准都不高。而温州人、特别是从农村外出的温州人,跑得满世界都是,又往往赚了些钱,大大小小的老板,容易引人关注,往往被指原始学历不高。其他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外出人口大多是打工一族,不容易进入公众视线,他们的低学历不被关心。所以,当年的温州人并不比其他地方更加“没文化”。今天的温州人则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只要有机会也很重视自身的学习。

  其三,说温州人不当干部——并非如此。姑且不论正式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更不一定要有什么一官半职,只要是有些公家背景的单位,哪怕是非正式的用工性质,很多人也是“趋之若鹜”。大概是建国后数十年间国家在温州投资甚少,温州没有北方和内地那种动辄数千人、上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仅仅机关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铁饭碗”是极其有限的。过去温州的城里人外出闯市场的比例似乎并不高,城里人大多是“单位人”,都被体制包办了。现在温州的很多家庭家境比较殷实,更希望子女图个安稳,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至于收入倒是在所不计的。

  但是陈林也表示担心,这些年温州人不仅重视读书,而且各种升学机会也很多,那些基本素质稍好的学生再加上努力,比较容易进入国内外各大院校,乃至一流院校。但是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要么不再返乡工作,如果回来也大多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职。因而企业界的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其来源渠道并不理想,甚至还不如早期——那时候反正没有多少上大学的机会,一些禀赋优异的人困顿在地方基层,发奋图强,终能脱颖而出。今后类似于陈林自己这样的成长特例,就不那么容易再现了。

  >>>对话

  一个“无趣”的有心人

  记者:除了工作学习外,你有什么爱好?比如喜欢什么运动,比如喜欢琴棋书画的哪一种?

  陈林:我是一个相当“无趣”的人,就是没有什么业余情趣。我不打牌、不下棋,也不会唱歌、跳舞,更没有什么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专长。不善饮酒,爱喝茶,但是对于茶道也是一知半解。闲暇时,除了散步,就是看看小说。

  记者:饮食上有什么特别偏好?

  陈林:好像还是家乡的徽菜更对胃口。温州重海鲜,一开始觉得过于清淡,慢慢也就适应了。

  记者:学会说温州话了吗?听过瑞安鼓词吗?

  陈林:瑞安话基本还是不过关,有时能够听懂一点儿。太难了!我曾经说过一个笑话,到了温州,觉得自己英语水平提高了,因为总比温州话容易听懂多了。广东话的水平也提高了。

  我买过一些瑞安鼓词的光盘,闲暇时也听一听。

  我很珍视瑞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风土人情。如龙舟活动,这个群众的“狂欢节”。在一些部门看来是个麻烦,总想采取围堵政策,或者简单视之为“封建迷信”。除了个别群众家用自拍的录像,很少有人采取专业手段,去系统拍摄这些活动的素材。我就支持一些研究者、志愿者作了一些采集整理工作。

  记者:由于专业和工作实践等原因,你曾给一群资历、职务都比你高很多的“领导”讲课,在官场,你对享受这种待遇有什么感受?

  陈林:我在校的时候就常给一些年龄、职务较高的学员讲课,不足为奇。我有很多忘年交,不乏党内老前辈,七老八十的大有人在。大家在一起都是平等对话。

  越老的前辈,越大的领导,倒是越容易接受我和包容我。他们往往更超脱、更富于远见。

  无论大领导、小百姓,都要用心去对待。(施世潮 潘祝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