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现代性并没有消除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在现代化浪潮中不仅没有衰微,反而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其关注。宗教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组织上,宗教信仰者组织是社会重要组织之一,是构成社会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世界上宗教种类很多,不同种类有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传统宗教,如佛教和道教是一种出世型的宗教,注重于个体修行得道,其寺院宫观组织系统与周围世俗社区之间联系松散,因而对于社区的影响较弱,远不及一些入世型宗教对于世俗生活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入世型宗教,其宗教组织系统与世俗生活联系密切,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则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信仰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则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天主教社区(又称“教区”),或以教堂或聚会处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基督教社区(又称“牧区”或“独立教派辖区”)。我们能不能就此断言,中国传统宗教与世俗生活联系松散呢?如果我们仅把目光锁定在传统两大制度化宗教中,答案或许成立,但如果我们放开视角,前述判断则明显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中国传统宗教系统中,还有非制度化的“泛化宗教”,如本文所研究的福建村庙文化就是一种“泛化宗教”,它就是一种与世俗生活密切结合的社区性宗教信仰。
福建农村保存传统文化较多,其中,村落中祠堂与庙宇之多全国少见。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庙宇是供奉神明的。福建民间庙宇众多,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有时一个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其庙宇有多个,但并不是所有的庙宇都可以称之为“村庙”,只有具备以下五项条件才能称为“村庙”:(1)有一定的建筑面积的公共场所,(2)场所内供奉的神明是社区神(地方性神明),(3)在社区中有相对固定的信仰人群;(4)每年都有围绕庙内诸神生日所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如聚餐(福餐)、做戏、道场(法会)、割火、游神等;(5)场所内有当地居民自发成立的管理组织。村庙是村庙信仰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区的标志性建筑。本文的传统社区是指因长期定居于此而形成的基于血缘为主要纽带关系的居民区,主要是指农村社区,另外还包括城市中传统的街坊制社区,以及因城市化而由村(行政村)改居(居委会)的城市部分社区。农村社区主要是指乡村自然村落,有时与法定社区——行政村相重叠。因此,在本文中“传统社区”与“村”有时互用,表达同一个概念。
福建民间村庙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性,反映其作为非制度化信仰的非制度性的一面,不过在统计上也有集中性。作者对名称作过随机统计,其村庙来源以“福州道教协会所属宫观救助二号台风袭击地区捐款名单”(《福州道教》2001年第1期,第47页—48页)中所见的70座村庙名称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福州道教》中所见福州村庙名称统计表
庙
宫
堂
境
殿
观
庵
府
台
阁
院
合计
数量
26
10
10
9
8
2
1
1
1
1
1
70
百分比
37.1
14.3
14.3
12.9
11.4
2.8
1.4
1.4
1.4
1.4
1.4
100%
由上表的统计发现,村庙的称谓尽管比较多,不过在以“庙”为尾缀的还是占多数,37.1%的村庙称作“庙”,占被统计的村庙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宫”、“堂”,为14.3%;以下是“境”、“殿”等。除表中所见名称之外,作者在调查还有的庙称作寺、岩、馆、涧等,总之名称很多。从村庙名称的多样性可以透露出一个信息:民间村庙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与村落社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沿海地区,村庙多们于居民区内,而内陆山区因土地较开阔,村庙多在居民区外的村头或村尾。传统社会中,民宅要尽量远离庙宇、祠堂,因为这些地方“阴气”较重,不利于人间生活。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可使用宅基地面积的有限,现在沿海地区,村庙已被周围的民宅所包围。在农村地区,村庙仍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建筑,不与其它建筑相邻,面向总是坐北朝南。城市中的村庙因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限制,大都不能建得像农村地区那样的辉煌壮观。城市中的村庙管理者非常羡慕农村村庙的规模,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没有钱来建庙,而是城市规划部门不允许他们建大庙,所以在城市传统社区中,不得不因地制宜,村庙建筑各有千秋,总体发展趋势是“村庙进高楼”,在楼房中寻找自己的寄身之处。福州市鼓楼区温泉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温泉村有五个自然村,六座村庙,原来地处福州市五四路的东西两测。五四路两侧是福州市金融与商贸中心,这里星级酒店、银行、高档写字楼云集,是福州展示其省会形象的窗口。温泉村到1998年为止所有的民居都拆迁完毕,土地也全部所收购。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有两个自然村拆迁至异地安置(也在市内),三个自然村就地安置。村庙除一个没有拆迁外,四座都被拆迁。村民们在搬入专为他们建设有小区内后,村庙又通过途经得到重建。温泉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村庙也被带来新建的居民区内,不过一半的村庙进了高楼,它们大都又是住宅小区的老人协会的活动场所,村庙外挂有“某某村老人协会”字样的门牌。城内村庙都没有专用的戏台,庙门前的空地就是它的临时性戏台。
村庙的建筑造型上非常注重传统,悬山起脊式架构,紫墙青瓦,这在一片西式楼房占主导的现代村落社区中非常醒目。福建省典型的村庙结构是三开间两进悬山式结构,中有天井,两边通过厢房紧密相联,两边厢房内设有钟楼与鼓楼,构成前厅后殿式建筑格局。庙外还附设厨房、卫生间。前厅主要设施是活动式戏台和阁楼式看台,戏台前和阁楼上都配有桌椅板凳,是村民娱神演戏、看戏和神诞会餐的地方。后殿就是神殿,是神明所住之地,也是村民崇拜祭祀之所。前厅的戏台紧靠庙门而建,多为木制结构,分为左右两部分,这是为了方便进出村庙而设计。中间空出地为过道,与大门等宽,演戏时铺上木板,便是戏台,因而可称为“活动式戏台”。看台设在戏台左右,为阁楼形式,这样可以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平时桌椅板凳不用,都放在阁楼上,这样前厅更为宽畅。传统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妇女看戏不能与男性混坐在一起,所以阁楼看台是专为村中妇女准备中,新社会已没有这种规矩,阁楼上的看台任何人都可以就坐。如果想要悠闲地看戏,只有上阁楼,可以边喝茶边看戏,这样并不影响其它人看戏。福建村庙这种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神共乐”的特征,增加了世俗的气氛,扫去正规佛道寺观的神秘气习。村民们平时常聚集在村庙中聊天,神诞会餐时则神殿内大摆筵席,猜拳行令,不亦乐乎。神诞演戏时,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这说明村庙既是社区宗教活动中心,也是社区娱乐中心。
闽南村庙结构与福州莆田地区的村庙外形有所不同。闽南村庙较低矮,缺乏东北部的地区的高大雄伟,但多的精巧与华丽。庙内外的装饰较多。庙内不设戏台,也不设厨房,戏台多是露天的,位于庙前的广场上的。面积上看,闽南村庙多在
村庙建筑是传统社区中具有多种功能,村庙不仅仅是传统社区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其社区活动中心之一。从宗教学角度来看,村庙为村庙信仰提供一个宗教活动最佳的凝聚空间,能把宗教信仰者、神职人员和各种礼仪活动容纳的凝聚在特定的空间中,这个空间是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的组合体,是开展宗教活动的“圣地”。从传统社区角度来看,村庙同时也是村民们休闲娱乐之地,其神圣性没有制度化宗教那么严格。一个明证是村庙也是传统社区中的老人协会活动中心。福建乡村都有老人协会,它是老人自发组成的,具有娱乐与互助性质的团体,其活动场所大都假借村庙与祠堂,尤以村庙为多。
在福州地区,老人协会活动场所与村庙结合最多。如果村庙同是又是村老人活动中心,则村庙每天都要开放,而且还是早开门,晚关门,成为社区中最热闹的地方。作为社区老人活动中心的村庙,通常里面必备的设施还有电视机、VCD机、报纸、麻将与扑克牌等。另外,村庙内还有茶水供应,茶水通常是一毛钱一杯,续水免费。打麻将与扑克牌是要收场地租的,通常是一张桌子每半天(分上午,下午,晚间)收费5角或1元,这两项“生意”由看庙人承包经营,其收入构成村庙或老人协会收入的一部分。
村庙最主要的社区功能是宗教信仰功能。村庙所供奉的神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都是一种社区神,它们大都是与当地村民有一定渊源关系。村庙神明都富有人性,且法力较大,经常是“有求必应”,保护着全村居民的幸福安康,家庭是社区村庙信仰的基本单位。在传统社区中,村庙通常以它境内所有的居民为其信众,村民有义务也有责任祭拜村庙神明,村庙神明则为其信众祈福禳灾,村民与村庙神明之间建立一种“求祈与护佑”式的响应模式。村庙依托村民的信仰与捐献而存在与发展。村庙信仰共同体就是围绕村庙神明而产生的地缘性宗教信仰团体,有信仰,也有仪式。人与神之间的是通过神职人员、祭祀组织所开展的各种仪式。村民(香客)的信仰方式是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上庙烧香拜神,另外参加集体性的游神、神诞会餐、看戏等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间信仰,本文关注的是村庙信仰的集体性仪式活动。本文将福建村庙信仰的集体性仪式活动概括为四种:聚餐、斋醮(法会)、演戏酬神、游神巡境。集体性仪式上由村庙管委会或轮祭组织出面举办,经费一般由家户自愿捐助。
“民以食为天”,制度化宗教中都有饭食仪式方面的宗教仪式,如基督教国的“圣餐礼”、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等。在福建的村庙信仰中也有饮食方面的集体性活动,这就是“聚餐制度”,其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神诞聚餐的来历大致是这样,村庙神明诞辰,村民需要用丰厚精美的食品向神献祭,仪式完毕,村民们再聚集在一起享用祭神的美食。村庙聚餐通常在庙内诸神的生日时举办,因此一年内不止一次,其中以村庙主神神诞聚餐最为隆重,但多附在其它活动之间,较少独立开展。村庙神诞聚餐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村庙内的社区居民家庭代表的会餐,二是家庭里的亲朋好友聚餐。这两种形态上,福州地区偏重于村庙内聚餐,家庭内亲友聚餐也有,而闽南一带偏重于家户内的聚餐,没有村庙内的聚餐。闽南农村在村庙主神诞辰日家家户户要杀猪屠羊,准备鸡鸭鱼肉敬神,同时发出请帖邀请亲朋戚友光临吃大餐,看热闹(看戏和游神巡境)。
在传统的村庙信仰中,为答谢神恩,求得神灵欢心和庇护,除了给神献上丰盛的祭品外,“演戏酬神”、“演戏娱神”也是一条重要的途经。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祭祀有关。福建民间信仰演戏酬神历史悠久,清代时民间酬神演戏一度达到最高峰,无庙不演戏,每逢村庙演戏,举村若狂。复兴后的村庙信仰,其演戏酬神活动仍保留着,成为村庙集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通常要连续演出三场,是传统社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庙信仰中的演戏活动是传统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大事,需要花钱,也是体现村庙经济实力之时。沿海地区地村庙演戏要比山区多,经济发达地区要比经济落后地区要多。村庙所在社区居民较少,经济实力不强的村庙演不起大戏,经常用放电影来代替。不过,这种情况较少,更多的村庙总是想方设法集资演大戏。
游神巡境就是将村庙中的主神及其待神等抬出来,辅以各种仪仗及娱乐队伍,巡游村庙所在的社区全境。游神巡境也称“游神赛会”、“游神”、“游春”等,它是村庙信仰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仪式规模最大、最为热闹与隆重的集体性活动,可以说是传统社区的“狂欢节”。游神巡境规模取决于村庙所在社区的大小,社区人口越多,游神巡境规模也越大。通常,跨村的联庄庙的游神巡境的规模都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长。小型游神规模约在100人左右,中等规模约在500人左右,大型游神规模约在1000人以上。游神巡境福建村庙信仰活动中的游神巡境源自中国传统民间社会借娱神行乐的庙会,集宗教信仰、民俗与娱乐活动于一身,但同时也是颇受社会争议的一项活动。游神赛会是由村庙组织出面举办,时间多选择在春季或秋季,取“春祈秋报”之意。春季游神主要是增加春节的喜庆气氛,祈祷本年度风调雨顺,万事兴旺;而秋季游神,通常是在村庙主神诞辰之日进行,意在庆贺丰收,感谢神灵庇护。目前,村庙游神巡境活动在农村地区基本上成普及之势。如福建省闽清县是福州地区一个山区县,据县宗教局调查发现,该县400多座村庙中,约有260个村庙有游神活动,约占村庙总数的60%,参与游神的群众达27万人。有的迁移外乡的村民专程回来请神出游,有的受外乡之邀就出现了跨乡镇与地区的游神。
四种群体性仪式性活动的社会功能各不相同,聚餐突出是交际性,斋醮突出是村民与神沟通的神圣性,演戏酬神突出的是娱乐性,游神巡境则既突出了神圣性,也突出了交际性与娱乐性。从仪式规模与社区影响来看,集神圣性与娱乐性一身的游神巡境具有广泛的社区性,在社区中影响也最大。
由上看来,村庙文化对于现代农村社区与某些城市社区来说,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具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心理慰藉功能,而且还具有社区公共娱乐、交际与休闲功能。因而,这种空间是多维度的,村庙就是现代农村社区中的“教堂”、“咖啡厅”、“酒吧”或“戏院”,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构成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甘满堂:社会学博士,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原载《福建宗教》2007年第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