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傅光明: 知青茶庄

傅光明: 知青茶庄

作者:孟庆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07-12-12 录入:lufuxing

出湖北省蒲坼市区南走20公里的羊楼洞,是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茶乡。有个知青茶庄,是20世纪60年代武汉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绿水潺流。茶庄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知青劳动、生活的原貌。茶庄靠近大山,四周是一人多高的青砖垒成一套套房间的大院落,中间是一个大操场。墙壁仍然保存着用大红字刷写着的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主人们把我们引进低矮的小房间内,地面是用水泥铺过的,是当年知青住宿的场所。墙壁上粘贴着各种旧报纸,镶嵌和记载了当年知青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各种照片,照片上,有的和农民一起开垦着荒山,有的为农民教书,有的在采摘茶叶,还有一张知青与当地居民结婚的喜庆场面,仿佛把人们带进了那难忘岁月。据介绍,原来在这里生活的几十名知青,陆续回城了。现在每年仍有人专程带着朋友来到这里看看。回顾过去,真是感慨万千。那题写在墙壁上诗词就是明证。有一首诗是:几回梦里又插秧,累时青菜萝卜香;而今重探下放路,始觉茶乡是故乡。还有一首写的是:茶山多画意,春雨润时情。对茶庄满腔的深情,油然而生。

大垸的周围,有1300多亩面积的茶场。一条条田埂似的剪得齐整而园溜的茶树,如同一条条绿色大蟒蛇,蜿蜒曲折地向高坡和山顶上延伸。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把山岗装点得生机勃勃,气势万千。轻风随来,枝叶蠕动,整个茶园荡漾绿色的大海般的波澜。

茶场所在地原来是一遍荒山,是知青们开辟出来的,形成这么大的规模,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知青们走了,场子实行专业经营,有50多名职工,年收入不到20万元,经常入不敷出,职工年收入不足2000元。2006年,浙江省余姚市浙茗茶叶有限公司的郑奕剑来到这里,他年过四十,长得身材高大、体态结实的中年人,受公司委托购买了知青茶庄茶叶的经营权15年,1370亩茶场,加上两个茶叶加工厂,付出250万元。浙茗茶叶有限公司是个出口企业,收购了知青茶庄后作为自己的分公司,茶叶经过加工后贴上他们的商标,出口到欧美。对原来场上的职工,按工龄一年300元买断,最长工龄30年的得了7000多元。但合同规定,茶叶的生产、加工等工序的劳动仍然以原来企业的职工为主,人手不足的再请临时或季节工人。2006年全场实现销售收入71 万元。2007年实现茶叶总产量5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37。5万元。职工年收入7000元。通过出售经营权,知青茶庄的产量增长了,收入翻了好多倍,职工的收入也增加了。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及出口带来的收益和财富的增加。郑奕剑几乎是长年在这里经营,回家的时间不多。就像当年的知青那样生活在茶庄,工作在茶庄。山还是那座山,茶还是那样的茶,从城市来了新的经营者,采取了不同的经营和销售方式,正在逐步彻底改变原来落后的面貌。

知青茶庄,就像一座博物院似的引人注目,来到这里,回顾当年知青的历史,抚摸岁月的沧桑,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可能预料,它极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亮点。我不由想到毛泽东主席原来说过的那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的,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的有现代文化、有现代科技、有现代经营头脑的人材来到农村,支持农村,服务农业。

作者傅光明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湖北省财政厅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兼职法律硕士导师 省作协会员、省监察学会副秘书长邮编430071武昌中北路省财政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