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李远行等: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李远行等: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作者:李远行 陈俊峰 宋雨洁 文章来源:湖湘三农论坛组委会授权发布 更新时间:2011-3-8 录入:于垚平

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已成为国内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旨趣,其中针对省域和市域进行的实证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所研究区域的城乡关系,加深对其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认知。本文即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通过选取若干测量指标,测评安徽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安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测评指标的选取

从既有研究来看,对城乡一体化测量指标的选取方法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城乡一体化看作城镇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相互融合并趋于一体的过程,为准确地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需要对各领域进行指标设计并构建比较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但是由于所选指标多,容易造成互相交叉,影响结果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学者们选取的指标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对于结果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另一类做法的基本思路认为,大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可以“精选”具有概括性与解释力的若干指标来进行测量,这种做法虽然无法详细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具体状况,但是能够满足考察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需要,同时数据可得性高,处理简便,而且便于对不同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本文采用第二类方法,选取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四个指标来进行测量。

城镇化率反映城镇发展程度以及对区域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城镇化率越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

二元对比系数主要说明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可以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以及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这是目前用来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之一。二元对比系数越小,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即城乡经济二元性越大,反之则反然。该系数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通常总是低于1,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0.31-0.45之间,发达国家的一般在0.52-0.86之间,在实际生活中二元对比系数只要接近1,二元性就将消失。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直接反映,也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该系数的变动区间为0~1,小于0.5,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介于0.5~0.8之间,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大于0.8,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相对应,该系数主要从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消费)角度来反映城乡社会一体化程度。小于0.02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一致;介于0.025~0.05之间,生活质量基本一致;介于0.05~0.1之间,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大于0.1,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考察安徽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本文对近十年来安徽的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进行了计算,并给出相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见表1)。

表1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指数(2000-2009) (%)

年 份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城乡一体化

指数200028.022.536.58.335.0200129.321.935.69.235.2200230.722.135.14.336.3200332.020.731.41.836.3200433.523.333.23.637.7200535.523.031.21.838.5200637.123.630.30.839.4200738.726.230.93.640.6200840.527.732.33.342.1200942.127.032.01.342.8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各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00%;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1.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加快。

从表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安徽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稳定上升态势,2009年比2000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比较大。这种增长主要来自十年来安徽城镇化水平的较快提高以及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的快速下降,前者提高了14.1个百分点,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左右;后者下降了7个百分点,达到1.3%,小于2.5%,按相关经验判断,2009年安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趋于一致。

此外,二元对比系数在十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这是安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缓解的重要标志。与户籍改革和农村劳动力流转相关,十年中安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这都表明在这一时期安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正在不断加快。

2.从横向比较来看,目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依然相对较低。

表2 200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城乡一体化指数比较 (%)

省(市)城镇化率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城乡一体化指数上海87.516.442.74.361.6浙江57.622.140.71.649.7江苏54.320.839.43.447.4广东63.414.332.411.246.8福建49.926.534.45.846.1山东47.617.834.64.542.7江西41.432.536.57.744.0安徽40.527.732.33.342.1湖南42.128.032.611.342.0湖北45.220.735.49.742.0山西45.111.731.25.239.1河南36.018.133.73.537.5全国45.719.430.25.841.5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09年统计年鉴与2008年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由表2可见,2008年安徽城乡一体化水平低于江西,比全国略高,与东部地区比较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在于安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2009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2.1%,比全国的46.6%低4.5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09年,安徽二元对比系数始终在0.20-0.28区间徘徊,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突出,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0.31的最低水平,这说明安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较大,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

更重要的是,近十年来,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只有32.0%,比200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13倍,2009年安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8792.1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却仅仅增加了2569.7元。近十年来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安徽二元经济结构的又一重要表现。

3.城乡一体化水平地区差距明显。

从地域角度看,安徽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以2008年为例,从城乡一体化水平来看,可以将安徽17地市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地区,合肥,其城乡一体化水平已超过50%,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第二类地区,铜陵、池州、淮北、淮南、马鞍山等,城乡一体化水平介于45%~50%之间;第三类地区,宣城、安庆、芜湖、阜阳、巢湖、蚌埠、亳州、宿州等,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40%~45%之间;第四类地区,黄山、六安、滁州等,城乡一体化水平在40%以下。其中,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合肥市比最低的滁州市高16.2个百分点。可见,安徽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差距较为突出。

4.部分地区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拐点,但整体转换难度较大。

日本经济学家大川一司曾指出,一国从低收入状况向中等收入状况过渡的阶段,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将会下降,只有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相当的水平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才会渐渐上升,他称这种现象为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U型现象。这种规律也可以说明二元对比系数的演变趋势。根据该观点,合肥、铜陵、淮北、马鞍山、芜湖等地区正处在或接近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U型底部,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正在进入发展的拐点阶段。伴随着这些地区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二元对比系数进入上升区间,如果能及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淮南、安庆、宣城、蚌埠等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则可能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加剧过程后再进入缓解阶段,其城乡一体化水平也可能出现较快上升而后缓慢提高的过程。池州、巢湖、阜阳、亳州、宿州等二元对比系数均在32%以上且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缓慢,这些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将经历较长时期的加剧过程,这很可能会影响其城乡一体化水平。六安、滁州和黄山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和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较大,表明其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难度很高。

安徽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结构转换难度还表现在城乡之间社会文化生活水平方面。2000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比农村高出363.16元,高3.5倍;2008年,则高出865.3元,高3.9倍。这说明在这期间安徽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也反映出安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三、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建议

1.深化对当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950年代初步形成并在后来不断固化的城乡二元体制直接建构并维系着城乡二元关系结构,因此实现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必然要求打破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体制创新是当前安徽城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诸多体制改革中,以下五个方面可能更加迫切和重要。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将户口与利益和资源分配相分离,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向城镇户口转换的限制和门槛,采用户口登记备案制度来代替户籍审批管理制度,尽快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针对当前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问题,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三,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依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晰产权,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逐步放开一级土地市场,允许农民依法自愿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现实问题而言,应巩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进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居民等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后,改革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建设一批就业创业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转移就业基地。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平竞争、同等待遇的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允许并扶持一批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民间组织。

2.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安徽城镇化水平及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一是缺少城乡资源双向交流的通道,二是缺少承接容纳城乡资源的结节性空间。二者实际上都指向如何构建相对合理的城镇体系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加快安徽城市群(带)建设,快速推进“合六巢”省会经济圈、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建设步伐。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推动原有城市扩容和新增城市建设,也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容积率。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的生产要素集聚和城乡资源优化组合,搭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与交流通道,形成区域空间的多元增长极,并为农民和返乡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就业创业与安居环境,将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与融合。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与有机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目前安徽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空间狭小,就业承载能力有限。要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安徽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强化城乡产业的内在联系。当前和未来推动安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既能推动城镇工业化进程,也能带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应加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劳务经济、园区经济。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群,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县(市)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试点,充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4.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过程。在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观照下,城-镇-乡互为新的战略发展空间。推动城乡互动式发展必须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进行统筹安排,推进城乡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管理等要素双向融合,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政策措施、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良性状态。城镇化应包括农民不离乡的“就地”城市化,应着重加强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农村电网改造、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农民在农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

李远行系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俊峰系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宋雨洁系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