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资金互助社到综合农协的发展
---以梨树县农村资金互助社为案例(假说)分析
姜柏林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平监管分局
次第东风三月来,梨树万顷竟开怀。报春一蕊争先放,不尽繁花遍地开。2007年3月9日,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先生在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庆典上所贺的双关诗。从诗的寓义上讲,中国银监会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经过三年的试点,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梨树县新型农民信用合作组织不断发育和成长。2010年3月17日,吉林银监局又同时批准梨树县小宽镇普惠农村资金互助社、梨树县小城子镇利信农村资金互助社、梨树县十家堡镇盛源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家机构筹建。至此,梨树县共有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获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这意味着梨树县农村资金互助社已经次第花开连片发展。通过这一县域样本我们能够清楚的描绘出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县域综合农协发展方向。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什么会遍地开花
梨树县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次第花开,这不仅具有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社会共同属性,同时,也是政策阳光先行普照所惠及的结果。那么,梨树县农村资金互助社扎根连片发展,是否意味着中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会遍地开花呢?很多人会有这方面的疑问,但笔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察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是不难得出农村资金互助社将会在中国遍地开花的。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需要重构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自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以来,农村集体性的“统”的生产关系不断退化,事实上只有家庭经营这一个体性的生产关系形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体性的农户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常性的被市场反作用从而承担市场最后风险人角色。这种农户小生产和社会资本性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矛盾,集聚了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需要重构新型的集体性的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重构农村生产关系,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有三种:一是以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如人民公社体制;二是以产品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如各类专业合作社;三是以资金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如农村资金互助社。我们通过排除法分析,以土地财产重构农村生产关系不仅操作技术难,而且成本较高,不符合目前的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以产品重构农村生产关系,会经常受到市场的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的制约,生产关系组织形式难以稳定发展;以资金联合重构农村生产关系,不仅最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而且成本低、易操作、可复制、广覆盖,是现代农村生产关系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笔者可以判断,我国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主体是农村资金互助社,也就是说,村村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才能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打破城乡二元融资结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促使国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众所周知,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农民,只有农民有了消费能力,国家才是正真的富强。而农民要想富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融资结构,建立新型的城乡融资体制,也就是必须重构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农户+农村资金互助社+大型银行体制模式,即通过大型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批发资金将城市资金返回农村,保持农村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启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支出,一方面带动国民经济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促进农村生产组织化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小农户和大银行的市场交易矛盾,迫切需要农村资金互助社做金融市场中介组织,才能建立起城乡资金融通新体制,才能打破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资金融通瓶颈,建立起城乡互动的金融融资体制。
解决社会二极分化,需要重构金融资源分配制度。由于初始条件下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合理,必然加速社会两级分化,橄榄型社会结构就难以建立起来。诸如,长期以来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流入,西部金融资源向东部流入,社会金融资源向少数企业和集团流入,造成了农村和城市、西部和东部、多数人和少数的收入极化效应。这种金融资源配置必然集聚社会矛盾,现在已经到了炽热化的程度,再不加以调整,就会构成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极大危害。而在改变经济收入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内部的少数人与多数的差距,就必须在政策上从调整金融资源配置上着手解决问题,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政策措施。房地产只所以能够疯狂,股票市场一夜可以造就数百个亿万富翁(或者是成千上万的破产者),皆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所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国家经济制度的危害,必须进行彻底的金融制度改革。而这种金融制度的改革最直接最有效最能体现社会金融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就是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把合作金融的权利还给农民,促进社会初次金融资源的合理公平的配置。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以来,社会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存在着两种比较典型的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虽然是微型金融组织,但将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信用组织联合体,发挥着配置社会金融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种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仅是微型金融组织,只能起到拾遗补缺作用,难以有成长的空间,更有人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将会被市场淘汰。笔者是前一种观点的坚定支持者。
农村资金互助社走向联合是金融组织的一般规律。任何的金融组织都没有孤点存在的,如果是孤立的存在,就会被市场推向流动性(资金过剩或短缺)陷进,这是从事金融事业的人都能知道的简单的知识。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型银行有系统内调济、同业拆借、资金市场、人民银行再贷款等多个体系支持其流动性稳定,这是一个金融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要的条件。假设,一家金融机构没有这种体系支持,出现金融波动(比如通涨预期加强),即使在金融资产良好的条件下,一夜之间就会将金融机构挤兑破产,停业关门。同样,这种金融规律适应于农村资金互助社,也需要有相应的流动性支持体系保持其生存发展。中国银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安排了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向银行融入资金,但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农村资金互助社还获得不到银行机构的流动性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选择联合发展,通过建立联合组织,来调济资金余缺,保持流动性合理安排。梨树县获得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成立4家机构,为这种农民自金融组织的联合提供了条件。
农村资金互助社走向联合是节约社会监管资源的需要。农村资金互助社只有在县域村乡社区内发展起来,才能构建完善的自我朋务体系。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受到银行业监督管理资源制约,如何打破监管资源约束,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发展,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从理论上讲,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是依靠社会自由的人们对法律的自律,同样,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也必须建立在有自律规范行为的组织上的,这就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联合组织。从世界的合作金融实践看,此类合作组织是需要三级联合的—县域联合—区域(省级)联合—全国(中央)联合。从梨树县样本看,发展县域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组织条件基本具备,只要政策支持,加快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管理规定(章程)和审批组建指引法规出台及加大市场监管准入,就可先行完成县级示范,从而带动全国县级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的发展。从监管上讲,二级联合社可以协助监管机构对基层社的监督管理,从而减少监管资源瓶颈约束,以适应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需要。
农村资金互助社走向联合是国家扶持三农的需要。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必须调整传统的以项目和产品为核心的扶持政策,而要调整到以扶持农民信用合作组织及其联合体系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金融工具更好的配置社会资源,改变初始条件下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制度问题,促进金融资源结构性调整减少两级分化。例如,近三年以来,生猪价格大起大落,国家对生猪项目扶持就会产生双刃剑,照顾了城市顾不到农村,扶持了大户就会打击小户,这样就造成了两难选择,只能顾头不顾尾,政策支持效果难以体现出惠民效果。如果通过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发展,就会通过金融工具促进农民生产的联合,从而改善国家扶持三农方式,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能力和效果,熨平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曲线,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什么要发展综合农协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将在中国遍地开花,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级联合组织也将在法律的规范下得到健康发展。这个判断是基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社会两级分化矛盾的社会政治经济国情下得出的必然结论.那么,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其联合社组织建立起来后,中国的合作社道路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农村合作经济道路,即综合农协组织模式。所谓综合农协,笔者定义为,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事业服务的合作性经济组织及其自治性协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农协是家庭职能的社会化放大,即要完成生产、流通和消费,又要支持教育、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经济性的联合组织。建立综合性农协必须立足于社区合作和信用合作,这是建立综合性农协的两大支柱。笔者所要论述的综合性农协是建立在社区信用合作基础上的,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提示。如何实现笔者所期盼的综合农协呢?(笔者用假说来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规律)
假设条件是农村资金互助社县域联合社已经建立起来,笔者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协会必然要发展成综合农协模式。
农村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需要综合农协组织机制保证。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同样现代农村经济也需要构建以农村金融为核心的经济组织体。农村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是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的根本要求。以农民为主体的县域合作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县域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农村资金互助社能够有效的将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关系调整为合作性的集体所有的社会化生产关系,从而实现金融资本与农户小生产相结合,能够有效的促进小生产者现代化生产要素的成长。通过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能够将村乡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起来,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这里以梨树县为例,假设梨树县365个村均发展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按村平均户数为500户,户均储蓄资源2万元计算,那么每个村可利用金融资源是1000万元,县级联合社可形成36.5亿元的金融资源总量。这样的金融资源总和,将直接促进农村流通领域的合作发展,比如,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可代表各社对外集体采购农业生产资料,不仅能够实现集团性采购,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通过银行信用联合促进商业信用发展,从而发展现代流通业。再如,每个社出资100万元(村户均2000元)办农产品加工厂(比如饲料加工),可自筹资金为3.65亿元,银行按4:6比例贷款(这里未考虑财政产业项目扶持),那么,就是10亿元以上投资的大项目,在治理结构上,由联合社控制,产权成员社所有,委托社会有信托责任的职业经理人经营,所产生的增值利润就会通过各社的投资额和交易量返还给各基层社,各社再按照社员投资与交易量计到个人帐户。这样通过综合性农协完成了农村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合作制的工商企业就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现代的农业经营组织。
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需要综合农协体制保证.
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能惠及到社会事业发展上来,是没有质量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发展综合农协,能够有效的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能够使经济促进社会事业,社会事业保障经济良性发展。如通过上述的合作制工商企业所产生的增值利润,提取出社会事业发展基金用于社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支出,就会降低生活消费支出,提高生活质量。以梨树县为例,按户均年消费12000元计算,通过综合农协体制服务,可减少市场中间环节,节约消费支出10%以上,即户均可节约支出1200元以上,全县农户共可节约支出2.19亿元,如果转化成农村医疗保险,人均300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的医疗统筹国家与个人总和还不到200元支出;再如,通过合作制工厂将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增值利润50%转化成社会事业支出,会再造梨树县的一个财政,将极大的促进社会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综合农协体制增加社会事业支出,必然降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从而将生活储蓄转化成对合作社的投资,进一步促进合作制现代企业的发展,形成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综合农协道路。
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需要综合农协制度保证.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政治。对于发展综合农协,长期以来属于政治禁区,这主要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变革的担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农村只有走合作道路,发展综合性农协,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才能构建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勿庸讳言,自包产到户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个体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不断激化。市场和上层建筑不断的强化对小农的反作用力。社会资本性企业不断依靠组织资源加强对小农户的市场剥夺,上层建筑以土地财政和扶持资本性企业为核心,不断挤压小农生存空间。这些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从量变到质变了,必须通过变革农村生产关系来调整小农户与大市场和个体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通过综合农协制度,整合小农户的社会资源,提高其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及时变革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建立起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是中国社会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是国家推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制度安排。(2010年4月12日于吉林四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