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福兴
当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与夏日的酷热交相辉映。数十万大学生把青涩的青春与火热的心押向农村,纷纷加入大学生村官选拔队伍,在黄土地上寄托玫瑰般的未来,争做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行以来,不仅给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勃勃,也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也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一种制度的实施,不能只顾眼前的热闹,而要考虑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要防范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消除给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带来的后患。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我们在大唱赞歌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思考,谨防大学生村官变味。
首先,谨防名字变味。大学生村官的称谓,尽管我们在许多地方都用引号,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说,这是极为不严肃的。我国宪法和村民自治法规定,村民实行自治,村里没有“官”,因此,叫大学生村官尽管形象和有特性,但是,不符合法律的正式规定。特别是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叫村官容易引起他们的误解,产生心理误导。如果大学生从开始就错误地意识自己是“当官”了,这样容易引起大学生们的官本位意识,难以引导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和良好的心态与农民交流。对于社会来说,把大学生基层锻炼称作“村官”,人们就会误解,以为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只是暂时的锻炼和镀金,他们是上面派来的“官”,迟早要走的,对大学生村官没有长久的认同意识,更不把他们作为平等的村民对待。于是,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农民之间无声中就产生了交流的隔阂。
其次,谨防变为曲线就业。大学生村官是一种培养基层干部和锻炼中国未来一代年轻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能理解为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策,也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想当村官但又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如果把应聘大学生村官作为就业的避风港,这样于己于国家于农村都没有意义。大学生村官网有一项关于2009年到期的北京大学生“村官”去向的在线调查,1437位被调查者中,选择续签、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只占12.87%。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当了几年村官后,真正喜欢农村的并不多,大学生村官难以与农村磨合,大部分最终还是要跳出农村,重新寻找职业。因此,如果大学生们靠当大学生村官曲线就业,最终要走入就业的弯道。
再次,谨防好奇冲动的轻率。到农村去做大学生村官,必须能够吃苦耐劳,还要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心底里要装有农民,思想上要准备做一个新型农民。因此,首先必须熟悉农村,要适应农村生活。对于广大城市生长的大学生,选做大学生村官尽管刺激,但是到农村去不一定能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更不用说适应农村的艰苦劳动。事实上,农村不是很好“玩”的地方,农村青壮年农民都去城市当农民工了,作为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必须慎重考虑,谨防因为好奇冲动而轻率做出决定。大学生村官不是去“农家乐”玩儿,呆三年是要干三年农活的,要有思想和体力的准备。
第四,预防大学生村官引发社会问题。大学生村官尽管有中组部等部门的文件,但是,文件是要随着时代发展经常变动的。大学生村官是一新生事物。当前,各地的做法各不相同,甚至有点乱,短期倾向相当严重。尽管这近中央12部委出台了《长效机制意见》,但是,各地的操作也不尽相同,难以统一。过去,我们在教师少时招聘民办教师,在乡镇缺人时招聘合同制干部,最终是“请客”容易,送客难,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遗留问题。因此,要及早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拨与退出机制,防范大学生村官引发新的机构膨胀和其他遗留问题发生。
最后,谨防大学生村官一厢情愿。对于大学生村官,国家要让大学生与村集体组织进行双向选择,而不能由国家一厢情愿地下派。如果国家下派与村里的需求不相符合,就不便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因为这不仅违反了村民自治原则,也不利于大学生融入村庄。要实行大学生村官的准“雇员制”,对于条件好的村庄,可以由村庄自己出钱雇请,对于条件差的村庄,大学生村官待遇才由国家给予补贴。此外,可以考虑大学生村官的户籍迁移制度,让优秀的大学生成为村民,引导大学生村官增强驻村的使命感,谨防在大学生村官制度上投机取巧。
中组部会同中央12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简称为《长效机制意见》)。《长效机制意见》明确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制度,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种出路。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长效机制意见》以其高层权威性为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发展立下了规矩,也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者: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