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韩国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上每家子女日趋减少的趋势,农村偏僻地区原有的一村一校因适龄儿童和学生锐减而停办,目前这种农村“废校”达3016所,其中有1/6被闲置。如何将这些“废校”再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成为韩国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紧迫课题,韩国“废校”再利用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废校” 再利用
韩国政府为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自从1948年以来强力推进以扫盲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山区、渔岛等偏僻地区也纷纷建起了中小学。然而自1960年以来,随着韩国实现农村城市化、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居民进城转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趋势,这些偏僻地区原有的学校因适龄儿童和学生锐减而停办,成为目前韩国农村教育一大难题的“废校”(1)。韩国政府及教育部门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正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采取有效对策,力求变“废”为“宝”。可以说“废校”再利用不仅是韩国教育界的现实难题,对正走向现代化的我国来说也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废校”现状
2007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预测分析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在今后10年内将减少40%,尤其郡(韩国的道相当于我国的省,道下的郡,相当于我国的县、市行政区划)及郡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这种人口与学生减少现象加剧而更显突出,适龄儿童将减少50%。(2)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还公布:目前韩国全国有这种“废校”有3016所,其中2457所(占总数的81.2%)被租赁或拍卖使用,其中被拍卖1430所,占再利用学校数的58.2%,而其余占“废校”总数18.8%的559所还处于无人问津而被闲置的状态,这种状况在远离大中城市的全罗南道、忠清南道更为普遍。(3)
因当初在韩国农村建校用地是村民所捐赠的,然而在现实拍卖时可能优先考虑谁来购买和购买者的需求,很少考虑用地捐赠者的立场和感受,更谈不上将拍卖后的效益返还给这些村民。目前在韩国被租赁的850所“废校”占再利用学校数的34.6%,尽管其中大部分用于教育、培训和食品工厂,但同拍卖“废校”一样,当地居民主动利用和收益的情况却不多。因此,当地居民和政府有关部门常常发生纠纷,拍卖、租赁后的“废校”又不得不返还给村民的情况时有发生,占总数1.1%的32所“废校”已经被收回。(4)
如果政府对农村“废校”现象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将后患无穷,其理由是:一是学校位于农村中心区域,是青少年常常聚集交流与活动的场所,具有农村文化、教育、历史、公益等综合功能,如果放任不管,容易成为青少年放任、发泄、颓废甚至犯罪的场所。二是加大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最显著的地方体现在于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如果学校这一功能被荒废、丢弃,最受直接影响的还是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会加剧农村离弃、荒芜的消极现象,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农村的荒芜是从学校的荒废开始的。三是学校这一文化、教育的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国家和农民都是很大的损失。
二、“废校”再利用的成功实例
在韩国“废校”再利用的成功实例不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整理和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新闻媒体也多有报导,这些实例有如下主要类型:
1、面向城市服务型:这种类型的最大长处和吸引力在于地处城市郊区,交通方便,内容丰富适宜,当日可以返回,适合于城市居民举家来访和游览。再利用的主要项目和内容是:(1)青少年或家庭活动节目;(2)被疏远阶层的文化需求项目;(3)市民文化体验项目。江原道江陵市王山分校(音译)利用“废校”办起了“王山雕塑公园”,展出国内外著名作家、画家的雕塑、书画作品。(5)农村文化体验设施显然与城里不同,具有自然仿真效果,如在城里因噪音和场地所限很难实现的自然体验项目。还有体验民俗、工艺、表演、休闲、讲座等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着城市居民踊跃来访并参与活动。有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陶瓷文化中心”,传统工艺和文化感受,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访,每年来访游客有6万之多。(6)
2、文化福利型:不管是城郊还是偏远山区,有鲜明文化展览特色的“废校”再利用最有生命力。1996年,全罗南道谷城郡(音译)的一所村校利用“废校”办起了当地农机具和生活用品的历史文物展览馆,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庆尚南道密阳市月山村办起了“密阳戏剧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戏剧文化村。学校成为剧场,学生宿舍变成观众和游客的餐厅和休息游玩场所。有的村庄办起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画家村”、“创作村”。2001年,京畿道平泽郡教育厅投资18.8亿韩元,利用“废校”办起了全国最早的幼儿专用的体验实习场所,道教育厅计划进一步改造成面向全道(省)的幼儿实习基地。全罗南道瑶安纳村(音译)利用“废校”办起了养老院,更多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文化、体育、娱乐、养老等福利设施,提高知名度,吸引全国的游客。(7)
自2010年,韩国文化部将启动利用“废校”作为小规模文化艺术、教育、创作的场馆,投资360亿韩元,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承担50%。在目前有再利用价值和可能的310所“废校”中,再选出60所,根据当地文化特色、生活特点和总体设计安排,选定文化设施项目。对这些选定的每一“废校”政府将支援6亿韩元,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承担50%(8)。
3、农村旅游业型:仁川市江华郡一所村校利用“废校”办起了“草甸研究与培训中心”,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70家单位4.3万人参观和利用。有的村庄办起了周末农场,让来访者亲自体验有机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品尝。有的村庄利用“废校”办起了有机农产品销售网站,实行会员帐户制度,提供多项优惠服务,节假日还免费提供当年的新大米等。有些农产品加工公司租赁“废校”办起了葡萄、传统豆腐、米醋、泡菜等加工厂,原材料取之当地农产品,展现当地农耕文化的魅力,综合效益也不错。(9)
4、经济发展型:更多的农村利用“废校”办起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设施。江原道华川郡(音译)土雇米村在道政府教育厅的支持下,以郡政府先购买再租赁的方式交付村里使用,解决了久拖不决的难题,收效显著。2002年,庆尚北道义城郡郊村(音译)的56名村民投资1.8亿韩元收购分校,办起了“农村体验学校”,还得到当地政府的2亿韩元的支持,每年的收益还根据村民的投资比例分红。同年,全罗北道能吉村(音译)成立“营农组合法人”,收购“废校”办起了“山区体验学校”。该村村长感慨万分地说:这收购和租赁有天壤之别,租赁的束缚太多,而收购后对“废校”翻修和改造都变得顺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十分有利。(10)
三、“废校”再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废校”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那么“废校”再利用更是这一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新生事物,存在问题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客观、正确分析、应对和解决,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加以改进和完善。(11)
1、现行政策与实际距离:韩国现行的不少地方教育政策法规,尤其道(省)教育厅的政策法规与实际情况还有不少距离,限制条款颇多,可操作性比较差。如“废校”用于当地文化、福利设施不得超过10年,用于发展当地经济或商业用途更有诸多限制与门槛。
2、学校的功能地位:农村学校一般处于村街道中心区域,具有农村文化综合设施的功能和地位,是当地居民相互沟通、交流与生活的空间,具有文化示范、辐射与传播作用,学校还有历史印记,使人缅怀童年成长过程,体现地域文化、历史、心理特征,因此,“废校”作为当地社区文化、终身教育等公共场所是可取的。
3、当地居民的需要:对当地居民来说,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因此想再利用“废校”的初衷和动机多出于此,即使是当地居民,对租赁或购买者来说,这种市场化直接利益和学校原有功能地位有相违背的地方。
4、操作难点:对学校的放弃和闲置是效益最低的做法,而拍卖当然会有最佳效益,拍卖效益远远超过租赁,但拍卖也不是万能,还要处理好市场效益与当地居民的接受心理。租赁时间一般在1——3年,租赁期终结后承租方还要按时撤出后维修,这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诸多阻力和拖延。
5、需要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废校”没有足够引起当地居民的热情、关心和参与,主要原因在于“废校”再利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学校和教育的社会公益功能,没有和村民的实际利益紧密结合,即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使可以举出很多“废校”再利用的成功实例,但与“废校”总数比还微不足道,还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发挥作用。
四、对 “废校” 再利用的社会反映与评价
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对“废校” 再利用的评价不一,正面评价是:(1)“废校” 再利用,只有在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时,才能显现其正面、积极作用;(2)当地政府教育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通过转变职能,改善规制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关心、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时,“废校” 再利用的工作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3)即使村民积极参与,也要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管理等多种方式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4)即使明晰了产权关系,也要根据当地资源、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制定发展计划、内容和形式,并因地制宜、适时调整、不断完善,使“废校” 得到更好的再利用。
社会各界在充分肯定“废校” 再利用工作的正面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其负面消极作用和影响:如有的学校所处位置地价昂贵,学校建筑物也水涨船高,没有人敢购买或租赁使用,相反,有些偏僻山区、渔岛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太差,也无人问津。这些偏僻地区的学校可以由政府作为国家生态旅游公园和资源开发利用。还有些收购者或租赁者只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违背政府规定,超出使用范围,如经一番改造后暗中开“桑拿浴”,被人发现后,再被收回。对此,社会各界呼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废校” 再利用工作。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废校’资产再利用促进特别法》,使这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二是以当地居民为再利用主体对象时,保障当地居民拥有收购和租赁的优先权,收购优先于租赁;三是放宽对长期租赁、无偿租赁和降低租赁费用等管理的限制(12)。
教育科学技术部认为:在“废校” 再利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农林水产食品部等其他部委的关注与支持。农林水产食品部表示:积极鼓励和扶持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废校” 再利用的工作,服务于农村旅游业、文化、福利、休养、养老等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要和发展。在韩国,农村振兴与发展工作,如农村旅游业、食品安全都由农林水产食品部负责实施和管理,即使是农村教育也积极参与和配合,如免费提供农村基础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服务等。当地居民的呼声则主要反映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即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用江原道土雇米村村长意味深长的话说,比起其他因素,道(省)教育厅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态度,支持农村利用“废校”来搞活当地经济显得尤其重要(13)。专家、学者则呼吁“废校” 再利用既要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公益功能,体现公共服务职能,又要获得比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的发展。
*发表于《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8月合刊),82——84页
参考文献:[1][2][11][12]. 具正民.农山渔村废校活用方案[N].《江原道民报》.2008——10——14[3][4][10][13].农村废学在利用先进事例[EB/OL].韩国MDESIGN网站: http://computer.isfreeweb.com/zbxe/4643/2008——10——08[5][9].农村废校复活[N].韩国《国民日报》社会版.2002——10——27[6]涂善民.废弃学校的华丽转身. [EB/OL]《韩国新闻》网站:http://www.newshankuk.com/2009——01——07[7].废校,开放的空间,华丽的变身(上、下)[J].《周刊东亚》(韩):第253号.2000——10——05[8]. 具英日.将“废校”改造成村民会馆,作为文化空间利用[N].《农民日报》(韩).2009——01——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