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是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现代农业是效益农业,必须走精品发展之路。近年来,宜都市围绕“精”字做文章,积极发展精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加快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精益产业,促进农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自身特色,培植市场亮点。近年来,宜都市围绕“果茶建板块、畜牧建小区、水产建片带”的思路,优化基地布局,形成了沿江地区以宽皮桔类为主、丘陵地区以畜牧为主、山区以优质绿茶为主、库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格局,建成30万亩优质柑桔、7万亩优质茶叶、100万头生猪、18万只山羊、320万羽家禽、1万吨清江鱼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人平出栏2头猪,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宜都市已成为全国“柑桔之乡”、中南五省最大的波尔羊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
二、精确标准,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生产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生产,必须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产品管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近年来,全市从制定完善柑桔、茶叶、水产品等6大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管,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入手,加大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力度,全市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44.86万亩,优质农产品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柑桔优质果品率、名优茶比重分别达到75%、45%。
三、精细管理,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精细农业必须针对不同的农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精细培育,做到精细品种、精细栽培、精细分级、精细加工、精细包装、精细销售,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全市着力实施“优势产业促进行动”,大建种植示范园,大兴养殖示范区,引导农民精细管理,提高效益。先后建设柑桔百亩精品果园、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万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建设千亩有机茶高产高效示范园、优质高效山羊养殖小区、清江鲟鱼、鮰鱼育苗繁育基地。柑桔百亩精品果园通过精细管理,取得明显收益,园区柑桔总产达到500万公斤,其中精品果300万公斤,占园区总产的60%,平均单价10元/公斤,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增加收入1500万元。2008年在狠抓四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由集中办样板向分散抓示范转变,各乡镇处分别建立了1个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共建设精品果园9个、高效茶园3个、新品种园1个,示范面积1500亩。2008年全市柑橘面积达到28.7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比上年23万亩增加5.3万亩,增长24.8%;柑橘总产达到34.7万吨,比上年23.4万吨增加11.3万吨,增长48.3%;平均亩产达到1735公斤,比上年增长26.1%。2008年宜都市被命名为全省水果大县(市)。同时,以清江鱼为主的淡水养殖业异军突起。该市现有放养水面5万亩,其中清江库区网箱9600多个,年水产总产量10028吨,年产值1.5亿元,其中鲟鱼、鱼回鱼3000吨。
四、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由原料型向商品型转变,实现加工工业化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专业特色不断显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新局面。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58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5家,拥有国家、省、宜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2008年实现加工产值80亿元。丰岛股份宜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省丰岛实业集团投资兴建的,被评为国家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级和宜昌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柑桔桔瓣罐头在国家食品罐头行业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产品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际市场畅销。企业对宜都及三峡地区的柑桔产业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辐射柑桔面积近20万亩,公司生产加工收购柑桔中小果,既提升了柑桔产业的效益,也解决了柑农卖果难的问题,直接为柑农增加收入1800万元,帮助当地农民就业2800多人,农民劳务收入450多万元。
五、精密组织,促进农民由分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实现农民组织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大生产与家庭承包小生产不能有效对接、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民解放思想筹集入社资本,鼓励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拆资、技术、劳动力和现金入股。加强对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作和有效管理,推进专业合作组织自主选择经营服务项目,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不到的事情,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发挥作用,提升农民自我服务能力。近年来,宜都市依托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乡土能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入会会员19872多人,带动农户6.5万个,辐射基地面积4.89万亩,每年带动农民增收6214多万元。发展农庄业主、农林公司和家庭养殖大户4257个,农村经纪人12874人。
六、精品名牌,促进农产品由大众型向精品型转变,实现农产品品牌化 现代农业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商品。品牌意味着质量,意味着安全,意味着可靠,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是竞争力和效益的标志。实现农产品品牌化,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市场,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高度重视农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创造工作,打造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形成合力,逐步做到“一区一特、一业一品”。加快精品名牌建设,对认定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近年来,宜都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了宜都蜜柑、洋溪蜜柚、天然富锌茶、宜红茶、波尔羊、清江鱼、土老憨野菜、天峡鲟鱼鱼子酱等一批特色品牌,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宜都蜜柑”集体商标,潘家湾牌天然富锌茶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宜牌宜红茶、潘家湾牌天然富锌茶、QH牌精梳涤纺棉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有3个茶叶品牌夺得“中茶杯”一等奖。至2008年底,全市有效的涉农注册商标45件,其中农产品商标38件,已基本形成了宜都蜜柑、丰岛罐头、天然富锌茶、宜红功夫茶、土老憨食品、清江鱼、天峡鲟等精品名牌,畅销国内外。土老憨、宜都蜜柑、天峡、松云、潘家湾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宜都蜜柑还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时被认定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2008年,该市企业创名牌奖励资金80多万元,大大激发了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
七、精心指导,促进农业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实现服务科学化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市场参与和竞争能力差,难于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长期的基本经营制度,在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将仍然是分散生产、自主经营。实现服务科学化,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服务带动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家庭承包的诸多弊端和缺陷,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宜都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十扶十补、五减五免”等地方投入政策,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应用先进技术。加大示范引导力度,围绕优势产业建设精品果园、高效花园、新品种园,提升农业生产档次和水平。加大服务带动力度,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提高农村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008年,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5846元,较2007年增长22.6%,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市”称号。未来5年,宜都市提出了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平增长20%,到2012年,达到1万元的目标,这对宜都人,尤其是对宜都广大农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宜都农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 宜都市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