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下午,“经济观察与评论”系列讲座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胡冰川老师,演讲的主题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与评价”,本次讲座由《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传江教授、《经济评论》编辑部老师以及经管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首先叶初升教授介绍了举办系列讲座的目的,他指出平时我们举办的讲座以介绍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主,但是缺乏关于现实问题的观察,以及某个领域研究的前沿介绍,而这些对我们发现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本次请到胡老师向我们介绍中国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另外叶教授介绍了在《经济评论》网站上有一个经济观察的栏目,搜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信息,欢迎大家阅读。
接着,胡冰川老师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作正式演讲。首先,胡老师通过图片展示了我国水稻和小麦的库存消费比变化,对比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库存消费比的状况,世界库存消费比平均水平基本维持在20%左右,但中国的比例要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实际上,中国储存了全世界一半的粮食。那么库存这么多的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粮食的价格,中国近几年的粮价不断走高,收购价要高于世界价格,价差也在不断扩大,进而造成走私和进口等现象。2008年,当时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国内粮食向外走私,于是在2008年国家提高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由于政策制定的路径依赖和惯性,收购价就构成了农产品价格中轴,导致其持续攀升。托市收购包括对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和对几种经济作物(如玉米)的临时收储,最低收购价是事前(春季)制定的,所以农民在播种时就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临时收储虽然是秋季收获时临时制定的,但是农民往往认定如果粮食卖不掉政府会托底,因此农民也不断加大粮食的供给,使得我国粮食的库存不断增加。
粮食供给在不断提升,但粮食的需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不断萎缩。相对的,居民肉类、乳制品等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这样供需不匹配就造成大量陈化粮库存,而且陈化粮的理化指标不合格,也无法作为饲料原料来支持畜牧业的发展,所以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就出现了严重的错配问题。
胡老师进一步指出,在供给和需求之外,财政维度同样需要我们关注,目前财政的可持续性是最大的问题,财政赤字不断堆积,用钱的地方太多,农业收购的补贴以及库存带来的成本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而无效率用钱的地方也太多。虽然财政部也认可工业反哺农业,补贴低效率的政策,但是对预算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未来,财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会扮演相对强势的角色。
之后,胡老师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紧箍咒问题进行了分析:通常我们认为,中国用1.4公顷(全世界1/10的耕地)资源养活了1/5的人口,但是实际上,中国18亿亩耕地,由于存在一部分耕地的复种,实际播种25亿亩,再加上进口的粮食需要国外10亿亩耕地,所以中国实际上利用了全球1/5的耕地资源,养活1/5人口。而目前中国恩格尔系数没有明显下降,说明中国人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消费了多余的食物,目前出现的普遍的肥胖现象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将近5亿人BMI超标(估算数),是否吃的太多了?那么如果牺牲人们的选择自由,实际上就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了,因此粮食安全的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胡老师接着介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中国目前有农村宅基地1亿亩,而且在不断增长,但是这些宅基地的利用效率非常低,闲置状况十分普遍,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只要有产能闲置就一定是非效率的,所以中国农村的问题一个关键在于要素能否双向流动,是否允许城市人到农村买地盖房。这样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农用地的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权力的细分使交易成本不断上涨,比如在调研时发现,利用流转几亩地进行贷款要盖30个章,这对于农村那些规模很小的土地显然是很不合理的。
最后胡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同时借五四青年节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让我们都怀揣梦想,拥抱青春,用激情的火焰,点燃未来!叶教授用“顶天立地”这四个字评价了胡老师的发言,详实的数据和细致的案例分析很令人震撼,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相比于一些国外研究的主题,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该用学到的理论去研究的!经济学的研究要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要超越自己,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老师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演讲也带动了现场听众们的情绪!大家都积极地向胡老师提出问题,下面是现场提问的记录:
问题1:储存的成本能否通过低价出售库存粮来弥补?
答:如果中国放开库存,国际价格会更低,并且会出现因价格过低,交易难以撮合,卖不出去的情况。
问题2:能否提高存储技术来防止变质?
答:提高技术的成本要高于浪费的粮食的价值,因此浪费有时也是节约。
问题3:理论上,产权越明晰也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老师为什么反对农地三权分置?
答:三权分置合理性的前提:看土地规模、初始禀赋,即达到一定规模门槛时,权利细分的效率才能慢慢体现(这个规模的门槛究竟是多少值得研究)。
问题4:为什么在中国“三农”会成为一个问题?
答:时空压缩。从西方近现代史来看,英国、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大约花了300多年才化解了农业农村问题。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依旧是农耕社会,改革开放后逐渐才开始进行四化同步,可能再追赶20年之后“三农”将不再成为问题。
问题5:我国是否到达刘易斯观点?基于空心村的事实,中国农村是否还有劳动力?谁来种地?
答:2亿农业劳动力,户均或劳均耕地为9亩;相比,美国280万个家庭农场,我国现在农村劳动力条件依旧是松弛的。
问题6:改革是否牺牲了农民利益?资源怎样协调,实现长期可持续性?
答:整体增量改革是中心思路,即帕累托改进。只能最大程度对农民还权赋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评论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