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魏延安:农村电商的六大趋势

[ 作者:魏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1 录入:王惠敏 ]

 ——2017中国汉中电子商务论坛发言

一是供应的本地化。
农产品初期纷纷想着卖向全世界,后来发现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走到全世界的。比如说萝卜青菜,哪一个城市没有萝卜青菜呢,再比如说西红柿、黄瓜、茄子,哪一个城市没有,不需要把洋县的卖到北京去,如果你说洋县的吃一口延长寿命五年估计全世界都可以卖。所以出现一种反思,有多少农产品是需要真正上网卖到全世界,还有多少农产品需要在网上发布信息实现产销对接的,这就是我们带来的问题。

二是协同化

农村电商各大体系的协同化。农村电商没有一个单独力量可以做得到,今天要做一个电商,最少包括政府、平台、电商和传统企业,没有这四者的协同是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在县域以下,如果没有政府搭建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其他的电商是无法生存的。如果没有阿里、京东的平台开放,靠每一个县自己成立一个电商平台向外推更是不可想象,十分困难。为什么今天政府合作一定要找阿里、京东大平台,因为他们顾客多、流量大,有消化能力。

大量的从事电商的企业和个人,我们称之为网商,全国现在因为农村电商而回到县创业年轻人约为200万人,可以叫为新时代的农业创客,他们把自己叫新农人,这么多的力量,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提供服务,如果平台不能很好的开放,他们的生存也是极其困难的。

昨天我发了一篇文章《县域电商不是县上一个人的战斗》,一定是通过县上一把手把县域内所有电商要素都调动起来,否则是干不动的。这篇文章的评论留言中一个年轻人讲,回来之前一切政策都有,回来之后各个部门的政策都无法落实所以问题复杂。还有传统企业,电商主要是在销售端,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没有合作社,没有家庭农场,没有普通的农民给你生产适合电商销售的产品,电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年广东省菠萝滞销,一个搞电商的说我们天猫上有影响力,我给你做,卖了60万斤菠萝,最后被迫关店,因为供应链不畅,农民装菠萝的时候,十成熟、九成熟、八成熟的都混做一箱,三天之后客户收到菠萝的时候早已烂成泥。现在出现一个误区,搞电商,鞭子在商务局长身上使劲的抽,没发现农产品电商要实现,农业局长得出大力。商务局长的脑袋长在农业局长的脖子上,农业局长不给力,商务局长没办法,这就是我们电商的复杂。

三是融合化。

马云说2017年阿里巴巴率先停止使用电子商务这个词,改用“五新一平”,开始有人说这是胡说八道,后来一琢磨还是人家看得更远。今天电商和线下的销售已经都无法按照原来的逻辑继续前进了。2016年双11我们收货速度明显快了许多,因为排名前面几名的传统品牌,优衣库、达夫妮等已经率先实现了O2O,真正的O2O就是线上线下一体,而不是从线上到线下开门店。你买了优衣库和达夫妮的东西之后,是按你的信息地理位置自动进行物流的智能匹配,从离你家最近的店铺出货,几个小时就收到了。为什么马云收购银泰、三江购物,发现纯粹电商有很多难以弥补的缺陷,比如女同志在网上买衣服,失败机率30%以上很正常,因为体验感很差,看着人家的模特穿着像章子怡,自己穿就是凤姐。什么叫败家娘们,不是买的多,而是买十件七件不能穿还懒得退货,所以电商必须通过线下这一块弥补这些缺陷,农产品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四是生态化。

现在反复讲农村电商是一个生态,什么是生态,按照专业术语讲不好理解,我打个比方,农村电商像是一座冰山,我们目前看到表面上的这些电商,仅仅是冰山的九分之一浮在水面上,你看到阿里巴巴、京东来了,吸引几百个年轻人回来创业,有多少企业上网,这只是冰山浮出水上的部分。更重要是水下,第一部分是电商的支撑体系,首当其冲是电商服务业,电商服务业就是电商发展所需要的所有服务都算,好不容易办了一期班,一百个年轻人都说要开网店,结果发现店铺不会装修,文案不会写,淘宝客服没有,怎么办,这些都需要电商服务商提供配套服务。下来是电商两个翅膀,一个金融支付,一个快递物流,没有金融支付的电商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物流快递的支撑电商是不可能达到的。还有一个以电商园区为代表的电商要素的承载地。为什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有深刻含义,随着县域电商体量不断增大,原来在这个村,那个屯,东一家,西一家,分散的电商要素不利于发展,需要园区承担。但是这个文件讲的是鼓励发展但是要规范发展,因为现在建的电商园区好多与电商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死掉的工业园区换了一个牌子,年轻人打死都不愿意进。有的地方电商园参观时候发现窗明几净,大家坐的很整齐,临时抓的壮丁装的,这种电商园区要不得。

我到一个地方看电商园区,十几层楼非常高大上,转了几圈没看到小型的仓储和配套的快递,我说你的电商短了一条腿,他说我们这是CBD中心,不能让仓储物流落户,那太脏太乱。我说这不是开玩笑吗?你把小型仓储物流不放在这些旁边,年轻人坐在这卖一单再回家发货?再往下延伸是产业体系,有的说电商是虚拟经济,难道我们网上买的洋县黑米、黄酒是孙悟空变出来的吗?一定是实实在在的龙头企业生产的,是农民种出来的,产业不发达电商也白搭。

再往下最终托底的就是我们政府的政策体系。今天虽然说市场化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虽然说我们的市场要成为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但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然需要政府托底。今天的供给侧改革依然是政府推动,所以一个县的电商能不能起来,最终考验政府的托底能力。

我讲两个问题,大都是政府托底。第一个所有创业者在网上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能卖的东西在网上不能办证,不能销售,挡住很多年轻人创业。但是按照食品安全法是对的,因为生命大于一切,对14亿人的身体健康负责。但是年轻人这些东西不能卖怎么办,需要政府想办法,想一些土办法。洋县能不能动用双亚等龙头企业扩展生产能力,给创业者代加工,或者生产分销。还有市政府建公用食品加工中心等等,一定得有一个项目。还有电商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规模企业跟县上经常谈的问题是融资太难,按传统银行标准判断电商,没有资产可以抵押,没有什么可以质押,也没有人担保。这个难题交给县上怎么办,你应该动用财政、社会等其他行业企业力量,共同成立电商担保基金,按市场的逻辑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解决。

五是差异化。

现在农村电商下乡搞了三年,今年还拿着两三年前的模板是不适用的,阿里升级了三次了,4.0版本也在酝酿之中,京东3F战略没有可检讨的地方吗?所以必须进行差异化,而且我感觉到在未来,每一个电商平台都是个性渠道,各有特色,没有阿里的实力不应该再搞第三方平台,你可能变为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平台也许可能。

六是跨界化。

电商放在今天,一切皆有可能。现在出现一些新事情,打破了我们对传统电商的看法。比如微商进村,微商2014年火主要是三个80%,80%是宅在家里的美女,80%卖的是面膜,80%面膜卖给了闺蜜。但是这种类似传销的东西在2015年出事了,因为向闺密销售导致毁容的判了七年刑,一夜之间全部卖面膜的都几乎停止了销售。后来有人揭露这个行业太黑,不管你买的是188元一贴还是168、138,出厂价都不会超过18块钱,剩下的都是层层加的中间价。在此情况下,农特微商兴起,所以2015年下半年,大家都觉得满屏都是乡村情怀、农产品,外婆家的红薯,老妈做的咸菜,让你想起儿时记忆的什么什么土味。微商看似不屑一顾,但是爆发速度非常惊人,因为它叫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也都是销售者。农产品电商的网上零售规模2015年1500亿,阿里巴巴700亿,2015微商报告说食品及农产品620亿,一年半干到600多亿,这是什么速度,野蛮生长,鱼龙混杂,但是超出火箭般的速度。比如熟悉的安徽砀山产酥梨,电商做了几年,有效果但是没有理想的那种突破,结果回来一个90后女孩,网上卖黄桃罐头一年半做到一个多亿,大家全傻眼了。今天人消费水平高了,有鲜果谁还吃罐头,但是因为那个罐头勾起儿时记忆,一人愿意尝一口什么概念?今年超市到处都是黄桃罐头,都是跟风产品。所以现在会发现随着消费升级带来许多新的风口,如何看待目前农产品发展趋势,必须关注到现在人的消费心理,过去叫饿得慌,找到东西塞到嘴里算数,今天的人吃了饱饭撑的慌。周末西安市出去几十万辆车,浩浩荡荡奔向周边各个农家乐,看看山、看看水,吃点农家乐。按经济学统计,烧了多少油,浪费多长时间?但却乐此不疲。北京人周末出去400公里到张家口、承德,经济上算帐一点都不划算,买的土特产比网上买贵多了,就是一种心理消费。
今天人的消费从对胃的生理满足已经上升到对记忆的满足,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如果今天本着老思想份量足、给的实在都不行了,你勾不起他的味的记忆,控不住脑子的弦照样不买。

还有一些土方法在农村很实用。我有一次下乡调研,有一个地方土办法很有效,每一个村支书村长发展成电商推广员,今天要促销洗衣粉,平时8.8块,现在6块,然后大喇叭上喊,比在聚划算上效果还好,简单粗暴有效,各个支部书记光报数字,我30包,你这100包,电商拿着单子配送,一下子把零单变成大单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效果特别好。所以,农村电商要在农味上、土味上下功夫,越来越像农村的时候离成功就近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