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所长韩洪云教授、浙江省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文章内容务实,观点创新,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等领导同志分别批示给相关部门研阅吸收。
农业粗放式发展战略偏差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产品质量问题,是造成中国农业“三量”齐增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际国内市场压力,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十三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为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农业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就是要发挥工商资本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以提升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能,走适销对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必须实现农业发展战略的彻底变革:
1 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补短板夯实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基础
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的经济措施相比,供给侧改革需要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的变化,四大要素的改善决定了中长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要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包括现代物质投入品和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水土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下降,是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短板,补短板的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绿色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工商资本有条件进入农业,中央“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必须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和绿色金融制度设计,诱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可行战略选择。补短板夯实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必须从战略上认识绿色引领农业资本深化的作用: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环境污染导致的农产品品质下降,是导致供需错配的一个重要诱因。绿色发展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重要思想的有益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和绿色的发展理念,用绿色理念引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补齐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短板
其次,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补齐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短板。由于农业设施投入大和投资回收期长,小规模生存农业无力承担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成本、投资风险和农业自然风险,必须通过政府政策扶持,诱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提高单位耕地和劳动的资本占有率,通过提高要素投入的协调效率,弥补农业绿色化发展化学要素投入降低而导致的农业发展的效率损失,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培育新需求增长点
第三,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和绿色金融政策安排,诱导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是解决农业结构性过剩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2 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打造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发挥资本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通过资本深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发挥工商资本的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能力,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协调效率,消除农业结构性失衡的根源,打破中国农业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发挥专业化经营主体的市场拓展功能
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发挥专业化经营主体的市场拓展功能。中国农业三量齐增的背后,是中国农产品总量趋紧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天花板”和“地板”双重制约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大考验。稳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深度发掘和创新市场需求,消除农产品供需失衡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农业由短缺转向结构性过剩必须解决的难题。中国大量的兼业农业生产者,无意、也无力承担农业市场拓展功能,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发挥专业化经营主体的市场拓展和结构调整触发功能,通过国际和国内市场联动,化解农业生产国内资源和市场压力。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与工商资本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通过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传统农业能否顺利实现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看取决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进程是否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一种形态,主要适合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农业土地租金和劳动成本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持续增长,单纯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经难以为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基础。随着中国农业化学要素投入的屡创新高,改善农业要素投入协调效率和实现农业规模效率,是中国转型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小规模农地支撑大量农业就业的现实,使得土地集中成为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的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仍有通过进一步资本深化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空间。通过资本进入,培育农民土地资产和人力资本意识,加速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奠定物质基础。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重视绿色导向下的资本效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机制,需要生产理念、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制度变革。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的功能扩展和范围经济。农业生产物质资本积累长周期,决定了工商资本进入,是打破农业发展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必然选择。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能够通过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分工合作、创造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由于农业生产领域利润空间限制,不可避免地阻碍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必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和建立适宜的利益分享机制,借由资本介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提高农业产业协调效率,提升农业产业利润空间,奠定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农业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多类型规模经营和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资本红利,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现代农业与农业投资研究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