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奇:乡村旅游的五大创富手段

[ 作者:刘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8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旅游的五大创富手段

一是反弹琵琶,以三产带动二产引领一产创造财富。

农民前两次发明只在二产三产中打转转,作为第三次发明,乡村旅游则反向思维,以三产带动二产引领一产,使一二三产融为一体,种养加销结成环链,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产品,种养业为加工业提供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共同为销售业提供产品,种、养、加、销又共同为无中生有的旅游业提供产品,各环节打破单打独斗的格局,互动合作,首尾相接,同舟共济,形成农业产业利益共同体,使产业价值得以整体提升。像安徽省石台县的“聚茶山”,将“农产品+休闲+原产地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农产品背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现给消费者,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在实现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的价值水平。

二是无中生有,激活闲置资源生发财富。

乡村旅游激活了闲置的劳动力。把老人妇女这个农村低价残质劳动力群体,借助农技、农艺、农谚、农事及风光介绍和民俗表演、风味餐饮等,完成向高价高质的转变。西安兵马俑附近村子的外语热,让村民素质普遍提升,劳动价值普遍得到提高。乡村旅游激活了历史遗存的古迹、面临毁损的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了民间世代传承的技艺、濒于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陕西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深挖文化内涵,借朱鹮鸟的爱情忠贞,打造年轻人追求的婚姻圣殿,吸引全国各地年轻人到这里举行结婚仪式。乡村旅游还激活了闲散住房。人称农民工与房子的关系是两只老鼠,把自己在家盖的房子给老鼠住,到城里租住老鼠住的房子。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农村至少有几千万套闲置房,乡村旅游可以把农民给老鼠住的房子改造成给老板住的别墅。不仅如此,河湖岸畔的沙滩日光浴,日光可以卖钱;深山老林里的负氧离子呼吸,空气可以卖钱;清洁山溪的飞瀑流泉,水也可以卖钱。这些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之物都可以用来生财。

三是坐地生财,不需四个“千万”,招引财富。

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必须靠自己千山万水地跑、千方百计地销、千辛万苦地找、千言万语地聊。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远走他乡,寄人篱下,抛家别亲,妻离子散,鞭长莫及。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湖南邵阳黄荆乡有132个孩子失母,被称为“无妈乡”,全国有上千万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还有难以计数的流浪儿童。开发乡村旅游,农民稳居自己家中依靠网络展示信息,等客上门,积累职业经验、积累人脉、积累市场、积累技能、积累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百年老店。同时,尽享家园红利,家园红利是农民最大的无形资产,在应急事务、资源配置、矛盾调处、互帮互助等方面,是农民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家园红利”的向心力、归属感使人们不致因外部的福利更优厚而轻易选择离开。浙江湖州市2014年接待乡村游客超过2300万人,经营总收入40亿,乡村旅游已覆盖全市25%的农村人口,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40%,农民足不出户,年人均旅游收入增加627元。

四是整体推进,提升文明,全方位凝聚财富。

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物质条件的获取,还有利于精神文明的提升,凡乡村旅游发达的地方,经济社会都显出一片繁荣景象,文明程度与日俱增。首先,乡村旅游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用劝导,不需动员,农民主动引入各种现代元素。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把乡村优质资源留住,同时把城市文明引入乡村,今天是城市资本过剩的时代,城市资本到处寻找出口,乡村旅游把城市资本吸引到乡村,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内生性的物质基础。其次,乡村旅游还激活了群体精神状态。乡村旅游通过幸福的参与、快乐的投入和自觉的创新,改变了农村一部分青年“未富先懒”的恶习,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放弃了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奋斗,自甘下沉。日本三浦展著《下流社会》一书曾畅销日本、中国。这是由于物质文明的过快成长超过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而引起的全局失衡。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就是二勤,勤俭、勤劳,如丢了二勤,就完了。乡村旅游还激活了奄奄一息的风土民情,旱船、社火、龙灯、婚丧嫁娶、礼仪、禁忌等特色习俗,使乡村活力焕发,朝气蓬勃,稳定了村庄的保有量和农村人口的保有量。再者,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助于消解盛世的乡愁。乡愁多发生于乱世或盛世,乱世乡愁是一种无法追及的痛苦牵挂,盛世乡愁则是一种可以消解的甜美品味。人们在乡村旅游中即可找到这种感觉。乡村旅游使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体验着传统文明,在传统文明中享受着现代文明,让两个文明不仅没有“割裂”,而且在互相交融、相互依存中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创造出极大的精神财富。日本一农民为给外出游子留下当年村庄的记忆,把一座只剩下几十人的空村,用稻草做成出走的每个村民,安放在各家,恢复几百人村落的热闹,供归家的游子欣赏,供留下的乡村怀念,也供外地的游人参观村子当年的繁荣。

五是代际传递,为子孙积累财富。

发展好乡村旅游,不仅为子孙后代打造了一个聚宝盆,世代收益,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村长期的生态环保问题。农村的一些地区,自然资源原本非常丰富,那里的农民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长期受社会冷落,长期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使拥有充裕的资源,却无法融入市场,资源难以转换成资本。2009年夏季,四川新闻网的一位记者在绵阳盐亭县龙泉乡村采访时发现,那里的蜜桃熟了,但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无法外销,农民房前屋后的蜜桃只能任由烂在树上或喂猪。在一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那里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极其落后,长期远离现代文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再加上外部投入开发不足和交通通讯、教育卫生、农田水利等公共服务的缺失,“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的地区,农民的贫困代际相传。开发乡村旅游,城市优质资源在游中下乡,过剩的城市资本外溢寻找出路,正好碰上乡村发展的需求。于是,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最便捷地产生了“四增”成效,即农民增富、农业增效、农村增美、政府增收。原本衰败的农村会迅速变成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和文化的新农村,农民自觉行动,将使中国乡村发生“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为子孙后代积累下可以长相厮守的物质财富。尤其在城市病越来越重的背景下,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通过“人”的发展,解决了“口”的问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为了营造游客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养成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传统文明卫生习惯,并且在从事乡村旅游中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农民都获得了必要的技能培训和职业以及市场经验,这些不断提高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有效遏制当代农民的贫困,更能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当地农民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彻底远离贫困的循环怪圈。

发展乡村旅游还是保育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佳手段,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计划经济时代,温饱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的闸门一打开,人们为了解决温饱,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快发展,尤其不顾一切地招商引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逐渐变成“垃圾满天飞,污水到处流”的骇人景象。乡村环境污染已成高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向来被誉为是“无烟产业”和低碳产业。乡村旅游用生态文明的理念重新发现乡土文明的自身特点,弯曲的道路、狭窄的街道、错落的土房;乡村旅游以保育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天职,并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实现乡村生态有机、可持续的发展。农民最懂得旅游景点的两大生命线:生态环境和标准服务,他们对环境珍爱保护的自觉性空前提高,其成效比发布多少法典或政策都要大得多。

作者简介: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长期从事“三农”研究,出版《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等10余部著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