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魏延安:破解农产品品牌乱象需要综合发力

[ 作者:魏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0 录入:王惠敏 ]

每到时令型农产品上市季节,市场上总少不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新闻,比如每年明前茶中的西湖龙井就是这样,产量就那么一点,可流通在市场的不知要折合出多少亩产来。还有像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等地域品牌,甚至这两年刚热起来的“褚橙”,也都遭遇过“李逵不敌李鬼”的尴尬。打破这一怪象,光靠某一个地方的政府、几个龙头企业显然难以奏效,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发力,形成“五指握拳”式的强力治理态势。

首先,农产品品牌理念要与时俱进。这些年形成的农产品品牌基本都是以地理区域为标志的,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可喜成果,解决了农产品没有品牌的问题。但也存在品牌持有主体不明确,授权使用制度缺失的问题,造成谁都可以用、谁都可以喊的品牌“公地悲剧”。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逐渐过渡到以企业为品牌持有主体的市场化品牌,这是根本性举措。

其次,要大长品牌“李逵”的志气。现有的品牌农业经营主体,必须适应市场化、信息化、消费升级的要求,率先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建立全面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创新性营销,开通电商等新型渠道,让品牌现代起来,占据市场主动。

第三,要大灭品牌“李鬼”的威风。在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品牌绝对不是无主的土地,不是谁想用就能用,也不是用了也白用。凡是从事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企业,必须为自己的经营行为负责,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与制度,诚信经营。对经营假冒伪劣的不良经营主体,必须给予严厉打击,除过一般的行政处罚之外,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打击,以提高违法成本。

第四,要赋予消费者一双“慧眼”。政府和企业要善用运用时尚的思维,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梳理农产品标准,把复杂的生产规程、质量标准通俗化、简洁化,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增强品牌辨别能力。

第五,以“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品牌根本提升。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减少各类中间环节,一体化经营,网络化营销,让生产过程可视化,销售过程透明化,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链接,并逐渐向个性化订制时代迈进,让假冒伪劣无处钻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