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已经进入调整拐点。
这句话看似不起眼,熟悉中国农业的人士却能掂量出其中的重大含义。
在笔者看来,这位专家提出的观点重心在于,价格支持政策在面临国内国际市场剧烈变化之后,到了一揽子调整的时候。
所谓市场出现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受到的冲击很大。重点是,这是一个长期要面对的事实。
市场受到冲击的必然结果是高库存。因此,我们的农产品也面临去库存问题,而有效去库存、降成本则需要多项政策配合调整来得以实现。
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不短的过程。然而,近年来的情况显示,补贴资金在上调,补贴效率却在逐步下降,粗放的补贴政策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有人称,我们的补贴速度已经赶不上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再强大的财力也无法支持这种补法。
那么,补不补?怎么补? 当然要补!因为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常规转移支付。遍观世界各国,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国家都会采取这种政策以保护本国农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就剩下怎么补的问题。
就目前看来,尽管喊了多年,但中央财政对农业实施的各种补贴政策还是没有走出“普惠制”的框架。
这种普惠制表现在如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以前所谓的“四补贴”上。此外,粮食最低收购价、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即“托市政策”)也是一种方式。
毋庸讳言,这些普惠的政策对保障农民收入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然而,普惠制终究不能长期持续,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财力长期扛不住。二是随着市场变化很可能让普惠制的补贴产生反效果。
财力是个很大的问题。以前的“四补贴”每年支出都在千亿元以上。更大的资金则消耗在“托市政策”上。有报道称,托市政策中所支出的各种补贴收入,总数要远高于前文所讲的“四补贴”。如果再加上其它名目繁多的各种农业补贴,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万亿元,当整体经济运行步入下行周期,进入“L”型运行轨道的时候,这种支出压力就日益加大。
另外,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对固化的普惠制补贴就可能变得比较被动。
比如,国家逐年提高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导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一大截,而国家储粮又由于各种原因卖不出去,因此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扭曲,粮油类加工企业就叫苦不迭,收购成问题,反过头来又会伤及农民本身。
当然,新的改革措施也在很多地方逐步推出。不过,从目前得到的情况来看,很多老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对人不对地的补贴:只要是拥有政策性承包地的农民,不管种不种地,每年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国家补贴。造成的结果是,有的农民拿到补贴后,转身去了城里打工。租地种粮的人又享受不到种粮种地补贴,此外,还有农户和收购机构串联起来骗取补贴等等,老问题尚未有新办法加以解决。
回到本文之处,相关专家在此时的表态,正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农业供给侧改革”精神的关键时期,可以把它视为基于上述情形释放的改革信号。话说回来,无论想不想改,现在市场留出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比以往更加紧迫了。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2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