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考、高考揭榜时间,每年这个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考上的羡慕考上了的,考上普通学校的羡慕考上名校的。这些考生及其父母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不仅影响的是自己的情绪,也影响到尚在路途中的初中生高中生以及他们的父母们。君不见城市里种类繁多的各种培训班正在忙得不亦乐乎,迎接前来求学探路的各类学子及其家长们!
我来自农村,记得在念初三、高三的时候,各个学校总会让学生比平时紧张一些,主要表现在寒暑假补课上:其它年级的学生放假,毕业班的学生留在学校上课,教毕业班的老师也跟学生一样,寒暑假打了大折扣,家在农村的学生也不能回去帮助父母下地劳动,只能呆在学校温习功课,用成绩来回报父母的艰辛。晚上自习时间也相应延长,总想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期待在来年的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时候不管城里还是乡村的孩子,要放假一起放假,要补课一起在学校补课,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时间,到考试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录取分数线,因此,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相比,唯有不同的就是不能回家帮助父母下地劳动,让父母承担了更多的辛苦。
据我的了解,这种毕业班节假日补课的事情,在人们对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调教下,慢慢向更低年级延伸,一些学校的非毕业班同学也开始加入到补课的行列,有些地方甚至演变成学习没有假期的现象!于是乎,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渐渐多了起来!由此而起的教育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多,内容包括精简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降低课程要求、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总之,“减负”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这促使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1988年出台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许多减负措施,如文理分科、严禁节假日补课,实施新课标等等。这些改革有两大诉求: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强化素质教育。那么,这样的改革给农村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
二
学校不给补课了,学校的课程变得简单了,可是,中考高考还是决定人们前途未来的不可替代的通道,谁能够挤入这条通道,还是依靠分数。于是,人们开始思索着增加分数的办法,把放假时间挤出来学习,是大家最能想到的招,现在的问题是,到哪去补课呢?商人们敏锐的嗅觉闻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在大街小巷纷纷挂出了各种补习培训班。不同的是,这里的补习班不是以学校统一的名誉开出,参加不参加补课也不是学校统一的规定,原来学校的统一决策变成了现在各个学生分散的决策。针对分散的需求自然就会出现多样化的产品:可以小班上课,可以一对一,可以哪门需要补哪门,可以喜欢哪个老师选哪个。当然,所有的这种个性化的选择自由,都是以货币购买来实现的。与以前那种由学校统一安排的补课方式相比,表现出三个不同:一是受益面不再是全体学生,补不补课决策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决策依家庭条件和学生意愿而定;二是个性化的课程导致补课价格节节攀升,以前补一个暑假的课大概学校只收三两百块钱,现在是大概每天甚至每节课就要这个数;三是不再局限于本校的师资,只要价格合适,师资市场可以提供客户满意的师资。
在市场面前各有各的招,城市如雨后春笋蹭蹭蹭冒出来的补习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只要家长准备好钱,学生准备好积极性就可以了,城市里的补习市场,造就了一批教育产业中的大亨,如新东方,如安博教育,等等等等。有了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的就不仅仅是毕业班了,学前班、兴趣班、衔接班、出国适应班,同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城里的孩子不要说假期了,现在连周末也得搭上,换来的就是蹭蹭蹭往上涨的高考中考分数线:记得我初中毕业考高中,7门功课考281分,照样念高中,那年全公社考得最好的是我二哥,总分363,上了省重点的县中,后来的我们都考上了大学,也没见有多么傻啊!而到2014年我儿子中考,同样7门功课考了595分,竟然没有考上重点班,录取分数线就是564分!为了应对这种形势,家长们只好尽早准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从娃娃抓起,于是就看见那一张张幼稚的脸上,挂满着沉重的书卷气!这就是素质么?我真的不知道!
三
还请城市的孩子不要喊累,比你们更惨的是农村小孩!因为学校不能组织补课了,哪怕是毕业班的学生,放假不知道去哪里,想读书想补课,一下子失去了最为基本的条件:一是学校没有统一的补习班,学生自己找人,农村孩子不知道去哪里找,农村家长更不知道找谁,个性化补习坑了那玩不起个性的农村孩子;二是即便知道在哪里有补课的,也有意愿去参加补课,可是跟学校相比那惊人的价格,也足以让农村小孩望而却步。我打听过一个高三暑期班,隔天上课时长20天,也就是共十天的课程,费用大约在5000元,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可能是父母年收成的一半了,哪里吃得消啊!三是即使砸锅卖铁凑够了钱,为了未来咬住牙关去补一次课,师资也是不均衡的,在农村地区哪里找得到哪些大牌的教师呢,补课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从现实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上学只能在平时拼体力,在学校阶段没有昼夜,或者一些可怜农村孩子的学校,一方面也是为了升学率,只好顶着上面的压力,悄悄干起补课的营生,这是良知使然,真的不是老师为了赚补课费!
6月份的考试可不是分城里乡下的,一样的试卷,一样的分数,在这种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面前,资源配置丰富的地方显然得利,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里,越来越难以看到农村学生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现在农村小孩初中毕业就开始走上漫漫打工路的原因。在我家里,我和二哥及妹妹得益于那个由学校统一组织补课的年代,能够与城里人一起在比较相同的起点上去争夺到一个大学的位置,现在村里,已经很久没有再出过像样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了,这就是农村的社会现实!
四
经济学里说基础教育应该是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人们在享受这种公共产品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即具有平等性!可是,我们用一种减负方式的制度安排,却将这种基础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变成了一种非公共品,变成了一种可以竞价消费的商品。市场法则讲究的是货币意义上的平等,谁出钱谁享受,用马克思的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同任何别的商品交换,哪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正是这一法则,农村的孩子要想受到平等的基础教育,现在就只有去寻找交换物,如果寻不到这种交换物,就只能忍受教育旁落的痛苦。而且,教育的特殊性还在于,这种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后期的生活,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是一辈子的。由此看来,目前的减负教育制度安排,所带来的不仅是孩子读书负担的日益加重,还有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是一种受教育权的丧失,这是怎样的一种减负啊!长此以往,农村孩子的减负可能会导致素质的急剧下降,而不是提高,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