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樊志民:农业造就了中国流传千古的道法自然

[ 作者:樊志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7 录入:王惠敏 ]

道家崇尚“参天地之化育”(参悟天地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之道),这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大学问。

与先秦诸子最大不同,道家是从天道运行的角度,研究自然与社会问题,阐释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道家遵奉自然之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上。如果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想把人类社会带到儒家所期望的那种和谐状态,将永远不可能。

在我看来,道家独有的自然和人生领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国传统农业的体察与认识。

有人说,道家起源于远古的隐士,这些人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老子说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什么意思?通俗理解就是:天下太平时,马用来耕地;天下不太平时,马用来打仗。不管耕马,还是战马,都不改变马的本性;隐士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身处传统农业社会,对农事有深刻体验。更主要的是,跳出农业观察思考农业,会让观察更理性、思考更深刻。

《老子》中有很多文字与农业相关,这是道家将农事由感性升华到知性或理性的重要证据。

水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家对水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水能以弱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揭示了水“处众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

对于动植物发育与生理变化,道家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就变僵硬;万物草木活着时鲜嫩,死了就变干枯。这说明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机一类。所以,强大的东西总是占下风,而柔弱的东西总是占上风。(大农注:简单理解就是“物极必反”;用现在网络流行语解释,就是“莫装B,装B遭雷劈”)

道家的很多用语也源于农业。有考证表明,“自然”一词始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是农业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天是宇宙要素,地是环境要素,人是主观要素,这就是我所讲的“农学三才”思想。

道家对社会的认识,充满了对人民的怜悯与同情,言辞间随处可以感知。道家深刻认识到战争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师之生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老子对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独享奢侈生活也提出过批判。他的“小国寡民”思想(核心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有人认为是消极、倒退的。实则不然,这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

历经灾荒战乱之后,人类逐渐领悟到“争强与有为”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道家的政治哲学观点才开始被重视。

马克思说过,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与繁重的赋税是同一概念。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主张不要过多干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增加人民的负担。

作者简介: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潜心于农史学术研究,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农业史研究,并以西北地区农牧史与战国秦汉断代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农圈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