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助推资本下乡,解决谁种田的问题,使返乡农民实现退养与种粮相结合,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土地整治,固本惠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科学分析和认识土地整治的价值和意义。
土地整治是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机耕道、灌溉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整治可以增加土地资源,使难以耕种的边角地适于耕种,一般可以形成大约5%~10%的新增耕地。与此同时,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耕地总量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般而言,土地整治通过投入巨额国家资金整理出来的大块土地,超过了农户原有的承包地规模,若仍然由原来农户耕种,就要重新再修田埂,就显得规模不经济。因此,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整治之后,都是将整治过的土地整体流转给工商资本经营,甚至很多土地整治项目都是反过来,由工商资本先流转农民的土地,再引进土地整治项目资金进行土地整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整治助推了资本下乡种田。在土地整治保护土地资源和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若从无人种田的角度来看,正是土地整治为资本下乡搞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从而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
从生产力方面来讲,土地整治要为耕地修建机耕道,提供灌溉渠,经过整理的土地不仅平整,而且可以机耕机收,排灌自如,这样农民种地的问题就不操心了。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村社集体可以借土地整治将农民承包地小块合并成大块,以便为他们的连片经营提供耕作条件。根据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轻松耕种30亩~50亩耕地。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农村无人种田的说法显然是误判。至于一些农村出现有田无人种甚至全年抛荒的情形,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抛荒土地的生产条件太差,尤其是灌溉条件太差,十年九旱九不收,根本没法种。还有一个原因是:过去的承包土地为了公平而将地块分得细碎而狭小,这在农村人口不断进城、人地分离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狭小细碎的土地因为缺乏基本的生产灌溉条件和无法连片经营的障碍而难以被耕种。但现实情况是,灌溉条件好的土地从来不存在无人去种的情况。
从目前的实践看,土地整治通过解决耕地灌溉条件和连片经营,为一般农户的经营提供便利,从而解决了农户无法种地的问题,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为数以亿计依托在农村耕种土地而无法进城的农业劳动力提供种地的收入和就业,并且使年龄大的农民实现返乡种田、退养与种粮相结合。从这个角度上看土地整治的价值,与保证粮食高产和粮食安全同样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