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简承渊:如何留住千年耕读文化的魂?

[ 作者:简承渊 张丛 李琭璐 张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4 录入:吴玲香 ]

如何留住千年耕读文化的魂

(记者简承渊 张丛 李琭璐)

我国古村落消失速度惊人,随之一同消失的是古村落背后的农耕文化、农业文明,这更是不容忽视的。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脸上显得忧心忡忡。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仍存在一系列挑战。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农业文化传承这一热点话题献计献策。

1、保护意识要提升管理机制应完善

南平历史悠久,是闽江源头双世遗之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闽北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很严峻,部分文化遗产处境濒危。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员工黄蕾提出议案,建议强化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扶持力度。

我们民族最悠远最绵长的根,是在村落里;农耕文明的根基是在我们的大地里。冯骥才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的概念就是对乡村的牵挂,失去了村庄我们牵挂什么呢?

黄蕾在议案中指出,闽北传统村落不少文物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到了严重损毁的地步。一些文化名胜只留下空洞的历史符号,如延平书院现在只知其处所,地面书院遗迹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大量木构古建筑如古寺庙、古祠堂民居、古廊桥等,消防安全隐患严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失传,如政和四平戏、延平大腔金线傀儡等后继乏人。

我认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不力,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识不足,缺乏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忘记了我们是从哪里出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认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在内心深处树立保护意识。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自然村落保护手段和方式单一,部分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的保护和监管部门,没有日常管理机构,也缺乏应有的制度。

建议尽快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厘定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原则性标准、基本制度措施和各方应负的责任。特别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以及历史环境的保护,应以相应的法律规章形式予以明确,解决现有保护措施刚性不足、细化不够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认为,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草根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我们高举城镇化的大旗、载歌载舞地与农业文明告别时,这些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宝贝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机。他说,当务之急,要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底数,划出保护的红线高压线,坚持先行保护,落实责任,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

2、培养传承人才是当务之急

培养农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是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说,要让年轻一代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当前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传统的从业者即熟知其道的传承人和传统工艺制作者也是举足轻重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告诉记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当地村民包括市民,在文化的传承、建筑的维护方面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项有效之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冯双白认为,新型城镇化既然是以为核心的城镇化,人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就蕴含在城镇化过程中,里面自然要包涵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人的核心问题。

从上到下应培养新型城镇的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文化人才和民间艺术继承人,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组织体系的保障,让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建议,挽救农村中小剧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于民。他认为,目前,我国一些民族剧种快速消亡,地方剧团大量解散,建议有关部门组织深入调研,借此发现一批行当齐全且有业务能力的民族剧种人才队伍,通过财政支持传承发扬传统剧种,使中小剧团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支持基层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如具有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修缮技能的人才等。出台切实政策,吸引和支持年轻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常荣军说。

3、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动态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又能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提高当地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认为,各地应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结合遗产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以带动遗产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遗产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认为,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生态旅游经济的有效整合,使旅游这只有形的手与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应该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加强抢救,促进衍生品的开发,扶持传统技艺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从民居、街区到整个村落都纳入保护范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董保华说,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农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护古村落:

记住乡愁,守好家园

(记者 张丛)

我特别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通过关注古村落,讲述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说。呼吸600年的浙江绍兴三江村被拆迁,海南海口西秀镇好俗村的人走屋空。古村落该如何保护,如何开发,如何更好地将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传承下去?这一话题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目光。

徐安碧直言,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一些古村落的风貌遭到破坏,尤其是在村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破坏情况比较严重。再者,村民选新址、建新房,致使部分古村落无人居住或仅留老人居住,逐渐成为空心村,这种现状让人忧虑。

空心化引发古村落由乡规民约和民间信仰组成的传统社会链接纽带渐趋瓦解,村落认同感随之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说,传统村落几乎都将发挥经济功能作为保护的主要途径,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坏空间格局,改变山形水势、大搞旅游开发忽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其他多方面功能的错误倾向,正在威胁着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习惯性地随手拈来一组组数字来帮她说话调研中发现,河北省井陉县现存千年以上传统村落73个,500-1000年的传统村落110个,300-500年的传统村落70 多个,仅500年以上的传统村落比例达到57%,其中千年古村落比例达到23%,符合传统村落的达246个。

张妹芝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中国传统村落自然保护区,对集中连片古村落实施整体规划,重点保护,按照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保护整体风貌,体现历史真实性及可持续性原则。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尚绍华呼吁,尽快出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条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划定保护红线,解决传统村落认定、评估和保护的原则,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主体和法律责任。

在保护开发古村古镇上,不仅政府要发力,包括企业在内的更多的社会力量也应主动投身到保护开发建设中。为此,张妹芝建议多元筹资,搞好结合,可联合有实力、有责任感的企业集团参与投资和保护工作,同时坚持适度开发、文旅结合,坚持寓开发于保护之中,让农村更像农村,留住我们的乡愁和根脉。

应该让老百姓都能在自己家园里感受到传统文化,并自主地传承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解释说,注意避免单纯由政府自上而下、指定保护式的模式,而是逐步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摒弃过度的旅游开发,让古村落成为自然质朴、具有文化精神的百姓家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